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术之星 | 刘浩宇:北大本科生科研“优秀项目”炼成记


2022年,光华管理学院2018级本科生刘浩宇荣获北京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优秀项目奖”。大二时,他便对学术科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了获得更加全面的科研训练,以及为申请博士项目打好基础,浩宇于大二下学期报名了“北京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和“光华未来学术之星”培养计划。

历时近一年半的科研历程不仅使他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了一篇完整的经济学科研论文,亲身体验了从选题到成文的每个步骤,了解了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流程,同时也让他收获了许多关于学术科研的心得体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本期文章邀请刘浩宇同学分享他的科研心得。
 


刘浩宇,光华管理学院2018级金融经济学方向本科生,2018级本科一班班长。两次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一等奖;挑战杯“五四青年科学奖”特等奖;“马季杯”全国大学生相声大赛第一名;北京大学“学生年度人物”。


 

1

参加“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的初衷


其实,对本科同学来说,“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并非大家接触科研、得到研究训练的唯一途径。对于有志于学术的同学来说,大家也可以通过找教授做助研、参加“挑战杯”学术赛事等方式培养科研思维,学习相关技能。但是我认为,和这些途径相比,“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可以让大家得到最全面、最充分的锻炼和提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这一项目属于教师指导下的独立研究,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独立选题,有很强的自主性。其次,项目的最终成果将是一篇完整的学术论文,从查阅文献到确立选题,从实施研究到论文撰写,大家可以体验一次完整的学术研究过程,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同时,项目初期大家便会确定一位导师,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大家可以得到全面的指导。另外,“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持续时间将近一年半,大家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打磨和提升,并且这一DDL也可以督促大家努力工作。最后,这一训练可以让大家获得2学分的课程认定,同时对大家撰写本科毕业论文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2

我的心路历程


我在大二下学期的5月中旬收到报名通知。我从大一开始便对学术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曾有过一些助研经历,但我还是非常渴望得到一次完整的科研训练。因此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并且很快确定了导师。

我的科研项目正式开始于大二暑假,俗话说“万事开头难”,科研更是如此,一个好的选题对研究的成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的第一个月主要用在了查文献、定选题上。由于我对“上瘾”行为比较感兴趣,并且希望进行一些理论方面的研究,于是在导师翁翕老师的指导下,我把研究选题定在了“成瘾性消费品中的契约问题”上。另外,对于初次尝试理论研究的本科生,完全独立地构造模型可能比较困难。因此,导师建议我基于现有文献中的模型来完成自己的研究。经过了数次的修改和讨论,我在暑假结束时将模型设定基本确立了下来。

模型的推导主要是在大三上学期完成的,我的推导过程涉及许多比较繁琐的计算,往往需要整块的时间投入,于是我将主要工作都安排在了周末,并且几乎每隔一周向导师汇报一次,从而得到最及时的反馈,并根据当前的情况对模型设定等细节进行调整。学期结束时,我也基本完成了主要结论的推导和证明。

然而,经济学理论研究并不等同于数学推导,数学只是工具,不是目的,更重要的是发现这些数学结果背后的经济学含义。因此,寒假期间,在导师的指导下,我开始借助python等工具进行数值模拟,探究不同参数的变化对结果的影响,并借助图像直观展现这些结论。

至此,我基本完成了将在论文中呈现的内容,剩余的文章撰写工作我主要放在了大三暑假,最终也按时完成了结题报告。

总体来说,虽然本科生科研项目的总持续时间接近一年半,但我认为项目前期(尤其是大二暑假)的时间安排是最为重要的。一方面,选题是整个研究最关键的一步;另一方面,大三下学期我们往往需要面对保研、申请、实习等各种任务,可能很难找出完整的时间用于科研项目。为了提高研究的质量,规划好时间线是非常关键的。
 

3

感悟和建议


其实,我的本科生科研经历并非一帆风顺,尤其前期选题更是一波三折。不过这些经历也使我生发出了许多感悟和思考,它们在我后续的研究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此我将它们分享出来,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选题


我认为,选题是一个研究中最重要的阶段。作为科研的初学者,为了尽快上手,我们可以借鉴一些质量较高的文献(例如发在顶级期刊上的,或者引用量较多的文献)中的模型,在此基础上进行延伸,或者将不同文献中的元素结合起来,尝试发现一些新的结果。这样有很多好处,一方面,经典模型通常是被广泛认可的,借鉴它们可以保证我们模型设定的合理性;另一方面,这样也能使我们的模型更容易求解,并且帮助我们比较自己的结论和现有结论的差异,从中发现新的经济学思考。类似的思路也可以用在实证研究中。

不过,这样的道路并不一定是百分之百可行的,比如在我的探索过程中,有时一点小小的改变就会使模型的求解过程过于复杂、甚至根本无法求解;有时虽然可以求解,但并没有太多内涵。因此,在初步选题阶段我们应当多尝试、多探索,在选定一个题目后先简单尝试几步,大概判断其可行性,并且多和导师交流。另外,选题阶段是研究的初始阶段,也是转换成本最低的一个阶段。因此在这一阶段我们一定不要怕多花时间,不要“一条路走到黑”,宁可现在多失败几次,也不要等研究进行一半了才发现问题,导致最终只得望洋兴叹、半途而废。
 

在探索中调整


对于理论研究,确立选题之后就是模型的建立和求解。其实,“建模”和“求解”,二者并非一先一后,而是同时交替进行的。在模型设定初期,尤其是对于初学者,我们往往不是很容易判断最终的结果。一个看似简单的模型可能很难求解,一个可以求解的模型有时也无法得出我们想要的结论。因此,在求解时我们也需要不断地完善和调整模型设定,使二者相辅相成。另外,这一段时期和导师讨论是十分必要的,以我自己为例,我每次想到一些新的思路都会向导师汇报,老师不仅可以帮助我更好地落实这些思路,同时也可以基于自己的经验帮我大致判断这些调整的可行性,使我少走弯路。

理论模型的推导可能是一个坎坷的过程,一帆风顺的研究几乎是不存在的。如果这一过程真的显得“一帆风顺”,那反而需要我们警觉,因为有可能这样得出的结论是显而易见、几乎没有价值的。遇到困难的时候,往往是马上可以取得重大进展的时候。我的项目也曾多次遇到阻碍,我也时常面对一串式子不知如何下手。但每一次的突破都会使我发现一些让人眼前一亮的新结论。因此,面对这些阻挠,我们需要有“打持久战”的恒心和毅力,多尝试几种不同的思路,及时和导师交流,在必要的时候做出些调整和改变。我相信,没有什么困难是攻克不了的。
 

文章撰写


我常有这样一种感受:当一段研究的主要结论都已完成时,最困难的部分已经过去了,我们往往会觉得“万事大吉”,认为接下来的写作部分会十分顺利。但本科生科研的这段经历使我认识到,文章写作其实是一个很“磨人”的过程。因为论文并不是公式和结果的简单罗列,我们需要考虑如何组织这些内容,如何将结论背后的经济学含义阐述清楚,以及如何撰写文章的摘要和引言部分。那种“理多词穷”的痛苦不亚于推模型时的煎熬,尤其是对于处在科研阶段初期的我们。

面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多找一些话题类似、发表结果较好的文章来学习,学习他们的结构组织和语言表述,使我们的用词更为科学准确。这种训练的回报是长期的,做过一次之后,下次写作时大家可以明显感受到自己的提升,写起来也会更加得心应手。

4

关于导师


特别感谢我的导师翁翕老师在整个项目中对我的指导,包括在项目初期引导我选题,在模型构建阶段耐心回答我的各种问题,以及在理论推导和比较静态分析中给我的指导建议。作为初次尝试科研的本科生,导师的指导自然是非常关键的。无论是科研的整体流程,还是一些细节的把关,导师的建议可以使我们少走许多弯路,也可以加深我们对“如何做科研”“如何做好科研”的认识。

因此,在推进研究项目时,我们一定要多和导师沟通,多向老师请教。并且,我认为大家也应当定期向导师汇报研究进度,我当时基本每周都会写一个总结发给导师。这不仅有助于帮助导师了解我们目前的状态,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梳理思路,便于后续整理和写论文。

另外,大家在和导师沟通时也不用太过紧张害怕,更不用担心自己的问题是否“太蠢”。我特别喜欢这样一句话:“没有愚蠢的问题,只有愚蠢的回答。”有时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可能有很多潜在的价值,甚至能为项目带来重大的突破。并且,作为本科生,我们自然会缺少很多经验,对很多问题的认识也不够深入,遇到困惑是完全正常的,这一点老师们肯定也可以理解。我认为光华管理学院的老师都非常耐心,也非常愿意帮助大家,我相信老师们一定会给大家提供全面的指导和帮助。
 

5

结语


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是我科研探索的开始,我不仅从中学到了许多科研技能,也对完整的科研流程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这些认识对我后续的研究都起到了关键的帮助,也更加坚定了我继续探索的决心。总而言之,我认为,对于希望在本科阶段接受一段完整科研训练的同学,以及未来有志于学术研究的同学,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绝对是大家的“不二选择”。


“光华未来学术之星”培养计划(Guanghua Future Scholars Development Program,以下简称“学术之星”) ”是为具有学术兴趣的优秀本科学生定制的学术训练计划,通过为学生提供最优的学术资源和系统性支持(如研究导师、“学术启航”系列讲座、学术研讨、出国交流等),达到激发研究兴趣、培养批判思维、提升研究能力、积累研究经验、树立学术理想、助力学术发展的目的,为学生成为未来学术之星创造条件。 


《光华故事集》珍藏一届届光华学子的故事。万物生长,各自高贵,光华尊重学生多元化的就业选择和人生规划,鼓励学生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回馈社会、造福社会。他们的故事诠释了“因思想 而光华”,他们的故事传递着“少年心燕园情”,他们的故事讲述了“聚是一团火 散作满天星”。 

推荐阅读


学术启航 | 董浩:家庭行为与社会不平等的再生产
学术启航 | 徐敏亚:管理学中的定量分析
学术启航 | 张晓君:从选题到成文——公司治理的外部监督
学术启航 | 刘烁:激励,行为与组织设计
学术启航 | 沈俏蔚:网络平台的内容生产与消费
学术之星 | 在光华GET一份科研“实习”学术启航 | 酷!这两位教授将分享他们的“研究感悟” 学术启航 | 2020年“光华未来学术之星”培养计划
心声 | 第五届“光华未来学术之星”培养计划
第一届“光华未来学术之星”培养计划研究成果汇报会
梁淑淑:经济学研究是我最大的乐趣
从光华到哈佛 | 黄一泓:安静的书桌让我乐在其中
林心悦: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王至纯:我的经济学旅途故事 | 学在光华年度 | 深耕科研,10名光华学子荣获北大校长奖学金学术成长丨10名光华博士生荣获北大“校长奖学金”
高质量学术论文是如何炼成的?11位获奖者分享心得
业精于勤 | 林颖倩荣获2021年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