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学习周 | 不畏艰苦,甘于奉献
1960年1月,石油部党组召开扩大会议,准备加快松辽地区勘探和油田开发,集中石油系统力量,“来一个声势浩大的大会战”。当年2月13日,石油部向中共中央提交了《关于东北松辽地区石油勘探情况和今后工作部署问题的报告》。2月20日,中共中央批准了这一报告,石油会战由此开始。集中玉门、四川、新疆、青海等各石油厂、矿以及院校、科研部门共37个单位的精兵强将,组成石油大军进入东北松嫩平原,展开了石油大会战。
1960年2月20日,中央决定在大庆地区进行石油勘探会战
1960年4月2日,1205队钻机到了,王进喜和队友人拉肩扛运钻机
新中国经济最困难的1960年初,王进喜带着1205钻井队走进大庆,他们的脚下是一片人迹罕至的荒原。刚到大庆的时候,由于吊装设备紧张,王进喜井队的钻机无法运抵施工现场。一套钻机总重60多吨,包括大小设备四五十台。在玉门拆卸搬家时动用了吊车、拖拉机各4部、大型载重汽车10辆。王进喜大吼一声:不能等!他带着30多名工人奋战3天3夜,靠人拉肩扛把钻机运到井场。
仅仅5天之后,王进喜率队打出了到大庆后的第一口井,完钻进尺1200米。“北风当电扇,大雪是炒面,天南海北来会战,誓夺头号大油田!”在生活条件极其困难的情形下,王进喜和队友们写下了如此豪迈的诗句。
第二口井钻到700米浅气层时,突然发生井喷。气流水流裹着泥浆冲天而起,如果不及时制止,势必导致井毁人亡。压井需要重晶石粉,可是现场没有。王进喜当机立断决定加水泥来提高泥浆比重,可水泥加进去就沉了底不能融合。见此情况,王进喜穿着工服、拖着一条伤腿纵身跳进齐腰深的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
会战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进行,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老一辈石油人,“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这些铁骨铮铮的誓言震撼了无数人,仅用三年多的时间就建成了年产600万吨的大油田,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石油工业的面貌。
1960年4月29日,石油大会战万人誓师大会在萨尔图草原上举行
“铁人”王进喜带伤压井喷
47名东林学子奔赴塞罕坝
60年代的塞罕坝还是一片荒芜的景象,集高寒、高海拔、大风、沙化、少雨五种极端环境于一体,自然环境十分恶劣。
刚刚建场的塞罕坝,为了建设这片土地,许多来自各地的优秀学子踏上了这片土地,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建设者们,除了简单的行李衣物,其他的几乎一无所有,但是偏远闭塞,阻挡不了他们坚定的脚步;衣食短缺,动摇不了他们抱定的决心;深冬严寒,冷却不了他们如火的激情。
其中有我们东林47位毕业生。他们以自己的青春和汗水为笔,书写着属于塞罕坝的绿色奇迹,在东林精神的灌溉下,塞罕坝精神逐渐成型,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塞罕坝人。在几代劳动者坚定不移地艰苦奋斗下,塞罕坝一改之前的荒凉景象,成为了“华北的绿宝石”。
排版策划:杨晶晶
监制:袁双凤 冯雯灵
制作方:团委大学生网络发展中心
(文章、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