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才竞争变成“头衔”争夺战,原因是……

2017-12-26 熊丙奇 中国科学报

欢迎点击「中国科学报」↑关注我们!


高校招人才不能变为“招头衔”


(图片来源:千图网)

背景

近日,福建省教育厅就高校人才流动下发通知明确,要科学合理统筹人才薪酬待遇,高校之间不得片面依赖高薪酬、高待遇竞价抢挖人才,不得简单以“学术头衔”“人才头衔”确定薪酬待遇、配置学术资源。福建省要求,各地各校要立足自身人才培养,完善机制,促进青年人才脱颖而出,人才引进要坚持正确导向,确保合理有序。高校要处理好人才“内培外引”关系,在积极培育自有人才的同时,鼓励拓宽海外境外引才渠道,不倡导省内高校互挖人才,不鼓励省重点建设高校从省内山区高校引进人才。


以“头衔”论人才的问题,在近年来的高校人才引进中表现得十分明显。不少高校的人才招聘广告,公开为院士、“千人计划”学者、长江学者等明码标价,这引起舆论质疑:高校这是招人才,还是招头衔?福建教育厅发文针对的就是这一现象,但治理这一现象,仅靠发文是远远不够的,关键需要改革对高校、对人才的评价体系。


高校之所以在人才引进时,特别重视“头衔”,以“头衔”论人才,主要原因是我国(包括官方和民间)在评价大学的学科实力、师资实力时,都采用有多少“头衔”人才这一重要指标,诸如院士多少、“千人计划”学者多少、长江学者多少等。于是,高校就按这样的指标来“建设”学科、“建设”师资队伍。鉴于要在本校内培养出一名院士、“千人”学者、长江学者需要较长的周期,因此,很多高校就把精力用到“引进”有头衔的人才上,而且不惜花重金。


这导致高校间的人才竞争,变为头衔争夺战,而且出现“重引进,轻培养”的问题。一些中西部地区的高校,由于办学条件有限,每培养出一名获得“头衔”的人才,都面临被东部地区、发达地区高校用重金挖走的风险。而东部、发达地区高校这样建设人才队伍,也引来本校青年教师的不满,引进的人才由于缺乏支持其持续发展的土壤,也面临水土不服的问题。


要让高校不以头衔论人才,需要改革对高校的评价体系,不能用拥有多少有头衔的人才来评价高校的实力。对于高校的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不能只看“结果”,进行“结果性评价”,而需要重视“过程性评价”,这和对学生的评价一样,不能只重视最后的结果,而忽视其成长的过程。


比如,重视大学生就业,结果性评价是看就业率,而过程性评价则是看学校怎样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和就业服务、指导。只有关注过程性评价,才能引导高校真正重视内涵建设和发展,而不是把功夫用到打造办学政绩上。


对于学科和师资建设的过程性评价,应该是学校怎样基于本校的办学条件,通过重视本校原有人才的使用、管理,促进他们提升能力,专注教育教学和学术研究,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再适当引进能促进教育教学和学术研究的人才。而且评价引进人才的作用,不是看其头衔有多显赫,用其头衔装点门面,而是引进之后怎样融入学校,为学校办学作出贡献。


(图片来源:pixabay)


要实行过程性评价,就需要进一步推进对高校和人才的专业评价。总体看来,由行政部门主导的评价善于制订一系列显性的行政性指标,用以评价不同高校,简单、易于操作,却忽视学校间的差异,也不注重学校办学的过程。只有实行专业评价,才能按专业的教育标准和学术标准,评价学校办学的进步和学者的能力、贡献。


举例来说,就学者的学术能力和学术贡献来说,行政性评价会重点关注论文是否发表,发表在什么档次的期刊,发表数量多少,而专业评价,并不在乎论文是否发表,而在乎论文本身有无创新价值。即便一名教授长达七八年没有发表一篇论文,可是,专业同行评价其正在做十分有价值、难度极大的突破性研究,照样会给予肯定性评价。


我国人才评价头衔化,也和行政主导人才计划、学术评价密切相关。本来,各类人才计划、科研项目是为了给入围计划、获得项目立项的学者一定的经济资助,以便他们能投入进行学术研究。可是,入围计划、获得项目本身因“代表”行政部门对学者的“认可”,而变为学者的成就,以及学者所在机构的成就。


也就是说,只要入围计划、获得项目,还没有开展研究就已经获得“头衔”,功成名就,我国“千人计划”学者、长江学者就是这样被变为所有学者都梦想追求的“头衔”的。这种“头衔化”评价,既导致学术评价“追名逐利”,充满急功近利,也影响学术的平等竞争,遏制学者的学术创新热情。


因此,学术评价去头衔化,是我国当前建设“双一流”必须解决的问题,这要求整体学术评价去行政化,推进专业同行评价。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推进专业评价,鼓励专门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对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课程等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估制度。探索与国际高水平教育评价机构合作,形成中国特色学校评价模式。这必须切实加以落实。


(作者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中国科学报》(2017-12-26 第7版 视角)


相关阅读:

教师职称评审权下放高校,将带来这些影响


消除“职称拥堵”应消除按头衔、身份管理、评价人才,配置资源的模式


大学教师职称评审分类势在必行


破解高校职称评聘之困:从院长招掌掴到退休讲师返聘说开去


高校教师晋升职称,这几个问题必须要先明确


从职称评审看博士的尴尬


 请按下方二维码3秒识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