规话名城 | 王国恩:初识平遥
导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自1982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已走过40个春秋。
40年来,我国历史文化保护制度不断完善、理念不断提升、力量不断壮大,保护对象不断扩充,保护利用工作经验不断丰富。
40年来,一大批千年名城的守护者,秉承情怀与责任,发挥专业与技术优势,探索出了众多原创性、全局性、可复制、可分享的名城保护实践经验,留下了一段段难忘的回忆。
值此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建立40周年之际,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推出“规话名城”专栏,该专栏为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发起的征集文章,讲述学委会委员们守住变化中“不变”的文化根脉的故事。
本文字数:3287字
阅读时间:10分钟
作者 | 王国恩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委员,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教授
1988年9月初,我还是研二的学生,我和另外一名同济大学建筑规划学院的同学,受山西省规划设计院(当时的院名)李锦生之邀,作为“外协”成员,入晋开展平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工作。
我们入住在沙巷街旁的一套两进老宅院里,因调研需要在现场呆得时间较长,所以为节省旅宿费用,我们临时搭建了几张床铺,三餐就近安排在一家餐馆里。我们白天踏勘现场,走街访巷、抄测建筑、拜谈部门、收集资料,晚上挑灯夜战,汇集整理当日所获。由于条件有限,当时工作组没有相机,很多资料需要靠手工记录,当时的一些工作手稿我也有所留存。
20多天时间,与平遥这座小城从相识到相知的亲密接触,加深了我对古城的认知。当时的平遥,古城不尽完整,城墙多处残损,文物失修、不少宅院破弊,虽然存在物质环境凋敝等困境,但平遥仍不失露天“博物城”的历史文化禀赋。
古城格局基本完整,东观西寺,左文右武,四大街,八小街,72条蚰蜒巷,民居宅院遍布街巷,寺观庙堂举目皆是(图1)。历史遗存丰富,双林寺、镇国寺保存有宋、金、元、明、清各个时代的文物精品,宝物古器源远流长,历史和艺术价值极高。城墙、市楼、城隍庙、县衙、文庙、武庙、票号等文物建筑保存基本完好。贸易往来起于汉代,兴于明清,店铺林立,商贾云集,鼎盛时期票号数量和影响力誉冠全国,无愧于“汇通天下”。最难能可得的是,当时的平遥就是一座活脱脱的古城:经历2800多年的沧桑,仍古朴宛然,市井依旧。
图1 平遥典型街区平面图(自绘,1988)
平遥的风物极具魅力,印象最深的还有当地的传统美食,用料广,光是面食就有白面、红面、豆面、荞面、莜面、玉茭面、米面等,操作的工具有刀、筛、杆等五花八门,手法包括削、拧、搓、揉、挤如魔术般,烹饪方法蒸、煮、煎、炒、炸、烩、煨应有尽有,口味也是汇通南北。一面百样吃,面条、饺子、包子、锅贴就不用说了,擦各斗、碗托、莜面栲粩粩、黄米凉糕、锅来(拔烂子)、焖面、油膏、煮疙瘩、平遥糊糊、拧疙瘩、平遥搓鱼、平遥粘片子、平遥窝窝饭、平遥连米饭、南瓜糊踏踏,花样餐餐翻新,日日不同,十日不重。这些美食,光是名字就能让人流口水了,让我这个吃惯米饭的南方客不由自主“弃米从面”。
这次工作重点,收集整理了平遥历史文化遗存的内涵,系统挖掘了古城自然、人工和人文特色。重点对古城城池格局形态、典型民居、文物古迹、传统商肆、传统手工业区、空间体系、建筑及景观特色、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特色进行归纳提炼,形成古城系统的风貌特色体系(图2-8);对各类保护对象进行价值评估;基于整体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提出保护规划方案,明确各类保护区、保护廊道、保护单体、保护要素并提出保护规划要求(图9)。此次工作的成果形成了首次较完整的平遥古城保护规划成果,为平遥古城保护规划管理工作提供基本依据,为其后的古城保护和合理利用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并获得了建设部全国优秀规划设计二等奖。
图2 古城特色分析框架(自绘,1988)
图3 古城空间系列分析(自绘,1988)
图4 院落空间秩序(自绘,1988)
图5 民居与街巷空间秩序(自绘,1988)
图6 宅院群落与街巷空间秩序(自绘,1988)
图7 古城“四网”地图(自绘,1988)
图8 古城意像(认知)地图(自绘,1988)
图9 平遥古城保护规划图(自绘,1988)
限于当时的认知水平,此次保护规划也存在不足。其一,由于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从概念、价值认识、保护体系、保护方法、实施管理、法规建立等方面正在逐步摸索和完善中,是故,当时的保护规划尚不够系统和完整。其二,缺乏对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研究,对古城的活化利用方式、方法研究不够,没有提出用地、建筑用途适应性等具体方案和措施,特别缺乏对旅游发展的预见性。所幸的是,其后智者通过更高水平的保护规划和适应性保护利用举措让平遥在保护和发展的平衡中成为30多年后今天的名城典范。
32年后,作为一名观光客,我怀着重回“故里”的喜悦,又见平遥。这次入住在一家位于关帝庙街的民宿,民宿由一座两进院宅院修缮改建,设施齐全、便利,服务周到。时过境迁,我深刻地感受到蜚声海内外的历史文化名城盛名为平遥带来了络绎不绝的游人,而快速的旅游商业发展也使古城平遥增添了更多现代化的色彩。这其中,不变的是熟悉的城墙城楼、寺庙、街巷、宅院,变的是多了一些商肆、酒店、招牌、外来游客。古城似乎变新了,变热闹了,过去充满“烟火气” “市井味”的古城如今变成了外乡人驻足的旅游景区。
我不免有些担忧名城的保护利用陷入“物是人非”的囧境,物质环境虽得到了保护与修缮,但“场所精神”却在淡化甚至丢失。
历史文化名城的活化利用既要满足现代的功能需求,更要继承和延续历史文化特色,功能和业态植入不能过于倚重旅游和商业,也因此,保护利用一方面难在寻求发展中的空间(形式)与功能活动(内容)的联系与转换,另一方面难在保护性利用、创新性保护和在保护规划中延续那山、那水、那城、那人、那事的时空逻辑。
供稿单位: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进行牟利。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规话名城 | 傅爽:对于平遥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回忆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规话名城 | 冀太平:保护与开发——由平遥的两件事说开去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规话名城 | 邵甬:我与平遥的故事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