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3个方面才是研究生要和导师学习的

2015-12-13 王修慧 中国科学报

欢迎点击「中国科学报」↑关注我们!


圣人无常师,研究生跟导师学什么?


研究生跟导师学什么?今天不说先学做人,后学做事儿,单说说业务知识方面的进阶。



学生跟着导师学习,无非三个方面:第一,专业知识;第二,实践技能或技巧;第三,感悟。


第一和第二方面,即跟着导师学习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或技巧。一般来说,只要学生认真学习,导师认真指导,学生就可以实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虽然从专业知识量的概念上来讲,研究生阶段一般不能与导师“同日而语”,但从“质”或“阶”或“层次”上来讲,学生基本上可以与其导师“并驾齐驱”。要不然怎么会有“名师出高徒”、“有其师必有其徒”或“什么样的先生带什么样的徒弟”之说呢?


第三方面——感悟,是今此番要特别讨论的。感悟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悟性”,这是很难学到的,或者说我们不可能从一位老师身上学到他/她全部的“悟性”。其实能够学到一点点已经非常难得了!所以出现许多科学巨匠的弟子并非个个超过其师,甚至鲜有出其师右者;当然也存在另一种情况,就是一些科学巨匠的出身并非出自“豪门”。是故,“圣人无常师”是也!


既然研究生不能从其导师那里学其全部甚至大部,是否意味着无计可施呢?非也!我们可以从教师的老鼻祖——孔子那里得到启发,“孔子师剡子、苌弘、师襄、老聃”,并终超剡子、苌弘、师襄等,与老聃成为鼎足之势,且有过之而不及也。至于如何向其他教师学习,一般有三种途径:


其一是听课。听课可以从讲授者那里得到对成熟理论知识的理解、提炼与感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人家讲授者读自己的“本行”是不能用“百遍”来衡量的。说实在的,这方面研究生们是最容易忽视的。


其二是听学术报告。报告者在讲述自己研究工作的同时,一方面会透露自己的研究思路,此乃研究生最该学习的(而不是仅仅了解人家用什么方法做出了什么东西,好回家“模仿”);另一方面报告者会自然流露出对某些问题的感悟——其实这才是听学术报告的精神实质。俺主张的原则是“听学术报告不分研究方向”,哪怕是离自己的研究方向很远的也是大有益处的。一方面可以扩张自己的知识面,不同方向的知识实际上是可以相互印证、共同发展的;另一方面可以受到启发、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或视角考虑问题,有利于苦思冥想的问题的解决。


其三是参加学术会议。这是集中时间与精力享受“学术饕餮盛宴”最好的机会与方式,充分利用假期是最好的选择。已经读研究生了(硕士、博士都算),不要做小儿女之态了,放假回家探望父母大人、帮爸爸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是可以的,但回家当宝贝就显得太不长进喽!如果真想增加见识而积极主动要求参加各种学术会议,我想一般导师是会大力支持的。在会议之余,考察一下当地的风土人情也是增长阅历与才干的途径之一,即使回程晚个一两天,一般导师也绝对不好给脸色看的。但是开会时到会场点个卯就不见人了,吃饭时又出现了(俺参加学术会议时看见很多),知道吗?这样损失的是你自己,而不是会议举办方或导师!记得有一次,本来打算与学生一起参加会议,临时俺有事去不了了,学生自己去的。回来后我问她去没去XXX(某名胜古迹),她说“除了会议组织的,就是逛了一下商店,主要是担心多住一两天多花宿费”。当即让俺狠批一顿,老师能够出的起四五千元让你去参加学术会议,难道就不能多出三四百块钱的宿费吗?逛商店在家里逛不行啊?这是什么理解力!?(不过该生还是很有出息的,中科院博士毕业后留下了)


总之,感悟是一种境界,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只能得到低档次的感悟或觉醒。无论是理性认识还是感性认识,其最高境界都是应用。一是利用其创造新的财富,一是利用其创造新的思想——感悟。



此文来自科学网王修慧博客





请按下方二维码3秒识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