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拿什么来拯救经典生物分类学

2017-03-01 陈华燕 中国科学报

欢迎点击「中国科学报」↑关注我们!


分类学家是一个濒危物种!这是比利时皇家自然科学研究所不久前在其网站上挂出的一篇文章的题目(https://www.naturalsciences.be/en/news/item/6633)。这篇文章随即被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朱朝东教授贴在他发表在科学网博客上题目为《分类学者濒危》(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36560&do=blog&id=1032723)的文章里。朱老师的博文介绍了中国生物分类学的现状,观点基本与比利时皇家自然科学研究所的文章描述的一致:分类学家已像他们要保护的很多物种一样,自身也成为了濒危物种。朱老师在文中还介绍了一些可以推动我国生物分类学发展的建议。朱老师的文章在生物进化与系统学的微信群里引起了激烈的讨论,各路分类学家纷纷出谋划策。朱老师的那篇博文并没有被科学网精选,但目前也有了4千多次的阅读量。如果被精选的话应该会有更多的人看到。可喜的是,朱老师昨天发的博文《生物分类学者之神仙说》(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36560&do=blog&id=1035703)讨论的是同样的话题,终于被科学网精选,希望有更多人关注这个话题。



我看到朱老师的第一篇博文时就想写点什么来和应一下,因为我也一直关注这个话题,而且感同身受。无奈当时正在准备紧张的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没想到的是,有关经典分类学的话题竟是笔试题目之一。现在笔试已考完,那就来说说我的一些经历和想法吧。


起初我给这篇博文起的题目不是现在的题目,而是《逃离经典生物分类学?》。我想表达的意思是,我也不知道我是否要逃离经典生物分类学。仔细思考一下,这个即使是带问号的题目也有点不符合我行事的信条。我更愿意,与其诅咒黑暗,不如划亮一缕光亮。即使我也不知道该怎么拯救这个濒危的学科,但如果有机会,我定会身践力行的贡献一份力量。


其实比利时皇家自然科学研究所的文章和朱老师描述的现象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而是自上个世纪90年代起就被学界所广泛讨论的分类学困境:世界性的缺乏可以记录和描述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的分类学家。全球目前已知近200万种生物,这是分类学家几百年的发现成果,但是自然界中存在的物种比已知物种的数量多得多,目前科学家的估算是500万至3000万种。也就是说,有更多的种类等待科学家的发现。最近看一篇文章,开篇的一句话非常有意思,大致说物种灭绝就在我们的眼前发生。我觉得说得不够确切,如果物种灭绝就在我们眼前发生,说明我们是知道哪些物种灭绝掉的,但事实上,由于自然界自身的演化和人类的活动,有很多物种还没来得及被发现就已经灭绝了,我们根本就不知究竟有多少种是灭绝掉了。


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与福祉。分类学几百年的发展才发现地球上已知物种很少的一部分,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的恶化,更多的物种面临濒危或灭绝,急需更多的分类学者为人类的福祉努力奋斗。然而,生物分类学作为曾经的科学之皇后(物理学是科学之王),已渐渐沦为边缘学科,俨然成了岌岌可危的科学之奴仆。分类学的濒危,归根结底是因为分类学是生物学的基础研究,它的经济价值极大地被政府,各机构的决策者,甚至生物学其它领域的科学家所忽略,他们正在使用着分类学家的研究成果却认为这是免费的。人们需要分类学,却不愿意买单。后果就是,提供给分类学家的资金越来越少,分类学的工作岗位也越来越少,这就是分类学困境形成的原因。


分类学困境的形成是可以理解的,但分类学困境的继续恶化应该是令人费解的。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而且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生物多样性。毫无疑问的是,人们对分类学的兴趣是不缺乏的,因为分类学是发现生物多样性的前提工具,而且人生来就对周边的其它生物感兴趣,可以说人人都有成为生物分类学家的潜质。然而并没有更多的人成为专业的分类学家,而且越来越少的年轻人愿意选择分类学方面的职业。简而言之,分类学的困境就是分类学后继无人。除了前面提到的资助少,岗位少的原因外,年轻学者不愿意选择分类学还有另外的原因,那就是,现行的不合理的科研成果评价政策。这就是我想说的有关自己的经历和想法。


前面提到我不知道我是否会逃离经典分类学,这是真实的感受。我从硕士研究生开始,学的就是经典的动物分类学,专攻寄生性的膜翅目。我喜欢分类学并且觉得分类学很有趣,用我的博士生导师Norman F Johnson教授的话说就是:世界上最美妙和最令人惊叹不已的事情莫过于检视一批刚刚采集的标本并且发现一种可能从来就没有人见过的新物种!3年的硕士学习,走过半个中国的大山寻找虫子,那些采集虫子的日子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并将让我终生受益;结识了学界最著名的国内外学者,极大的开阔了我做科学研究的视野。从那时起,我就心里默认,昆虫学就是我的最爱,我将以此为职业。2013年我到浙江大学参加昆虫学博士研究生面试时,6个学生中,我是唯一一个学习经典分类学的。虽然当时面试我的十来位教授知道我已决定放弃浙大的机会而到美国求学,有好几位教授再三建议我,千万别放弃分类学的学习,哪怕我的研究工作会涉及到昆虫学的其它方面。我当时是不怎么理解老师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建议,而且我一直笃信我喜欢分类学,应该不会改变研究方向。



但最近我困惑了,我不知道我的坚持是否是正确的或者是否是值得的。来了美国之后,我依然做经典分类学,同时也开始用分子做生物进化与系统学。我花了一年时间来整理了新世界区一个寄生蜂属Calliscelio(图1)的种类,检视了超过一万头标本,共发现了42个种,其中38种是新种,最近发表在了动物分类学国际权威杂志ZooKeys上(http://zookeys.pensoft.net/articles.php?id=10935)。所有认识我的科学家都说我做了非常不错的工作,甚至我们博物馆的新闻经理要采访我们这个工作。可是看看我发表文章的杂志的影响因子,再看看国内单位的招聘要求,这篇文章基本上是对我找工作毫无作用的。ZooKeys的影响因子不到1(但这个杂志基本是发表动物经典学文章最好的杂志之一,在本专业的口碑还是很好的),按中科院的杂志分区是属于4区的,而国内很多单位的招聘要求是根本就不考虑4区的文章,发了也相当于没发,才不管你的文章在专业内有多大的影响力,招聘单位只会数点数和篇数。2016至2017年度,我在ZooKeys上发表了2篇长论文和2篇短论文,共描述了70种寄生蜂,其中包括46种新种。美国加利福尼亚自然科学研究院最近有个新闻说他们单位的学者2016年共发表了一百零几种新物种,而我们几个人发表新种的数量就快达到了他们的一半,我们是否也该上一下新闻呢?但是,一看杂志的影响因子,我就尴尬了,我发的论文简直“一文不值”。这就是我困惑的原因。你比别人花了更多的时间,比别人更努力,换来的评价却是:毫无价值。


可是,我们的工作真的毫无价值吗?我并不这么认为。而且我相信从事经典生物分类学的学者们都不这么认为。正如朱老师的博文中指出的,以及众多科学家认识到的,经典生物分类学的工作不应按现行科研评价标准(唯影响因子点数论)来评判,因为即使最有影响力的分类杂志的影响因子也很低,同其它学科相比,按影响因子点数来评判经典分类学的工作有失公平。如果非得按影响因子来评判,分类学文章应该得到应有的引用,因为现行的惯例是生物学的各个学科在使用物种名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引用发表这个物种的文章,严格意义上说,这可以算是学术不端。如果每个物种的名字被提到时都必须提供引文的话,分类学杂志将成为影响因子最高的杂志之一,因为翻开每一篇生物学文章,不可能不提到某个物种的种名。从这个视角来说,分类学文章的影响力应该比其它文章的影响力更大,因为一个物种被正确发表后,将永远被引用,只要有有关这个物种的研究正在进行。


所以,回到本文的题目,拿什么来拯救经典生物分类学?从一个仍然希望可以坚持分类学工作的年轻学者的角度来看,请改变现行的科研评价方式吧,不要再唯影响因子点数论,而更多的通过同行评议来根据该分类工作对本学科的贡献大小来做出评价。


图1. Calliscelio suni。这个种存在很多种内的变异,因此我用孙悟空的姓(sun)来命名,寓意这个种像孙悟空一样能变化多端。给新物种命名是经典分类学最好玩的部分之一。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陈华燕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61302-1036121.html




  请按下方二维码3秒识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