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做一个idea充足的研究生

2016-09-05 陈应泉 中国科学报

欢迎点击「中国科学报」↑关注我们!

——读武老师《战战兢兢谈学习方法》



武老师是战战兢兢的谈他的学习方法,谦谦君子的风范立现眼前。


我等,一个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毛头小子”,尚未修炼到武老师的火候,加上年轻气盛,也就恬不知耻。


以一个尚未毕业之研究生的身份,厚着脸皮在武老师的博文基础上论述“如何做一个idea充足的研究生”了。



首先,我的逻辑是:“做一个优秀的研究生=充足而有新意的idea+好的方法论+好的研究环境”。


等号右边三项的权重,我给的是:0.8、0.1、0.1。


如果同意我的这个逻辑,您可以继续往下看,如果不同意,也可以继续看,我会尽量说服你的。




以前就很想写篇文章,论述如何做一个idea充足的研究生,但是那都是自己的经验。


如果有一位名家的支持,经验宣传的效果必当更好了。


这便是我读完武老师《战战兢兢谈学习方法》一文后,立马闪出的念头:


在武老师之学习方法的基础上,论述不仅仅是科技情报专业的学生可以使用这些方法,更多专业的学生也应当使用这些学习方法。


如有鄙陋之处,还望谅解。


前提逻辑和行此文的缘由已经给出,您是否有某种行动了呢?


如果是我,会先找到武老师的这篇文章仔细阅读和分析之,也会反思自己研究历程中idea的重要性,而不是急着将眼前的文章看下去。


这便是我的经验第一条:读他人的博文或文章,一定要随时随刻联系自身,以开放的心态将他人的经验融合到自身,而不是“鸡蛋里挑骨头”。


多余的话就此搁止,如果您还没看武老师的那篇文章,其链接地址如下: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3872。


看完后,冥思那么几分钟再回头看我写的东西吧。不然,您在后面看的东西一点价值都没有。


但愿,您已经将武老师的文章看完,并且已经若有所思了。

很喜欢武老师的写作风格,先凝练成一句话的精华,然后再详细展开。


很多学弟学妹说我写的东西比较累赘,凝练度不够。


从今天开始,积极的向武老师学习(这便是我读完武老师之文章第一条感悟)。


涉猎、外语、注意“补短”,说句老实话,如果做到了“广泛涉猎“,以上三条学习方法估计早已在您身上形成。


我个人的理解是:




首先,广泛涉猎是前提。不仅仅是本专业知识的涉猎,还有其他学科知识的涉猎。


我做工科研究的,对趣味数学、物理和化学有所涉猎,对人文社科更是兴趣不减。


每天都会关注凤凰网和科学网,任何主题都会阅读;我不仅仅看学术文献,其他报纸杂志都会阅读。


如果您是一个善于总结的人,一定会理解我将“广泛涉猎”设置为前提的理由:


在涉猎的过程,自然而然会总结出跟武老师一样的学习方法了。


因为要涉猎,自然而然会发现外语很重要,毕竟最新最有趣的东西基本上都是用英语表达。


在涉猎的书刊报纸中,只要涉及到谈论成功,都会强烈建议注意补短,木桶的短板原理基本上五本书里会有一本谈到的。


我想武老师也会同意我的这个想法吧。


总之,花再多的口舌我都会强调涉猎的重要性,您要是做不到广泛涉猎,不能克服自己的惰性去广泛涉猎。


那么您离拥有充足idea还很远,别说登堂入室了,就是堂屋的门您还没有看见呢。


必然会有人发出疑问,如何做到广泛涉猎。


如果您有,我想您真的已经上路了:读别人的文章,一定要带着疑问,有了疑问,您就有驱动力看完,也就有了驱动力让自己尝试着广泛涉猎。


有疑问,有强烈的将疑问进行解答的欲望,于是您的求知欲就被激发,有了求知欲,实则上是广泛涉猎最需要的心理表现。


紧接着,就会有人问:“是的,我有求知欲,但是我又该如何保护好这份求知欲,并让其旺盛下去呢?”


不知您是否会提出这个问题,至少我会提出。


只要是进入到研究性学习状态的人都会发现,要解决一个问题,找到可供参考的方法,坐在电脑前,大海捞针般的搜集资料,阅读资料是常事。


要是让一个坐不住的人来做这些事情,很快他就会抱怨读研的痛苦了,即使他跟您说他有非常旺盛的求知欲。


而往往,我们的经历中会觉得,那些坐不住的人性格开放,相对应的是他们的悟性高,思路活跃,能够进行良好的联想。


可惜的是坐不住导致供他们思考的原材料太少,也就变成idea匮乏的人了。


这个历程我经历过,从“坐不住”到“坐得住”。


所以,我就会提出对于一个有求知欲的人,面对枯燥的检索与阅读时,该如何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望。


在此,不知您是否同意,如果不同意,我想您应该是一个性格偏内向的人,能够坐下来,静静的思考。


那么这个问题您遇不到,您只要潜心去尝试阅读时带着疑问,不怕别人笑话您的观点属于“牵强附会”类的话。


我想您已经基本掌握了武老师的学习方法,再过上一年,您会发现有人对您说:您的想法可真多啊。

接下来,我要重点论述,对于一个坐不住的人,如何变成一个idea充足的人。


我就是一个坐不住的人,一位高级心理分析师给我测试心理年龄,已经24的人了,心理年龄还是13岁,并且很难有迹象随着生理年岁的增长心理年龄会有增长。


一个13岁的男孩,无论如何是坐不住的,但是我有着强盛的好奇心。也许这种好奇心是天然的,经历这么多考试,居然好奇心没有被湮灭,我都有些惊奇。


可能跟家教有关,父亲一直强调让我做一个跟别人不一样的人,一定要做一些跟别人不一样的事,他从来没说过“跟着大流走不会错”。


于是,我将这些向那些目前坐不住的人推广——一定要立志让自己做一个与众人不同的人,即使备受争议,也应当活出自己。


当您,立志做一个与众不同之人,定会找“与众不同”如何实现。


非常简单,您比众人多一些好奇心就行,多一些好奇心的表现就是多问些为什么,无论是问自己还是问别人。


慢慢建立起来的好奇心自然而然会让您反省,原来自己的知识面是如此狭窄,一种强烈的学习欲望诞生了。


那好,您可以先要求自己每天只坐一个小时,看各类书籍,首先看可以解决自己疑问的书籍和文献。


累了,然后看与专业书籍毫无关联的新闻、博客(最好是不看娱乐、体育类的)等。


只是要记住,面对任何形式的文献,您都应当带着疑问,带着给人造反的心态,如此您才可以让自己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长期保持下去。


当您适应了一个小时,然后慢慢的加到两个小时,三个小时,也许几个月后,您会发现,您居然能在电脑前或者书本前坐个大半天而不嫌累的。


到了那个时候,各种因为疑问,因为涉猎中进行的思考,已经凝聚成许多新的idea,这些idea在您的大脑里会不断的闹腾。


嘿嘿,那个时候,您所需要的就是祈求上帝将您变成十个人,以便努力将各种想法实现的。


您也许不信,但是不要尝试着这么快否定,可以尝试着去做三到四个月。


当然,如果您是一个什么大道理都知道的人,但是就是不愿意执行,我可以直接告诉您,我最鄙视这种人。


话不投机三句多,您要骂我也行,只是最好写成一篇跟我此文一般长的驳文。


对一个不怕人身攻击的人来说,最好的反驳方法是依据他的建议先执行一番,发现了具体问题,再来为难他才好。


在思想动员上已经论述完毕,我简略介绍一下我平常里广泛涉猎的东西吧。


首先,我是不玩游戏、不看电视电影的,一天里只要不是睡觉时间,我的大脑都在思考各种类型的问题:是课题研究的,也是文献阅读中的疑问,也有国家大事、历史文化等等。


其次,我每天会有三到四个小时在浏览凤凰网和科学网的新闻、博客,因为这两个网络里都有坚持着独立思考的人,只有看别人独立思考过的东西,才有会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对那些人云亦云的东西,我一般是嗤之以鼻。再次,一定要涉猎一些经典。


我设想过将儒学、道教、佛教、科学四大门类的知识集大成,应当会让我看到一个新的世界,然而要想实现这四大类的融合,只有看原创者的著述,也就是从古典书籍中找言外之意,才能真正做到融合。


当然,我很自信自己是一个疑问论者,对任何人的观点首先是朝其反的方向思考,无论经典还是二道贩子写的书也罢,都会给我带来不尽的思考。


最后就是务必要读些杂七杂八的书籍、报刊、杂志的,不仅要读,还要善于总结。


比如我看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故事会》、《知音》、《特别关注》、《参考消息》、《环球时报》等等,很多新的,有意思的想法。


甚至是系统性的做人道理都是从这些杂七杂八的书刊中总结得来,我今天能写的这篇文章,回溯起来也来在于很久前读过的众多书刊吧。

文章最后,我再强调一点,年轻人,就当初生牛犊不怕虎,就当敢于向现有体系挑战。


当然,不仅仅是口头上,行动上也应当如此,照着武老师的建议去做,总有一天,您会发现,原来“年轻人”可以这么当啊。


相关阅读:

研究生与导师快乐吗?


瞧!导师的想法概括起来无非这4个方面


瞧!这6种研究生科研工作会做的相对较好





  请按下方二维码3秒识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