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研仅仅作为本科毕业后的短暂避风港时,研究生的名与实就相符了吗?

2017-08-21 王进 中国科学报

欢迎点击「中国科学报」↑关注我们!


研究生的名与实


我们是谁?

研究生!

我们要干吗?

看中国科学报

什么?

朝下看!


研究生从事科研当是应然,实然则是越来越多顶着“研究生”头衔的族群拒绝研究、远离研究、惧怕研究甚至厌恶研究。


不断有人质疑:是谁规定研究生就一定要从事与科研相关的工作?


一次都不踏入科学研究的河流就不能算作研究生吗?


可问题是:当读研仅仅作为本科毕业后的短暂避风港时,研究生(Post Graduate)的名与实就相符了吗?


硕士文凭,其实就是一张火车票,相较于“技校的在厕所挤着,专科的站票,本科的硬座”,硕士文凭至多算是硬卧。


若学生给予文凭过高期望,极易重名而轻实。要知道到站后“找饭碗”时,用人单位可不会过问你是怎么来的,他们只想了解你的到来是否能够创造卓越绩效。


但这一常识性思维似乎被部分研究生刻意忽视,他们更“简单”、更“美好”地相信“好文凭必然带来好收益”。就像钱钟书先生所说:“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


可现代文明社会,一个人衣着不整尚且为人诟病,若仅凭一片树叶遮羞蔽体却招摇过市,除非是不折不扣的行为艺术,否则非被人弄去精神病院不可。


文凭的功效大抵如此,至多能在危急关头保留最后的颜面,指望“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无异于“喝稀饭呛着——头脑进水了”。


物以稀为贵。当硕士文凭逐渐沦落为贱卖的大白菜时,价值自然逐年看跌。学生不再视科学研究为己任,反倒是努力寻找推托之词,力求免除在科研之路上的应尽之责。


如同纽约大学营养学教授勒斯特尔批评美国政府通过补贴在政策上支持肥胖一样——“美国农民种玉米得到补贴,低廉的玉米价格使得爆米花大行其道,食物链从开始到结束一直在纵容人们多吃。”


研究生的扩招也间接导致文凭注水,一降再降的分数线,使得很多本科阶段的Loser进入了过去精英教育的领域,学术链从入学到毕业都在鼓励年轻人无需承担学业责任。


很多学生理直气壮地拒绝科学研究,因为自感后路无忧。一是父辈有“关系”,只要有硕士文凭在手,即能登堂入室进入体制的“温柔乡”;一是家中有“巨富”,硕士学位只是炫耀之物,点缀之用,既然不必朝九晚五看老板脸色,是否练就科研能力自然无关要紧。


可“关系是会碎的泥饭碗,文凭是会锈的铁饭碗。”只有“本事才是会升值的金饭碗”,这个道理浅显易懂,却常被抛在一边,因为练就本事的过程是一趟痛并快乐之旅,很多学生只看见表面的痛,拒绝和害怕疼痛的煎熬,自然无缘享受内在的快乐。


父辈能保子女之一时,却不能保子女之一世。


林则徐就很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他说:“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没有“本事”这一“金刚钻”,子女行之不远是必然的悲惨结局。


很多学生从一开始就奔着文凭而来,自然选择最省事省力之道,反正导师根本没有办法以学术之名阻碍学生毕业,那又何来担惊受怕之说呢?


值得关注的趋势是,当学生将文凭视为惟一、重要的目标时,导师与学生的关系就沦落为债务关系:导师先天性地、毫无反抗地、无可选择地亏欠了学生一张硕士文凭。


一旦双方两清,固然永不相见;倘若导师胆敢不付清债务,学生会“以死之名”旁敲侧击,提醒导师再不还债就有可能逼得“债主”心力交瘁、精神焦虑,并且“善意”地提醒“负债人”要充分理解并认真落实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学校关于“关注研究生心理健康”的各项政策,还会用或“楚楚可怜”、或“气急败坏”、或“横眉冷对”、或“装疯卖傻”的表现交替拷问导师的心理承受能力。


在如此密集的狂轰滥炸之下,哪怕学生的“研无能”再严重,试问哪个导师敢放肆拍胸脯宣称“任你泪流成河,我自岿然不动”?学生明了导师的“无能”后,自然有了理直气壮“做浑人”的资本,也就更加有恃无恐地拒绝科学研究。


以“无兴趣”和“误入歧途”作为“不研”的藉口,也是学生常用的手段。很多学生会申辩“尚未做好科研准备”,以拖延替代勤奋。如果没有做好准备,没有哪条法律规定不能来读研。


可是,在硕士教育的观念和体制尚未发生变化之前,有这种“折腾”的劲头,还不如去社会上摸爬滚打,至少养活自己的同时还能积攒人生阅历。


至于硕士文凭,没它,人生的精彩也不会减色吧?


还有学生会强调“读研是一场有关行业选择的错误”,但他们只愿意忍受“改行失败”的恶果,却不愿意“改变心情”去尝试将冲动之下做出的错误决定变成值得追求的“美丽人生”。


对于入错行或者无心研究的成员,诺贝尔生理暨医学奖得主詹姆斯·华生在清华大学“如何成为科学人”的演讲中就勉励他们,“如果觉得现阶段的学术领域很无趣,就赶紧跳槽。”


他用了一个极为形象的比喻:“有了女朋友,却喜欢上另一个女孩,就勇敢劈腿吧。”可是,劈腿是需要勇气的,还要承受道德上的考量,壮士断腕的刚毅与果敢,恐怕不是成天怨天尤人的“混研族”所具备的吧。


肖伯纳说:“正像我们无权只享受财富而不创造财富一样,我们也无权只享受幸福而不创造幸福。”


研究生不能只是顶着研究之名却不从事研究之实,有名无实的后果是研究生在就业市场上遭遇到越来越多的甄别手段,这不仅提高了企业的招聘成本,更加重了研究生的求职困难。


最坏的是,当社会对于研究生群体的整体评价渐次降低,“集体唱衰”时,那些最初期望通过读研而在人生路上“走捷径”、“抄近路”者,只会收获越来越深重的失意和绝望。


当然,名实不符,更严重的在于教师群体。有些“研究x”是既得利益群体,他们已经攀升到职称的最高阶,社会地位显赫,收入颇丰,难有继续钻研的动力。


在现行的教师绩效考核制度下,这一群体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职称只上不下”、“一评保终身”的制度缺陷,造就了高校越来越多“无研的研究x”。


他们的“不研不导”,正是上述学生“研无能”的重要根源之一,这一问题较之学生只想混个硕士学位而无心向学,恐怕严重得多。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王进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644-794249.html

相关阅读:

读研究生,要学到些什么?


成为优秀研究生应“吾日三省吾身”


计划攻读或已在读的博士研究生们,这些问题需要你们思考


研究生不能等:“论文就是硬通货”


研究生达到什么程度才算合格?


学会交流是一个优秀研究生的必修课


没能力做导师,那就做个自己的研究生吧


5年研究生的3个问题和3个收获


Work Hard是研究生成功的第一要求



 请按下方二维码3秒识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