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跟Nature学写文章

2016-12-16 李春辉 中国科学报

欢迎点击「中国科学报」↑关注我们!

读博士,写文章难;在这个说德语的国家,写英语文章更是难。


表面上看是因为这里不具备优良的英语环境,所以很多德国教授都建议学生找一个英语是母语的人把关语言。


其实,我对这种办法一直不怎么信任。


这并不是说没有好的语言校正师,而是要求学生求助于英语是母语的人心中有一个前提假设我不能接受。


这种假设想当然地认为会说英语就能写好英语文章。


那么,是不是可以说,会说中文就能写好中文文章?


明显不是的。大部分中国人只会说中国话,写不出成篇的文章来。


为什么?


因为平时闲扯淡,可以信嘴胡吣,不用管上下文,心里的游思飘到哪里,自己的嘴巴就怎么吧唧。


可是写文章,尤其是要写出来给别人看的文章,就不能这么任性,得尊重读者、尊重作文的章法。



说章法,无非是起承转合。写毛笔字,也有起承转合,怎么提笔,怎么转角,怎么收笔。


写文章也一样,怎么开头,怎么发展,怎么有了冲突,怎么结尾。


很多人说,这不就是八股文了吗?


是的,这就是八股文。


写一般文章,能把八股文的套路弄通就绰绰有余了,不是任何文体都要表现你那看似独特实则不堪的个性。


科研文章就是典型的八股文,照着一定的套路写,最少可以到达“可读”的水平。


可惜,就连这个水平,大部分人都写不出来。中国人有写不出来的,德国人、英国人、日本人,一样儿有。


今天就用Nature上一篇文章(Speyerer et al., 2016,Nature 538)的摘要做例子,说一下起承转合这种写中文文章的技法也可以用来写英语学术论文。


为了方便讨论,我把这个摘要一句话拆成一段的样子,并且编上序号。


[1] Radom bombardment bycomets, asteroidsand associated fragments form and alter the lunar regolithand other rockysurfaces.


[2] The accumulation ofimpact craters overtime is of fundamental use in evaluating the relative agesof geologic units.


[3] Crater counts andradiometric ages fromthe returned samples provide constraints with which toderive absolute modelages for unsampled units on the Moon and other SolarSystem objects.


[4] However, althoughstudies of existingcraters and returned samples offer insight into the processof crater formationand the past cratering rate, questions remain about thepresent rate of craterproduction, the effect of early-stage jetting duringimpacts and the influencethat distal ejecta have on the regolith.


[5] Here we use LunarReconnaissance OrbiterCamera (LROC) Narrow Angle Camera (NAC) temporal(‘before and after’) imagepairs to quantify the contemporary rate of craterproduction on the Moon, toreveal previously unknown details of impact-inducedjetting, and to identify asecondary impact process that is rapidly churningthe regolith.


[6] From this temporaldataset, we detected222 new impact craters and found 33 per cent more craters(with diameters of atleast ten meters) than predicted by the standard Neukumproduction andchronology functions for the Moon.


[7] We identified broadreflectance zonesassociated with the new craters that we interpret as evidenceof a surface-boundjetting process.


[8] We also observe asecondary crateringprocess that we estimate churns the top two centimetres ofregolith on atimescale of 81, 000 years—more than a hundred times faster thanprevious modelsestimated from meteoritic impacts (ten million years).


[1] 是“起”。 [2] 和 [3] 是“承”,正面深入所提到的主题的一方面。


[4] 是“转” ,转入论文作者想讨论的主题的另一方面。


[5] 是“转” 之 “承” ,说明作者想通过说明途径讲述关于 “另一方面” 的问题。


[6-8] 是“转”之 “展” ,同时 “展” 中也含有 “合” 。


看到这里已经明白了的同学,可以不用再看了。


还想听唠叨的,就可以接着看到底是这篇文章怎么起承转合的。


“起”的句子一定得是本行当的常识或基本事实。


文章的第[1] 话说“彗星、小星系以及其它星际碎片偶然撞击月球,可以形成月壤和月岩、也改变月壤和月岩”。


看了这句话,即便不是学这个专业的也能理解。不管任何杂志,就算是很专业的杂志,也必须用常识性知识起题,这样不让人觉得突兀,让人有种熟悉的感觉。


从这个句子本身我们可以知道作者打算说一件事:月球表面的撞击。


“承”不能重复起题的内容,必须是对起句的深入。


比如第[1] 句提到了月球撞击,那么第 [2] 句就说“通过经年累月的撞击形成的陨石坑可以约束月球上相关地质体的相对年龄。”


第[3]句就接着说“通过对撞击坑进行计数和测定从月球上采回来的样品进行同位素定年,可以推测月球上尚没有被取样的部位以及太阳系内其它星体的绝对模式年龄”。


第[2] 句说的是“相对年龄”,第 [3] 句说到“绝对模式年龄”,这也是递进关系。


“转”是文章最为重要的节点,是表明意图的地方。 


[2] 和 [3] 都可以看作是主题两个“正面特征”,那么由however引导的第 [4] 句就是要说主题的“负面信息” 。


负面信息是什么呢?


负面的就是原先的方法只能用来估算“过去”的陨石撞击事件,没有办法约束“正在发生”的陨石撞击事件。


换句话说,原先的方法是“过去完成时” ,解决不了 “现在进行时” 的问题。


原先的方法也解决不了撞击过程中早期喷气的影响,也约束不了撞击过程中飞溅出来的碎石块砸到原先的月壤里会发生什么情况。


请记住在这一段提到的这三个问题,因为后面 [6-8] 对这三个问题做了回答。


新“转”出来的话题,也需要进一步具体和深入。


第[5] 句说针对老方法存在的这么明显的问题,我们要用一个新方法,解决三个问题:“现在进行时” 的撞击频率、撞击排气的细节、和撞击剥蚀月壤这种过程的识别。


这是论文作者的目的,这三个目的是严格针对“转”中提到的那三个问题的。


“合”其实就出现在[6-8]句。


第[6] 句回答现在进行时的撞击速率:比标准模型预测高33%。


第 [7] 句回答排气的细节:月球上高亮区就是排气区。


第 [8] 句针对月壤剥蚀的问题:撞击八万年能把月壤削薄两厘米,比原先预测的高一百倍。


这篇论文成功地选择了主题、敏锐地发现了问题、机智地选择了解决问题的手段、圆满地完成了自我设定的任务。


我们读这种文章有一种圆满感,感觉滴水不漏、步步推进,最后豁然开朗。


有人说没有才情的理科生才会用这种机械性的“起承转合”,那些会写东西的文科生才不会用这种八股板板。


其实,就算是《经济学人》的文章也都有起承转合,一样不少,只不过来得更隐蔽些,感兴趣的同学不妨分析一下。


上面说的这些起承转合不是文章第一稿就必须要出现的。


文章的第一稿就要是记录自己思维跳跃时闪烁的火花,至于上下文连贯不连贯,不是重点。


等到文章第二稿以后就得把“起承转合”敲实。


因此在修改的时候也不要舍不得原先写的文字,该删的删,该重写的重写。


写东西,不要由着性子胡写,要让文字载着自己的思维顺畅地留到目的地,不要哐哐哐地打直角,或者说半截子话。


每一句话都要能在前一句找到根据,每一句话都有对后一句做出提示和安排。


也就是说句句有来自,句句有着落。


文章有了章法,首先气度格局就在,至于个别字句是否表达的妥当,其实无关宏旨,一般读者并不会觉得你用“generally”、“generally speaking”以及“it is general that”等等有什么区别,因为它们可能本来也没有什么区别。


说完写的,再提一点儿读的。


文章一定要看“上手”文章。什么意思呢?


打个比方吧,初次读小说要是读的是《红楼梦》这个水平的,以后你就不大能看得上《幻城》这种货色。读科研论文,同样要读好杂志的文章,这样潜移默化,就是常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要是看的是品质一般的文章,你写的时候就有种“杂志上的文章也是这么写的啊,我这么怎么就不好了?”的理直气壮。


【附注】这篇文章受惠于Celesta Brenneka博士的写作课。


她上课借鉴的主要思路就是George D. Gopen的《Expectation》。


这本书从读者期待看到什么的角度出发,讲解我们在写东西的时候该怎么办。


也就是说,作者是要关照读者的。


书好像挺贵的,不过要是看了这本书写的论文基本盘面过得去了,总比回回都请人帮忙改省钱吧!



相关阅读:

和发nature & science的大牛间隔着是什么?


稿件初审审什么?


秒懂,英文科技学术演讲的重要技巧


  请按下方二维码3秒识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