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Fin思想汇观点 | 甘犁教授:新冠疫情背景下的短期及长期的转移支付政策
2020年4月17日,北大光华金融硕士“思想汇”第三期邀请到美国德州A&M大学的Clifford Taylor Jr.经济学教授甘犁先生进行分享,他紧密结合前沿动态,通过详尽的调查研究,多层次、多角度地阐述了《新冠疫情背景下的短期及长期的转移支付政策》。
嘉宾观点
主要观点:新冠疫情使得消费者信心和流动性受到负面冲击,疫情后消费复苏不容乐观。为避免不能及时复苏导致陷入长期衰退,需在短期内实行大规模一次性转移支付。此次疫情为中长期的收入分配改革提供了历史契机。疫情后消费扩容提质的中长期策略,在于建立以激励相容的转移支付制度为核心的收入再分配机制。
1、新冠疫情对居民消费造成了短期冲击。国家统计局显示,2020年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9%。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在2020年2月12日至3月21日进行的主观调查数据显示,春节期间居民消费平均减少19.4%,与国家统计局数据基本相符。
2、疫情管控解除后居民消费能否恢复增长?基于消费者信心和制约消费总量增长的相关因素判断,情况并不乐观。首先,消费者信心不足,不太可能出现出现消费的报复性增长。CHFS调查数据显示:预计全年消费减少家庭比例较高,消费恢复增长面临较大压力;企业员工对2020年企业经营状况、就业形势、收入增长预期均较为悲观;家庭流动性状况不容乐观,财务状况脆弱的家庭比例较高;疫情冲击导致的悲观预期,可能导致预防性储蓄上升。其次,低收入家庭受疫情冲击相对较大,他们的边际消费倾向高,但同时他们的流动性约束也更大,制约了消费总量增长。
3、当前国家应对疫情的政策主要是在供给侧,即对企业的帮扶救助,但是缺少总消费复苏的政策支持。居民消费不能及时复苏,会导致企业经营、就业形势恶化,引发总需求持续下降,所以亟需出台覆盖面较大、力度较强的短期刺激政策。
4、短期内如何刺激消费复苏?消费券好,还是现金补贴好?地方发放消费券值得鼓励,但是也存在许多局限性,比如额度普遍偏低,可能存在挤出效应等。由于地方政府财力有限,中央政府有必要出台规模更大、力度更强的一次性现金转移支付政策。从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来看,现金补贴更灵活,能有效缓解流动性约束,促消费效果显著。
5、中国一次性现金转移支付如何做?要与中长期内的收入分配改革和个税改革相衔接。补贴对象要偏向于低收入群体。个人综合所得6万元以上的纳税人,已经享受专项附加扣除福利,但是6万元以下的群体没有享受到。可以将专项抵扣以补贴的方式延伸至6万元以下个人,即负所得税制度。个税申报系统App已经具备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相关信息申报与核实机制,可行性较强。补贴资金可以来源于发放特别国债。
6、从中长期来看,收入差距是制约消费增长的关键因素。穷人边际消费意愿高,但收入低、流动性约束大,消费能力难以得到提升。家庭储蓄分布严重不均,高收入阶层储蓄多。
7、收入分配改革和减贫将带来巨大增长红利。过去四十年,中国经济依靠投资、外贸和人口红利的发展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也开始遇到困难。幸运的是,一个巨大的发展红利尚未得到释放,那就是针对老百姓的直接转移支付。现金支付占GDP的比例当前在中国约为0.4%,但在美国是3%,仍有很大提升空间。直接转移支付既可以缩小收入差距,更可以促进消费,降低中国经济对出口和投资的依赖,完成经济转型。
8、中国如何建立长期稳定的激励相容的现金转移支付制度?激励相容意味着不能“养懒汉”。比如美国从60年代开始实行的“就业激励”,补贴与就业和就业收入挂钩。现在至少22个国家正在广泛实施类似政策。再比如2019年诺贝经济学奖获得者开展的“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项目,在全球开展了800个实验,补贴与教育和健康等人力资本积累相关的因素挂钩。甘犁教授从2014年开始,也开展了激励相容的现金转移支付实验,主要包括“劳动收入奖励计划”和“青少年教育促进计划”,两个实验均入选2019年全球“大国攻坚-精准扶贫110个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