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博士后为了独立这样做准备......

2016-12-12 朱亮亮 中国科学报

欢迎点击「中国科学报」↑关注我们!

为了独立的准备—— 我的博后生涯一点心得分享

坐在回国的航班上,80后的我,有迷茫,有希望,有挫败,也有阳光。


做完了博后,就当刚毕业吧?


这个奢求不敢想。


过去的已经过去,现在的还在继续,未来要靠自己努力。


我去过纽约,也下过南洋,还淋过旧金山的雨。


上海,我回来了!


2011年博士毕业前夕,我的人生又一次面临重要选择。


结合国内大多数理工类的博士就业经验,无非是去工业界和学术界两种。


根据自己的兴趣我毅然决定选择后者。


然而对一个刚毕业的博士来讲,要想走学术道路的话,如果没有机会留校占坑,就大概只剩博后这条“临时工”的道路可以走了。


通常我们都会认为,出国做博后相比留在国内做博后,在经历、阅历和知识学习等方面总体上更有优势、也或许有更大的锻炼价值。


虽然如此,却并不是所有想搞学术的博士毕业生都会选择出国做博后。


作为一个刚刚的“过来人”,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经历来试着谈谈出国做博后的一些心得体会,以便给有类似志向和经历的“年轻人”参考。



来源:昵图网


(1)出国做博后的准备:


要想出国做博后,的确需要具备一些条件:


首先是要能确保拿到博士学位。这有点像是废话,但由于博后一般是要提前找好、将来报到的时候也要看学位证或复印件,所以这个问题必须能跟未来的导师和单位有好的沟通,确保不会发生纰漏。


其次、需要得到国内导师以及一些其他师长的支持。


因为申请博后通常需要两到三封推荐信,即使未来的导师是熟人或者充分信任你,未来的学校和院系也需要你经历这个推荐信的流程。


第三,要有未来导师的offer。找博后都是自己跟有意向的导师和课题组发生关系。至于如何申请,方式很多。


网上有很多找博后的攻略,这里暂不详细展开了。


关键是我个人认为如果没有熟人引见,海投简历是非常有效的求职方法。


最后,家人的支持尤其重要。


要妥善处理好在这个问题上与父母和配偶(甚至子女)的关系。


这就是仁者见仁了!


(2)关于做博后的时间:


每个人做博后的时间会有长有短,而且做博后的目标会有所差异。


但对于大多数的学者来说,博后毕竟只是过渡经历,是为将来的教职生涯做准备的。


结合这几年的形势,我个人认为,一般如果只做一站博后,一两年(三年以内),将来更加适合以讲师或者副教授的身份加盟某个团队。


如果想当独立PI或回国拿类似正高的职称,一般需要四五年或者两站以上的博后的经历。


当然不排除有些非常优秀的年轻人花更少的年限拿到了很好的title,网上有不少这样的例子。我们可以随便看看借鉴一下。


我这里这是结合自己的经历讲讲多数的情况。


还有,我不太建议做七八年以上甚至十年的博后,那样的人往往被谑称为“千老”。


当然我这里倒不是否定“千老”的水平,而且他们很多也是有自己特殊的情况。


只是当前有个无法回避的大环境就是,很多用人单位整体上都会加以判断,认为“千老”的潜力不足,这样找教职的难度其实反而会更大。


另外,我们有时也应该考虑到将来找教职或者申请人才计划的一些特殊规定来对自己定位。


比如青千,对海外经历的年限是有要求的。


(3)关于做博后期间的表现:


大家知道,现在搞科研找教职的门槛日益水涨船高。


10年前很多只要出去转一圈随便镀镀金回来就能评正高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因此博后期间的publications对于接下来找教职有着几乎是决定性的作用。


虽然我相信国内科研大环境和评价体制也在日益改善,但目前基本上还是以论文或者代表性论文的发表记录来衡量一个学者的水平。


学历和经历倒是移到了其次的位置。要想把论文发得更好,除了自身努力之外,最重要的是跟博后导师有良好的配合,包括想法和课题的选择以及与人合作等方面。


关于这方面我将来或许还可以作为专题来谈,这里暂时就不展开更多了。


大家还要注意一点就是现在很多方面的申请都要求列举5年内的publications,所以近年来在博后期间一直保持努力是很重要的。


如果早几年以前发过好文章现在开始吃老本是很不明智的。


最后,整个博后期间可能大家都会面临不同困难和挑战,这时候跟导师和课题组成员保持好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


reputation在将来起的作用可能会比publication更大。


(4)关于找教职:


找教职基本上不但是做博后的最终目的,也是一个人的学术生涯最关键的一步。找教职跟找博后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更加需要有个合适的切入时间。


太早找教职的话论文还在积累中,太晚的话除了自己时间在流逝之外,和博后老板的合同到期与续约与否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通常来讲,找教职是需要比找博后更长的周期的,因为它涉及到一个学校各级部门的一系列流程。


对于我们这种“土鳖”(国内拿博士学位)来讲,想找到海外好点的教职非常难,国外的学校主要会针对我们这种人的teaching能力提出质疑。


纵观这几年的形势,国内对科研和教育的投入都是在加强的。


所以大家对海归和海不归要有自己的定位。


但是,目前找国内教职有个麻烦的地方就是很多单位虽然或多或少有自己的人才计划,但往往要求先申请青千再说。


如果不中可能就不要你了。


我这次比较幸运的是,我的新东家——复旦大学高分子系同意我先入职再去冲击一些人才计划。


否则如果没有这个promise,除了要安排好自己的海外时间,对平台和依托单位的选择也得非常谨慎才行。


当然大家也应该货比三家,看看启动经费和待遇是否能够接受,其他方面也要和用人单位多沟通。


另外,现在好点的学校都已经开始对新引进人员实现类似于“tenure-track”的制度。


现在看,这虽然是压力,但也是好事,能够鞭策你做出点出色的工作。


倒也不是说大话,但对于有志于科研的人来讲,拿到博士学位尚且是必须的,那么拿到tenure也应该不能当作什么负担。


当然,回国最直接的温暖就是可以跟家人和亲朋好友团聚,此所谓父母在不远游。


亲情和友情固然是人生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职场新人”,我即将开始自己的教职生涯。


在这个平台上我有很多东西要从头学起来,也希望也大家一起交流,与前辈和晚辈共勉。



相关阅读:

选导师:非硕博连读者勿扰!


硕士生找什么样的工作才算是好工作?


感觉博士论文似乎确实挖了个不错的坑


  请按下方二维码3秒识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