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博士那点事:我不太理解的几个现状

2016-12-01 张辉 中国科学报

欢迎点击「中国科学报」↑关注我们!

1.文章越多越好


不管是找工作,还是看成果、评奖学金,反正在这套学术体系里的各个方面,文章是第一位的。


文章越多,似乎就越有水平,以至于目前的畸形。


记得多年前看一个创业类的节目,好像是某个学校的一个大三学生,在演讲台上讲,自己(或自己公司?)


1年时间申请了100多项专利。


当时就感觉,作为一个创业型的小公司,申请这么多专利不太可能,也不会太有用处。


但是,这个学生演讲到此处时,确实迎来了台下热烈的掌声,似乎是对其不俗成绩的肯定。


现在在学校,读到博士,明白了其实专利一堆也不是什么难事,一个人坐那一天可以写好几个所谓专利,比拉屎都容易。


但是,有用么?


这又回到了前文提到的,这些文章、专利,看着像个东西,不过只是学术圈里自娱自乐的废纸。


文章的发表应该是研究成果的凝结,但是目前学生毕业必须要文章,而且越多越好。


于是,有了1年发表十几篇甚至几十篇文章的牛人。


不知道这些人一天工作几小时,多长时间用来写文章,多长时间用来做实验,文章的可信度有多少。


不过,我们的评价体系和道德体系似乎不在意这些,只要有文章就好。


忘了在哪看了一个博文,说文章是有一个亮点就可以成文章,再不行还能编点数据。


而技术或实际生产时有一个不妥的地方就会导致无法实施。


所以,大量的垃圾文章充斥了各类期刊,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我有时在想,能否让所有的教授把自己的信息都挂在一个公开平台上。


然后每年就让他发1篇文章好了,也别多了,每年能写好一篇货真价实的文章就不少了。


2.成果好坏市场和企业说了不算,砖家说了才算


网一个新闻说某香瓜子质量不好,坏籽率高,经常吃到空籽、坏籽,但是质量监督部门权威检测结果表明瓜子是合格的。


我恰好现在偶尔会买一包,平心而论确实比当年刚出的时候,质量差的一塌糊涂。


不过,差不差作为消费者说了不算,权威部门权威结果说没问题就是没问题,消费者么只能用钞票投票。


实业界或者我们这些企业也是这样,一个企业的技术改进、工艺技术、污染排放等。


企业自己说了不算,实事求是的结果不一定算,砖家评审结果才算。


于是,大量的成果在纸面上被制造出来,然后学术圈里几个砖家凑在一起。


大笔一挥,就造就出了“国内领先,国际领先”的众多“成果”。


这些成果大多数用来进一步的评奖和忽悠,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有一个实际案例可以当笑话一用。


某权威砖家在实验室鼓捣了一套神马装置,自己找了几个同行。


评价了个“国内领先”,用于某行业,该砖家居然相信自己的装置真的“领先”,某企业也居然真的相信了国内砖家,引进了一套。


数年后,该砖家带领了几个参观者来看自己的“领先工艺”。


企业负责人客客气气的接待了砖家,说:**教授,您的那套东西,买回来之后就用不成。


后来我们引进的国外的一套设备,在车间一直用着,但是我们车间不能参观,请你谅解。


如果您要看您那套东西,那个一直在仓库扔着,您可以带他们去看。


不过,即便如此,砖家依然当着自己的业内权威砖家,企业依旧寻找着自己的生存途径。


国内砖家和市场、企业的交集越来越小。


结果,企业引进人才之后,要重新回炉再造,要不实在百无一用。


3.在国外杂志发表文章比国内杂志好


发表文章,“有水平”的叫兽看不上国内的杂志,我们的评价体系也贯彻执行着“国外的月亮比国内圆”的宗旨。


于是,便有了这么一条生态链。


国内叫兽们从国家申请来各种基金,然后呢,叫兽们买点药品。


买点设备以及检测设备(好的分析检测设备多数也是国外的)。


再留下一部分作为自己的利润,然后鼓捣一个实验啥的,鼓捣完之后,数据写点编点,琢磨成PAPER发表在各类国外期刊上,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也有一个然后,就是这些发表的文章,我们自己再通过购买国外数据库的形式给买回来,下载时会再收取费用。


有时觉得有点搞笑:绕这么一大圈,中国人民图啥呢?


暂时就写这么三件吧,其实,写这么多并不是说学术圈就比别的行业肮脏,很多行业与之相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学术圈与之相比又是小巫见大巫。


对我自己而言,这些其实关自己屁事,但是有时想想这些又觉得无比悲凉:


这是一个没有信仰没有荣誉感的时代,有点悲哀。



相关阅读:

这顶博士帽是职业生涯提升的助力还是阻力?得由自己负责!


感觉博士论文似乎确实挖了个不错的坑


从职称评审看博士的尴尬


  请按下方二维码3秒识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