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牛校教授强在哪里?

2016-09-13 罗民 中国科学报

欢迎点击「中国科学报」↑关注我们!

看了喻海良的<牛校!两个教授就有53个博士后>,在此也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根据我两次的海外访学经历,这种情况在国外是非常普遍的,尤其是对能申请到巨额研究经费的大牛教授,拥有20-30人的团队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这种组织结构就像一支特种部队,战斗力惊人,英国和新加坡的情况差不多,牛教授的下面就是精英云集,这些人不受任何行政羁绊,只要科研做得好,就能有一份体面的收入,所以才有那样的科研产出。


当然并不是经费充足,随便招一批人,就能有这样的团队实力的。要想做大做强,不仅取决于教授本人的科研视野和性格胸怀,而且课题组要经过长期的磨合和人员结构优化。”


拿来主义”虽然看上去很“美”。但是不了解其中的内涵和实质,仅能学的“形似”和“皮毛”,学不来“神似”和“精髓”。




(1)国外的教授普遍都很强


国外教授基本都是从助理教授干起来的,这些人都是靠学术一步步走过来的,大浪淘沙之后剩下的都是真正的学术精英,拿到了大量的研究经费,然后招聘博士后来做强做大。


尽管有大量的博后人员,但是决定整个课题组研究水平高低的仍然是教授(PI),他们把握研究的大方向,决定了研究的品质。


国外一个学院化学系每年都能发Nature Chemistry这个级别论文的课题组也不是很多,这样的教授一般都是“镇院之宝”。


相比国内,从事多年行政的领导基本远离科研一线,但是手中掌握大量的依靠行政分配的经费资源,这些人即使招聘大量的博后,也是一堆乌合之众,多发表一些论文而已,难以催动学术发展,更没有研究方向可言。


光有团队,没有核心人物,科研上很难有突破。


三国时候袁绍的手下名将云集,但是最终打不过曹操,主要是曹操的综合素质比袁绍强太多了。


(2)课题组结构优化


有时候一个教授的课题组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所,人员聘任是有制度和经费保证的。


一般来说,国外科研经费中的人头费用占很大一部分比例,聘请博士后研究人员的费用都包含在申请项目的经费中了,如果你不聘请博士后的话,这笔钱你也是花不出去的。


从聘任期限来看,国外的博士后是随项目决定聘任期限的,一般都是3-4年的固定聘期,比较稳定。


从待遇上来说,国外的博后和固定的研究助理基本上是员工待遇,以英国来说,博士后至少是2000磅/月,资深一些的研究助理都有3000磅/月的收入。


在新加坡,博士也能有2000-3000新币的收入,博士后能拿到4000-5000新币,生活没问题。


一般来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课题组要有一部分固定研究人员,才能稳定研究水平,保证持续的科研产出。


英国研究团队人员相对稳定,尤其是长期固定的研究人员,有一些甚至超过10年以上的固定研究人员。


只要课题组经费有保证,他们就能干到退休的年龄,衣食无忧。


(3)“拿来主义”


喻博士看到这样课题组的好处,也希望能引进到国内来,初衷是好的,但是大环境会水土不服。


以目前国内的行政化管理体制,即使成功引进,最终受益的也是部分“领导”,他们经费最多,人脉最广,现在有人帮他们出活,更加重两极分化,普通的科研人员被挤出竞争队伍。


大家为了分配到更多的经费,都削尖脑袋钻营,势必造成行政化越演越厉的恶果。


有些东西不能凭空引进,要考虑其大的学术环境,否则可能导致恶政!


这如同人生病,欲强身健体,即使有好药,也不能贸然拿来用,因为你的病情或体制和别人不一样。


用错了地方,再好的药也是毒药,无需去责怪“药”不好,也要看看是不是用对了地方。


中国的问题是在于中国文化中并不认为学术或科研有其内在价值。


只是换取“黄金屋”和“颜如玉”的“书”,只是“货与帝王家”的“文武艺”。


或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晋身之阶,又或只是填饱肚子,为“稻粮谋”的吃饭家伙。


凡此种种都缺少对科学精神的独立追求,故此演绎出一幕幕荒腔走板的现代“儒林外史”。


相关阅读:

博士真牛还是假牛,与导师的指导风格有关


大学里学什么?11个重点,能达标几个?


一流教授除了看气质,还要看……





  请按下方二维码3秒识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