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习 | 从三赴雄安,读懂总书记倡导的城市规划建设理念

导读

5月1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河北雄安新区考察,并主持召开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座谈会。


本文字数:6391字

阅读时间:20分钟

 


时间:5月10日

日程: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雄安新区考察并主持召开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座谈会


雄安新区近了,建筑工地多了,新楼也多起来。透过车窗,习近平总书记凝望着这座创造了奇迹的新城。


这是6年里总书记第三次到雄安,交通工具变了。第一次来,还是坐汽车。那是在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南海出发,向南100多公里,到河北安新县的一块农田里实地察看。这次再去,复兴号50多分钟风驰电掣,雄安已融入“首都一小时交通圈”。


雄安的模样变了。昔日,她是京津“虹吸效应”下的区域短板。挨着白洋淀,种着庄稼地,祖祖辈辈想不到会在新时代,迎来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热土、高质量发展的标杆。


酝酿已久,期待已久。安新、雄县、容城,环绕着“华北明珠”白洋淀。这块土地的新名字,雄安,总书记第一次调研之后的那年4月向世界宣布。从此,“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写入史册。


渤海之滨、太行之畔、燕山脚下,调研、决策,规划、建设,破土、拔节,一以贯之的是“党中央始终给予最大的希望”。6年时光,不仅见证新时代的“未来之城”雄姿初显,更见证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城市规划建设理念落地有声。


△俯瞰雄安新区(总台国广记者李晋 拍摄)


“牛鼻子”与“摊大饼”

一份战略里的抉择


追溯雄安新区的诞生,要首先从首都北京说起。


个头太大,是北京“成长的烦恼”之一。当“摊大饼”式建设的“天花板”触手可及,压力、痛点也接踵而至。早在2014年在北京调研时,习近平总书记就形象比喻城市建设发展“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应该有一个顶层设计和控制,划定极限,超过了就不能再增长”。


向内看,破题难;向外看,思路豁然开朗。总书记提出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一子落满盘活。


无论是“从全局谋一域”,还是“堵不如疏”,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总书记形容“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就像是“动一动外科手术”,要“打破在自家一亩三分地上转圈圈的思维定式”。


另一个问题也随之而来,向外疏解,哪里作为承载地?不能太远,又不能太近,诸多因素权衡、比对,雄安新区应运而生。


承载地,是新区诞生的缘由,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初心所在。“要和北京非首都功能转移相衔接,必须牢记这个初心。”总书记叮嘱。


国之大、党之大,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如臂使指。在人口加起来有1亿多、土地面积有21.6万平方公里的京津冀,孕育一个有着无限可能的新区,是共同的责任,也攸关共同的未来。


铺展地图,京津冀“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一张图、一盘棋、一股劲,动力在协同,未来也在协同。


协同的视角之下,去看总书记此次赴雄安的调研。雄安城际站及国贸中心项目建设现场,他看沙盘、登平台。热火朝天的工地上,正在建设的是疏解的在京央企总部及二、三级子公司等单位。


“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这是一座现代化的新城,更是一条通向未来的新路,烙印着中国式现代化的要素特征。


总书记在2018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讲到雄安时,描绘了一座城的时代印记:


“改革开放初期设立了深圳经济特区,创造了深圳的速度,40年后的今天,我们设立雄安新区要瞄准2035年和本世纪中叶‘两步走’的目标,创造‘雄安质量’,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成为全国一个样板。”


△雄安站(总台央视记者范凯 拍摄)


“快”与“慢”

一张蓝图里的远见


千年大计,起笔不凡。


第二次到雄安,是在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深入调研雄安新区规划展示中心。


这片播种希望的沃土,在两年前的那声惊雷之后,一直在酝酿影响未来的力量:规划。


先布棋盘再落子。“我多次说过,考察一个城市首先看规划,规划科学是最大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忌讳。”


新区设立之初,面对外界对平地起新城的急切期待,何去何从?抉择背后是远见,是定力。习近平总书记郑重告诫:“雄安新区将是我们留给子孙后代的历史遗产”“把每一寸土地都规划得清清楚楚后再开工建设,不要留历史遗憾”。


两年,规划反复打磨,多少次摆在中南海的案头上。一尺一寸,一笔一画,沉潜下去的雄安稳扎稳打。


“这两年,几乎没有动一砖一瓦。现在有了蓝图,雄安从顶层设计阶段转向实质性建设阶段,可能今年就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局面了。”总书记的第二次雄安之行,清晰标注了雄安的发展节奏。


快,还是慢?在30多年前的一份战略设想中能看到总书记一以贯之的城市工作理念。“今天,我们是站在创造未来的源头上”。当年,习近平同志在《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序言中写道。


时光记录了慢规划下的快发展。2021年,到福州考察,总书记感慨:“现在的建设都符合这个方向,跟我们当时设想是一致的,而且发展得比我们设想还要好。”


“从来没见过这样编制一座城市的规划”“从来没见过地上、地下、‘云’上‘三城’一体规划和建设”……既稳扎稳打,又只争朝夕。雄安新区,走的是人类历史上没人走过的发展道路,拓展的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亿万人涌入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理念势必贯穿规划设计始终。这次调研看雄安城际站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到了“大城市病”之一的交通难问题:“要在建设立体化综合交通网络上下功夫,在充分利用地下空间上下功夫,着力打造一个没有‘城市病’的未来之城”。


从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到“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时序迢递,一张蓝图绘到底。


此行,习近平总书记接续强调,真正把高标准的城市规划蓝图变为高质量的城市发展现实画卷。


△雄安城际站及国贸中心项目模型(总台央视记者彭汉明 拍摄)


△雄安站(总台央视记者段德文 拍摄)


“水”与“城”

一幅画卷里的和谐共生


总书记挂念着白洋淀。


第一次到雄安,他就去看了白洋淀。九河下梢、水韵相生,习近平总书记感言:“小时候读小兵张嘎的故事,就对这里十分神往。”第二次,总书记在规划展示中心又问起白洋淀的近况,十分关心。


这次来,在主持召开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座谈会前,总书记抽出时间看了一段白洋淀的视频短片。清淤疏浚、百淀连通的进展,点点滴滴放在心上。


水与城,城市发展的一道必答题。


“当时选址在这,就是考虑要保护白洋淀,而非损害白洋淀。城与淀应该是相互辉映、相得益彰。”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谋划发展的重要维度。


打开中国地图,北缺南丰是我国水资源分布的特征之一。


缺水的难题,年轻时候就感同身受。2014年2月,在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时,习近平总书记严肃告诫:“华北地区缺水问题本来就很严重,如果再不重视保护好涵养水源的森林、湖泊、湿地等生态空间,再继续超采地下水,自然报复的力度会更大”。


水资源,发展的硬约束。


在雄安规划建设之初,习近平总书记就再三强调要节水、涵养水源:“这里水资源丰富对建城有好处,但是回过头来你不要破坏了我们水源地,破坏了我们这一片生态湿地。因城而废这方面要注意。”


“水”与“城”的关系,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面镜子。


山水林田湖草沙,自然生态的各要素,决定一个地方的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决定区域发展空间和资源环境承载力。“有多少汤泡多少馍”,习近平总书记用这句朴实的话,说明谋划发展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


秀林、绿谷、淀湾,构建出雄安新区启动区的生态空间骨架。看“林”,第二次到雄安时,习近平总书记乘车穿行“千年秀林”,察看林木长势。如今,小树苗都已是枝繁叶茂。先植树后建城,成为新区建设的新理念。


看“城”,举目望去,出行,新区起步区内绿色交通出行比例占九成;建楼,绿色建筑标准清晰,减少多少建筑垃圾、节能多少比例,都成为决策关键。


这次在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坚持绿色化、低碳化发展,把雄安新区建设成为绿色发展城市典范。


△雄安新区街头景象(总台国广记者李晋 拍摄)


“新”与“旧”

一条文脉上的传承


山水绕城,文化筑城。“未来之城”与千年文脉交相辉映。“文化是城市的灵魂。”


保护与发展、改造与新建、传统与现代,雄安在建设中所面临的,万千城市也正在经历。轻重缓急的背后,也是在回答这一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城镇化进程中“走什么样道路”的问题。


古树不挪,古建筑不拆,古牌坊不搬……2018年,雄安新区启动“记得住乡愁”专项行动计划。


“城市是一门科学,它像人体一样有经络、脉搏、肌理,如果你不科学地对待它,它会生病的。”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引用建筑学家梁思成的这句话。历史和文化,也是城市的经络肌理。


翻开《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历史文化保护”单独成节。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雄安新区建设要“坚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


“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城镇化浪潮奔涌向前,“新”与“旧”的权衡抉择攸关未来。


倾力呵护的“旧”,是传承了千百年的历史和文明;


积极发展的“新”,是时代大潮下的新业态、新模式、新增长点、新动能。


在此行的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新”这个字:“要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各领域改革开放前沿政策措施和具有前瞻性的创新试点示范项目在雄安落地,努力建设新功能、形成新形象、发展新产业、聚集新人才、构建新机制,使雄安新区成为新时代的创新高地和创业热土。”


雄安人眼中,过去的城镇发展模式是工业化带动城市化,而雄安是城市化驱动工业化、信息化。


这次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到了雄安,一下高铁,先看雄安站以及它所在的昝岗片区。眼前的“城市留白”,潜力无限。总书记说:“要把昝岗片区建设成为高端高新产业集聚区,让各方来客一到雄安,就能感受到雄安新区扑面而来的现代化新气象”。


现代化的新气象,“新”在哪?


中国走到了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融汇于雄安建设的血脉筋骨。


“新区首先就要新在规划、建设的理念上,要体现出前瞻性、引领性”。智能、绿色、创新,这些亮丽名片讲述着新发展理念“落户”雄安之后的新故事。


历史与未来在这里交汇。


“江山自古有佳客,烟雨为谁留太行?”古雄州城楼上的这一千古之问,穿越悠悠岁月。


△南文营社区(总台央视记者许永松 拍摄)


“见物”与“见人”

人民城市的初心


“城,所以盛民也。”一座城,不仅有钢筋水泥,还有风吹雨落、花开鸟鸣,有家园栖居。


这次到雄安,习近平总书记到了新区首个集中建成区,容东片区:“我一直牵挂着回迁群众,看到大家生活好,我很欣慰。建设好雄安新区,重要的是衔接好安居和乐业,让群众住得稳、过得安、有奔头。”


未来之城,是人民之城。


雄安有建设者,有搬迁者,有创业者,也有农民变市民的“原住民”。日升日落,他们同雄安一同成长。总书记清晰指出:“我们可不是为了一个漂亮新城,而恰恰建新城是为了老百姓过上更好生活。”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群众提供精细的城市管理和良好的公共服务,是城市工作的重头,不能见物不见人。”2015年12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思索城市的初心。


“把让群众生活更舒适这一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的血脉里、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


治理城市,下“绣花”功夫。


“要及时感知社区居民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一件一件加以解决”。“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在地方工作时,习近平总书记把这些民生“小事”作为大事摆在案头。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


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中国式现代化的“雄安场景”,以人民为中心,探索用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城市的新路径。外媒评价称,雄安是中国式现代化有形、生动的样板。


千百年来,“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乡土中国,正在经历西方学者眼中“21世纪最为宏伟壮观的人类社会大变迁”,也在经历改革开放以来,“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城市发展波澜壮阔。


新的城市、新的探索、新的道路,饱含着壮志雄心,沉淀着历史耐心,创造着无限生机。


短短6年里,三赴雄安。千年大计、国之大事,常在习近平总书记“时时放心不下”的深情牵挂之中。


短短6年里,雄安新区从无到有、从蓝图到实景,一座没有“城市病”的未来之城,一座新时代宜业宜居的“人民之城”,一座高水平、现代化的城市,正在拔地而起。


这是新时代书写在中华大地上的又一个奇迹。


△雄安新区施工现场 (总台央视记者彭汉明 拍摄)


卫星视角

总书记关心的“未来之城”

建设得怎么样了?


北京向南约100公里的华北平原上,一座承载着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未来之城”轮廓渐明。起笔是世界眼光,落笔为时代标杆。


5月10日,习近平在河北雄安新区考察并主持召开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座谈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决策、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倾注了大量心血,为雄安新区规划建设领航指路、把脉定向。


起步区基建正酣,“千年秀林”草木葳蕤,白洋淀碧波万顷……我们选取5个凸显雄安新区建设进展的点位,通过卫星视角,看看总书记关心的“未来之城”有了哪些新变化。



【微镜头】


2017年2月23日上午,华北平原,雪后初霁。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南海出发,驱车100多公里,专程到河北省安新县实地察看规划新区核心区概貌。


在大王镇小王营村,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一片开阔地,极目远眺。这里就是规划中雄安新区起步区的核心地块。


当天中午,一场小型座谈会在安新县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规划建设雄安新区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战略选择,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性工程。


2017


2023


【新聚焦】


目前,雄安新区起步区重大基础设施全面建设,中国星网总部已实现主体结构封顶,中国中化、中国华能总部建设进度加快,中国矿产资源集团完成总部选址,4所高校和2所医院选址落位。截至目前,央企在雄安新区设立各类机构150余家,形成了良好示范带动效应。中国电信智慧城市产业园、国家能源集团雄安基地等一批市场化疏解项目加快建设。



【微镜头】


2017年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实地考察雄安新区建设规划时专程前往白洋淀。


他在考察中强调,建设雄安新区,一定要把白洋淀修复好、保护好。将来城市距离白洋淀这么近,应该留有保护地带。要有严格的管理办法,绝对不允许往里面排污水,绝对不允许人为破坏。


2016


2021


【新聚焦】


白洋淀是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泊,被誉为“华北明珠”。过去由于上下游协同防护缺位,白洋淀一度生态形势严峻。雄安新区设立后,经过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系统性生态治理,白洋淀淀区水质由劣Ⅴ类提升到Ⅲ类,生态环境治理和水质发生历史性变化,“华北之肾”功能加快恢复。鸟类是环境的“生态试纸”,对水环境要求极高的青头潜鸭在白洋淀安家落户,是白洋淀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有力佐证。



【微镜头】


2019年1月,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5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河北雄安新区。


在“千年秀林”,习近平总书记乘车穿行林区察看林木长势。望着一株株摇曳的小树幼苗,他欣喜地说:“让它们跟着雄安新区一起慢慢生长。不要搞急就章,不要搞一时的形象工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雄安新区就是要靠这样的生态环境来体现价值、增加吸引力。”


2017


2022


【新聚焦】


未建城,先植绿,千年大计从“千年秀林”开始。2017年11月13日,雄安新区“千年秀林”9号地块栽下第一棵树。如今,“千年秀林”工程累计造林47万亩,悦容公园等一批高品质休闲设施投用,雄安新区森林覆盖率由11%提高到34%,营造出“城在林中,人在景中”的意趣。



【微镜头】


2019年1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雄安新区规划展示中心,通过大屏幕连线京雄城际铁路雄安站建设工地现场。他勉励大家说,城市建设、经济发展,交通要先行,你们正在为雄安新区建设这个“千年大计”做着开路先锋的工作,功不可没。


2017


2023


【新聚焦】


雄安高铁站是雄安新区开工建设的第一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筑面积47.52万平方米。雄安高铁站于2020年12月27日开通运营,至此北京西站至雄安新区间最快旅行时间50分钟,大兴机场至雄安新区间最快19分钟可达。



【微镜头】


2019年1月,在雄安新区规划展示中心,习近平总书记仔细端详展板上的《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


此时,雄安新区“1+N”规划体系已基本建立。习近平总书记说:“这两年,几乎没有动一砖一瓦。现在有了蓝图,雄安从顶层设计阶段转向实质性建设阶段,可能今年就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局面了。”


2020


2023


【新聚焦】


先规划再建设、先管控再发展,目光更远,起点更高,标准更严。现在新区规划体系更加完备,确保把每一寸土地都规划得清清楚楚。


雄安新区设立以来,重大项目和重点片区加快建设,290多个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5400多亿元。总体来看,启动区主要基础设施基本建成,起步区重大基础设施全面建设,容东片区基本建成,容西、雄东、昝岗片区进入持续稳定开发期,科技创新项目、高端高新产业加快落地,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承接初见成效,部分特色小城镇和美丽乡村起步建设,城乡融合发展取得新成效,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如期实现“显雏形、出形象”阶段性目标。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坚持大历史观,保持历史耐心,一茬接着一茬干,一年接着一年干,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努力创造“雄安质量”,雄安新区正着力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


6年多来,日夜兼程、风雨无阻,雄安新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蓝图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本文来源:人民日报;记者:杜尚泽 李建广 桂从路;央视新闻;新华社新媒体中心、新华社河北分社;出品:李凤双 李俊 ;策划:王文华 常爱玲 齐慧杰 周宁 令伟家;监制:陈忠华 曹国厂 黄庆华 周年钧;终审:徐蕊 何莉;记者:杜一方 高博 牟宇;统筹:王浩程 姜子炜;文案:侯帮兴;设计:赵丹阳;编辑:李梦婷 杨崧;技术支持:密雅琪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进行牟利。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2017→2022,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五周年纪实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雄安新区社区生活圈规划建设指南(2020年)》解读来了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听君一席话,讲透《雄安新区规划技术指南》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城市规划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