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他收到了论文的评审意见,心都凉透了!

2016-07-20 唐常杰 中国科学报

欢迎点击「中国科学报」↑关注我们!


善对论文评审意见的宽严与长短 


让心凉透的评审意见  


假期中,一位年轻朋友的来信说,他收到了论文的评审意见,心都凉透了。评审意见很长很细致,其中有好多“应该怎样怎样,不应该怎样怎样”的指责,委员会还给了一个feedback(反馈或申辩)的机会。他觉得就像“痴心遇冷风”,发表欲望总被评审人打击,认为八成没望了,申辩也是白申辩,准备放弃申辩机会而改投稿到低一级的发表物上。



.......
笔者只是大同行,一条大河波浪宽,波浪之中还隔山,为避误导,先未盲目安慰,仔细看完意见后,笑了。给他打电话说:你的论文基本上中了,因为如此这般,对辩解机会,一不放弃,二要认真。没想到很快,这位朋友借节日报喜,这篇论文果然中了。


......

其实,笔者当时说该文“基本上中了”,只有七成把握,是因气可鼓,而不可泄。现在真的被录取了,才敢把那时说的“因为如此这般”写成博文。


长而细致的意见未必是杀伐


原评审意见是英文写的,为私密性,下面隐去具体内容相关的领域知识,只把意见的框架性要点译成中文。


四份意见中,有三份很长,每一份给出了三个优点(Strong Points),三个缺点(Weak Points)。


优点部分都不长, 大致是说 , 选题很有意义、模型不错、XXX有意义、YYY比较巧妙、实验不错之类。


这三份意见在叙述缺点时都比较细致、比较长,大致是:


在应用价值、贡献的意义还阐发得不够充分,其结果的应用范围还可该推广,例如可以......实验数据类型还可以增加......XXX参数的设置可能对用户比较,建议如此这般...... XXX不应该......而应该如此这般,YYY不应该......而应该如此这般,云云。


严厉的措辞是愿铁成钢 


评审意见中有些语句的确不是和风细雨,比较激烈。


从旁观者角度,觉得评审人没有刁难作者,主要是在批评中支招,在指责中建议。


告诉作者怎样才能把论文改得更好,受批评者应当把批评理解为愿铁成钢,一定不要有敌对情绪,反馈要心平气和,辩解要据理力争。


简短意见未必就宽松


第四份意见比较短,在优点部分说:论文可读性好,容易理解,实验好;叙述缺点时,说内容偏工程,理论不复杂,似与本发表物相关性不强,云云。


这份短短的意见有点杀气。通常,说某文与本会议(或本杂志)无关,就好像说,这个药方虽然昂贵,但不对此症,再好也没用,这基本上是一票否决。


所幸,另外三份意见都说有意义,有价值,可能第四位评审人不看重工程,或者,在学术上与另外三人观点不一致。这种情况下,认真辩解,是可能辩解成功的。


少有不指缺点的评审意见


评审有评审的规则,如认为论文不能录用,须说明理由。如认为论文可录用,须提出可进一步修改的地方。


有些评委会还规定,要提出三个优点(strong Points),三个缺点(Weak Points),很少见到没有弱点的论文。


评审人不写缺点,或者是不太负责,或者是水平所限看不出问题,或者是作者的水平太高或权势太高,有如《吕氏春秋》,千金难求一字之改。

一字千金的《吕氏春秋》 



战国末期的吕不韦,为了表达与秦王嬴政不同的治国政见,自拟了一个社科项目,自任“首席科学家”,课题组成员包括三千门客(其中多有45岁以下者,相当于如今的杰青基金申请者),其研究路线是“集腋成裘”,相当于今天的“融合式创新”。


出成果后,吕不韦令人誊抄悬于咸阳城门,承诺改一字而赏千金。“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史记《吕不韦列传》),  堪称史上最早的大字报或墙上博客。


《吕氏春秋》也有不足如今,在网上容易查到现代学者指出的《吕氏春秋》的若干缺点,如部分内容重复、系统兼容性不好(部分论点自相矛盾),等等。


之所以当时没有人对《吕氏春秋》提出意见,可能有几个原因:


(1)课题组阵容强大而豪华,3000人合作,千锤百炼,发表时觉得改无可改,缺点较少。


(2)有些观点需要时间检验,课题组之外的人们理解都来不及,短期内更提不出意见。


(3)吕不韦之地位、之荣誉、之权势以及 之关系 with 嬴政,绝非今天的一般学术权威可比,谁要提意见,真像刀郎唱的,“还需要勇气”。


中学时代的毛泽东曾作文赞商鞅之“徙木立信”,吕不韦这一炒作比商鞅的“徙木立信”还扯眼球。不知他为什么要如此张扬。在一些小说家营造的艺术氛围中,似乎可感觉到,《吕氏春秋》的道理千条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商鞅的法家思想不如《吕氏春秋》。


当然,小说不是历史。小说中的吕不韦借《吕氏春秋》给秦王嬴政施加压力,表达不同的政治见解。


在笔者看来,这是一场“治国思想上的路线斗争”(此术语也许有点犯忌,请建议更好的术语)。小说中的吕不韦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掺杂了个人的动机,用错误的大字报(或博客)方式,发表了有一定正确性和意义的作品(晚一点,在汉武帝时代就可以得到赏识)。吕不韦未将成果先呈秦王批准,就在京城墙上又发博客又悬赏。今天的博友看来,我的作品我做主,很自然,很摩登。但2000多年前的秦王嬴政,在政见上受到大字报的突然袭击,一定很不爽,由此也导致了吕的人生悲剧。


远离“后悔的马尔科夫链”  


那位朋友刚看到评语列出的缺点时,后悔投稿前为什么就没有想到这些弱点,为什么不多看几遍,先把这些漏洞补上。其实,即使评审意见更差,笔者也会鼓励他一不放弃,二要认真。


否则,有朝一日,听说别人辩解成功后,会联想到“要是自己辩解了,说不定......这个后悔药要吃很多年。


如果今天后悔昨天,明天又来后悔今天,那真是一个后悔的马尔科夫链了。生活在后悔的马尔科夫链中,一定有很多“被拒”,太多的被拒,实在是悲剧。


相关阅读:

同行评议中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

国外高校评职称时 如何评价申请者的论文?

假如在选题、开题、盲审、答辩时投否决票,那会怎么办?






  请按下方二维码3秒识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