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创新创业:路子越走越宽

2017-08-30 丁佳 中国科学报

欢迎点击「中国科学报」↑关注我们!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如今已经是一个妇孺皆知的词汇了。纵观全国,不仅大大小小的创业公司鳞次栉比,越来越多的人踊跃创业,就连往日“象牙塔”里的高校、科研院所也放下了“身段”,投身到这股创新创业的大潮中去。


这要归功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全国的深入实施。党的十八大以来,人们明显感觉到,创新创业的路子越走越宽了,办法也越来越多了。



投身“双创”国家队不缺席


2017年4月,中国科学院大学宣布成立创新创业学院。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对学院的成立作出了批示。


他在批示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于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科技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促进科技与创新创业的深度融合,培育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是中科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全面”和“四个率先”的要求,深入实施“率先行动”计划,服务国民经济主战场的一项重要举措。


实际上,近五年来,中科院秉承创新科技、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宗旨,在推动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十二五”期间,中科院在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方面,鼓励科研人员带着科技成果“下海”创业,孵化了一批高科技中小企业,全院共有254位高级科技人员离岗创业,培养并向社会输送了创业人才5168人。通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科院使社会企业新增销售收入超过1.5万亿元,利税超过2200亿元。而院所投资企业实现营业收入累计1.5万亿元,利税总额超过800亿元。


此外,中科院也在体制机制上进行了创新。中科院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实施《“联动创新”纲要》,结合社会资源,努力打通从知识海洋到资本海洋的科技经济深度融合的“运河体系”,投资26只基金,总规模达760亿元,撬动社会资本比例1:19。


科技够“硬”孔雀也能“西北飞”


不惟院层面,这股创新创业的风潮也刮到了许多中科院属研究所。


在推进“双创”工作方面,中科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是一个样本式的存在。它率先提出了“硬科技”理念,发起设立“硬科技”投资基金总规模逾40亿元,创建全国性双创培训品牌“硬科技创业营”,举办创业培训活动100多场,累计培训创业者1.3万人次……


“我们希望让研究所永远处于‘饥饿’状态和孵化状态。”中科院西光所所长赵卫认为,研究所应当一直处在不断创新孵化的激活状态中,成为“创新发动机”,不吃老本,也不单纯依赖一两个企业获取巨额回报。


截至2017年5月底,西安光机所累计引进15名国家“千人计划”人才、37名“百人计划”人才、近60个海外创新创业团队;而由西安光机所发起创办的中科创星科技孵化器,近年来也已孵化培育了180家“硬科技”企业,新增就业5000多人,其中5家企业挂牌“新三板”,实现社会产值20亿元。


这种“开放办所、专业孵化、择机退出、创业生态”的“一院一所”模式,成为全国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典范,实现了地方经济转型发展和保持院所创新动力的双赢,更初步形成了“孔雀西北飞”的态势。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西光所时指出:“看了西光所,听了赵卫所长的介绍后,我反复强调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了依据。”


“拉帮结伙”放大效益


今年7月,西光所入选第二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与它一同入选的中科院院属单位还有8家。中科院与发改委共同实施了科研院所双创共享行动,推动了科研院所类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的建设。


中科院科技促进发展局副局长段子渊说,中科院一直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去年,中科院顺利增补成为国家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一年来,中科院积极与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部门对接沟通,推动双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


实际上,十八大以来,中科院一直在不断“拆除围墙”,与政府部门、地方、企业等加强合作,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更好地服务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与地方政府共建“创客学院”,与企业共建“创客营”,设立天使基金和专业孵化器,引进国内外高端创业团队,建设协同创新平台与联盟,开展“三权”改革试点……


中科院的这些做法,不但取得了“1+1>2”的效果,也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赏。人们有理由相信,在促进创新创业的道路上,这支科技“国家队”还将走得更远。

相关阅读:

“一带一路”:催生创新合作之花


  请按下方二维码3秒识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