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必须解决研究生求学的“钱途”问题

2015-09-23 李明阳 中国科学报

欢迎点击「中国科学报」关注我们!


大棒+胡萝卜之后呢?


自从学校研究生实行二级管理之后,学院就承担了大部分研究生管理职责。新学期伊始,学院传达了研究生管理政策的一个大的变化:作为学校科研实力最强的一个学院,理应定位在科研型研究机构;相应地,从2015级研究生起,开始实施答辩前必须发表一篇核心期刊论文的考核要求。


传说了很久的大棒,终于落地了。初步对学科在读研究生论文发表情况进行估测,研三学生中,如果按照这一要求,将会有50%的学生难以按期毕业!形势很严峻,研一新生刚一入学,我便匆忙召集学生开会,学习、领会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没办法,教学相长,光老师着急,学生不来电,没用!大棒刚刚落下,国家奖学金的胡萝卜又来了。


2-3万元现金,对于嗷嗷待哺的研究生来说,可不是个小数字。于是乎,仿佛打了鸡血似的,学院里凡是有论文发表的,有点希望拿大奖的学生,都跃跃欲试。然而,在重赏之下、勇夫不断诞生的年代,行情上涨太快,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前年只要凭着1-2篇核心期刊的录用通知就可拿奖,去年是一篇已经发表的北大CSCD论文,今年没有几篇上点档次的CSCD论文、抑或一作SCI论文的硕士生,基本与国家奖学金无缘。


评选的结果,自然是几家欢乐几家愁,愤愤不平者的研究生有之,到领导那里讨个说法的导师有之。在此,我不想过多地评价毕业生发表论文、国家奖学金制度的利弊。凡事制度,都是人制定的,只要是人,都是有私心的。如果这一假设成立的话,凡是制度,都是有空可钻的,都是利弊兼备的一把双刃剑。


研究生发表论文的弊端科学网已经讨论很多了,在此我不想拾人牙慧。单以实施仅3年的国家奖学金来说,获奖中自然不乏勤奋努力者,胡乱拼凑数量、改头换面一稿多投、动用人脉早发快发论文、甚至在灰色地带打擦边球者,中奖者也不乏其人。


巨大的奖金诱惑下,主动、被动地,一些学生已经成为了从大四毕业设计开始、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一意捣鼓数据、闷头冲击国家奖学金的Paper Producer。大棒下来了,压力之下,出于导师的名誉权、学生的生存权考虑,单以自己所在的学校最强的学院最弱的学科为例,通过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消极因素,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对于科硕来说,发表一篇影响力一般的中文核心期刊并非十分困难。


然而,数量有了,质量呢?创新性如何呢?也许,只有天知道。一个明证就是,在本人评审的如洪水般不请自来的稿件中,思路陈旧、语言粗糙、研究方法漏洞百出、涉嫌数据造假的论文越来越多。


胡萝卜来了,但是数量太少,远远解决不了众多研究生的温饱问题。除了中科院、985、211名校、部分财大气粗的应用性优势学科,在读科硕的助学金加上数量不确定的科研补助,一个月只有区区数百元,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基本生存需要,更不要说穿衣打扮、谈情说爱、人情往来的额外支出。兼职打工,是研究生度过入不敷出“荒年”的唯一手段。


大棒+胡萝卜之后呢?国家奖学金中榜者,五分钟热度过后,恢复原来生活,如同少数落榜者、大多数根本无望问鼎奖学金的学生一样,一方面漫不经心地编数据、凑文章,一方面忙着考证、兼职谋生存。最后的结果呢?相信地球人都知道!究其本质,无论是大棒还是胡萝卜,都只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强心剂,一时奏效可以,难以持续。如果要治本,必须解决研究生求学的“钱途”问题。


所谓的钱,就是读书期间,助学金要高,起码不需要为基本生存问题而忧虑;所谓的途,就是毕业后可以找到较为理想的工作,拥有较高的薪水。如果以这两个标准衡量,对于硕士研究生,除了极少数学科导师名气大并且应用性强的专业外,众多既没有“钱”、又没有“途”学科研究生的培养都是剪不断、理还乱,永远纠结不清的大问题。


此文来自科学网李明阳博客



请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