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 | 辛星挂职记:用脚丈量,用诗思考
记者手记
初入武夷之印象
武夷传二事,圣祠与茗枝。
岩骨朱子论,花香柳七词。
大王林杖翠,玉女江裾湿。
江山待我久,相逢幸当时。
出生于1991年的辛星学长,就读于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系产业经济学专业,同时也葆有着家国情怀与深厚的国学功底,他挂职副市长期间写了99首诗献给武夷山市。
当我们采访他时,正逢他从武夷山市挂职副市长归来。在没见到学长之前,私以为他是个不苟言笑的人,喜欢古文诗篇必然有一种古人的庄重与优雅。访谈过程中,学长谈吐风趣幽默,如一位早已熟识的大哥哥一般,令人感到格外亲切。他从自己在光华管理学院的生活谈起,谈到自己的学术方向和研究兴趣,去武夷山挂职的经历,以及对基层工作的感悟。
令我们印象深刻的是学长口中时时的自谦,以及对事物中正平和的态度。当谈到武夷山的工作经历时,是沉稳理性的思辨和分析。当谈到帮助过自己的恩师时,是溢于言表的感谢与赞美。谈到自己对国学的兴趣的时候,又是满满地对生活的思考与热爱。
人物简介
辛星,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系博士研究生三年级在读。2011-2015年就读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2014年获得光华管理学院直博生资格,2017年7月任福建省武夷山市挂职副市长。
在武夷山挂职的日子
记者:是什么契机让您有了武夷山挂职的经历呢?到地方行政去做一些事情,而不是去投行或者咨询公司呢?
辛星:北大给博士生很多实践的机会,我的这次经历是实践的形式之一,叫博士生地方挂职。其实我参与挂职初衷是和自己学术方向有关。我从两年多前开始参与写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内容是探讨中国经济增长的制度机制。所有上层的制度设定都有很多的官方文件和相关说明,然而, 一个制度的落实情况究竟如何,直接决定了这个制度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效果,但是没有官方的文件会详尽地告知你落实的每个细节。在中国,林林总总所有的制度最后总归会在一个地方进行汇总和落地,只有看到了一个政策是如何落地的,是怎么执行的,我们才能更加准确地判断这个制度的效果,从而能够反过来加深我们对制度传导机制的认识。这次来到基层,来到了制度发挥作用的第一现场,既加深了我对自己研究领域的认识,也纠正了一些曾经滞留脑海中很顽固的误解。这样我再继续推动研究时,就能充分说服自己,让我觉得我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我实际的经历和学术的研究都这样告诉我。
记者:作为挂职副市长,您的一天是怎么度过的呢?
辛星:武夷山是县级市,算是一个较为基层的行政单位。日常的工作包括学习会议材料,解读会议精神,因地制宜落实会议指示。地级市开了会,我们县级市通过学习,在自己分管的部门召开会议,学习和领悟会议思想。其实就是起上传下达的功能。
每位政府班子的同志都有自己分管的版块和任务。除了分管的部门外,理论上还需要跟进一些项目,挂点一些村镇等。看这个项目有没有按时开工,开工的状况怎么样,土地平整、收储、出让工作进行的如何,村镇防洪措施做的怎样,精准扶贫的对象生活状况有没有改善。这些事做好了说明完成了应尽的任务,做不好很有可能就是失职。
记者:经过实际的观察与了解,您认为做副市长这份工作有什么特点呢?
辛星:我感觉很忙很累。其实市县级别的党政机关都很忙,而且基层干部疲劳过度的比较多,因为人少事多。如果在金融行业工作,我们的很多时间和经历集中在研究资料、撰写报告,坐在电脑前,大脑时刻保持高速运转。然而,基层工作是不能坐在电脑前解决的。要解决实际的问题,就要亲自到基层去,到第一现场去,有的问题要各部门、各责任人在场,以专题会甚至现场会的形式进行协调。感觉班子里的同志天天都在到处奔波,基层的党政机关同志真的都很辛苦。
记者:您觉得作为副市长需要什么特质?需要特别学习哪方面的知识么?
辛星:不仅是挂职,我觉得做任何事情最重要的特质都是责任感。第二是得为其他人着想,主动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在基层,有时候一个小小的决定影响的是一个家庭。我记得当时有一个村水管坏了,九个家庭断了水,相对于几十万人口而言,这九户“微不足道”,但是你要是不解决好,他们的生活质量就完全不同了,会非常痛苦,而且他们的痛苦会积累。为老百姓做事,大家的问题要一开始就积极疏解。如果对百姓的诉求一再置之不理,等百姓有了积怨,做起事来就难了。
记者:就是把百姓的每件事都搁到心上,然后及时去解决。
辛星:对。至于刚刚提到的需要特别地学习哪方面的知识,我倒没有觉得有什么很具体的知识需要专门来加强。只要有刚刚说的两个特质,就已经很好了。如果说真的需要加强什么,作为一名学生,我觉得就是把现在课本要求的知识学好,学扎实,学透。只有专业素质够硬,当问题涉及到相关的专业的时候你才会非常敏锐,至少你在做决策的时候,大方向就不会犯错误。只要有一门所长,它总会在某一方面帮助到你。你可以用你的个人特质,你的能力,你的行动力,去吸引其他优秀的同志,去引导大家集思广益,一起完成工作。前提是,你自己一定要做好本分,不能不学无术。
记者:您挂职以后对于地方行政事务有什么新的理解?
辛星:最大的认识是,天下没有哪份工作是轻松的。之前,我和身边的很多同学一样,偶尔会埋怨诸如生活设施不完美、日常服务有疏漏等问题。然而,当角色转换时,当我们成为基础设施的提供者、成为社会公共服务的提供者时,才真正理解了什么叫做“众口难调”。能做到我们现在体验到的这样好的环境和设施,背后肯定是有很多人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和牺牲。尤其是回到学校,如果真的偶遇道路上自行车没摆好,那我就会随手摆好;遇上特别严格“较真”的门卫保安,我也就把书包拿下来仔细找找校园卡,多理解他人,多替他人着想。
第二点,我们实行民主集中制,在决策的时候,大家按照顺序都要发言讨论,发言表态之后,领导同志综合讨论和分析,作出最终决策。这就要求我们的同志对问题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每次想到这里,我就觉得自愧,自己的知识水平还是不够。如果师弟师妹日后想考虑类似的工作,现在就一定要抓紧每分每秒,提高知识水平,提高素养。如果真的有一天天降大任的时候,我希望你们能不负初心,不负百姓。
记者:当今很多大学生将考公务员作为追求安稳保障的途径,学长怎么看?
辛星:整体来说,光华学生考公务员是相对较少的。安稳的生活是大家都想要的,我也不例外。我认为这是无可非议的。每个人所接受的教育都不同,每个人的能力特质也不同,并不是每一所学校都能够像北大这样,给所有的学生一个可以尝试过自己想要过的生活的机会。对于没有我们那么幸运但同样优秀的年轻人,选择一个上能赡养父母,下能照顾好爱人子女的职业,我觉得这也是对社会做出的一些贡献。
最偷懒的生活方式是读历史
记者:学长对国学的喜爱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有怎样的渊源?
辛星:我是文科生,虽籍贯是四川,但长在陕西。我到了北京才发现,从全国来看陕西人整体上还算比较喜欢传统文化。我父亲很喜欢历史,我也很喜欢。大三时我开始尝试系统性地学习和梳理传统知识,起因是那时候我爱上了藏书,各种著名版本和各种著名出版社的大部头我都很喜欢。但是那时,我不知道什么书值得买,买了也不知道书上写得对不对。这可怎么办,没办法,只得多学啊!所以那时候我去旁听了中文、考古和历史学院的一些课程,上了那些课后才发现要懂书,需要对版本目录学有一些了解,要懂版本目录你得多看、多比对,一开始我缺乏这些知识,并不能看懂很多古籍,所以,只好硬着头皮学,慢慢地读。一直读下去就慢慢发现,书上很多内容说得好有道理,这才真正喜欢上了它们。
记者:国学在学长的生活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呢?
辛星:是我的兴趣爱好。本科毕业的时候,我特别喜欢的一个老师跟我们说:“人一生一定要有一个爱好,是你打从内心真正喜欢的爱好。当你孤寂、迷茫、沮丧的时候,不至颓唐。”
记者:学长对于藏书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能跟我们分享一下吗?
辛星:见解不敢讲,教训确实有。首先,你一定要给自己的藏书圈定一个范围,毕竟有时候看到一些好书出现,就会忍不住去收藏。但是,不区分范围的收藏会导致藏书变得繁杂。明确自己的爱好,找个合适的范围是关键,若是藏杂了就和图书馆没有什么区别,失去了自身特色的藏书结构并不是很有趣。
记者:最想给学弟学妹们推荐的一本书是什么?
辛星:我给你们推荐一本习近平总书记很喜欢的书——熊召政的《张居正》。首先,它是一本历史小说;第二,它基本上都是记录史实的。我们读历史不就是为了看看那些优秀的人在像我们现在这样迷茫的时候是怎么想的吗?读着读着,可能就会对自己的生活有一些方向感。我觉得,最偷懒的生活方式就是读历史啦。
光华和这里的老师们
记者:为什么选择来到光华读直博呢?
辛星:慕名而来吧!光华管理学院有很多很出色的老师。我在读本科生的时候对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史感兴趣。我相信博士期间在光华能够学习到前沿、深刻的经济学研究范式,了解到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学有所成。
记者:您未来的职业规划是怎样的?
辛星:一直以来我最大的梦想就是当老师,我真的觉得这世上教书育人是一等一的事业,但我知道,我周围有很多很聪明很出色的人,同时我的老师们也都比我优秀百倍。要实现当老师的目标,要做到不“误人子弟”,需付出极大的辛劳与汗水。但是梦想总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具体说来,对于未来的职业规划,不仅你们迷茫,我是你们的朋友,也和你们一样迷茫。不过给师弟师妹一个小小的建议,在自己迷茫而不知所措时,一定要认真去做当前身份最应该做的事,只有这样,当度过迷茫期的时候,才不会因为自己曾经的迷茫而造成损失。
记者:在光华学习的时光给您带来怎样的收获呢?
辛星:我在学院成长了很多,但是还是不敢冒昧自矜大谈收获。其实相比收获,我认为光华给予我更多的是许多感动的点滴。第一,光华的教务真的很棒!虽然他们的工作事无巨细,繁芜复杂,但是每个教务老师对待同学的态度都很亲切,很欢迎同学们跟他们多交流,让人暖心。第二,光华管理学院的教员都非常出色,有很多出色的研究成果。有些我们在电视上才能见到的大家,有时候可能就站在距离你三米的讲台,给你讲一学期的课。这让我很兴奋很震撼。
记者:有哪些老师对您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辛星:老师很愿意帮助学生。很多事情都让我十分感动。例如今年春节前,我因为申请学术项目的事情曾找过我们系的系主任周黎安老师,希望能够有机会让周老师给我写推荐信,因为事情突然,距离截止时间只有48个小时。当时正值除夕夜,周老师身体状态不好,发着高烧,依旧带病给我写了推荐信,并在截止时间之前发送给了接收方,新春佳节这样麻烦老师让我自己十分内疚,同时我也对老师的无私和负责十分的感激和钦佩。
记者:这对您的性格或日后处事有怎样的影响?
辛星:我觉得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为受到了别人的温暖对待,就希望把这种温暖传递给他人。当其他同学、师弟师妹寻求我们的帮忙的时候,我们会不自觉地想,一个比我们更加繁忙的老师尚且能这样支持我们,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帮助别人呢。当老师都能say yes, 我们怎么能say no呢?
后记
每个人的人生之路不尽相似。我们也许热衷学术,也许希望做一个理性的经济人,也许梦想着经世济民。辛星学长以个人的经历给出的,不是一份答案,也不是什么一定要遵循效仿的坦途,而是一种向上的态度,一种纯粹的信念。
(感谢马嘉璐、赖采轩、涂婉童、刘丹妮同学对本文的贡献)
相关文章:
武夷南知录 | 90后北大光华博士任武夷山副市长的200天与献给当地的99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