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那种重复率非常高的论文更大的可能是........

2016-03-10 赵美娣 中国科学报

欢迎点击「中国科学报」关注我们!


对论文抄袭的一些看法


就在我写了“”的博文后,有博友给我发站内信息,告知了我他发现的又一学位论文的抄袭,把相关论文找出来看了下,那重复是一目了然的,从论文的篇名就可判断(见下面的截图)。


这种以某特定地区为例说明某问题类的论文,两个不同学校的学生都选择了非学校所在地的一个地区来说明同一个问题,说它是巧合,说给谁听都不会相信,对此根本没必要动用查重软件作进一步的对比。不过我还是把两篇论文都下载了,对照了一下目录,几乎一模一样。



作为经常要检索文献和做查新的人,其实类似的重复经常会发现,但说实在的自己从来没去做过举报之类的事情,所以在看到该信息后也犹豫了很久,这么多天过去了,一直在是不是曝光此事之间摇摆。在我上次那篇博文后也有博友写评论说,曾向某学校举报过论文抄袭的事情,被学校学位办告知只接受实名举报,而举报者则怕遭到报复而作罢。


说实在的,我倒不是怕报复这种事情,但感觉目前所谓对学术不端零容忍之类的说辞,更多是停留在文件上,或者做点姿态,而被揭露出来的抄袭事件,大多是比较偶然的情况下被媒体曝光的。这使得被曝光者更像是撞到枪口上的倒霉蛋,而更多幸运者却并没有因自己的抄袭而得到应有的处罚。媒体曝光是为了做新闻,自己又何必做这种出头鸟,而结果不过是仅仅增加了几个倒霉蛋呢?


现在最终决定写这篇博文,主要还是觉得别辜负给我发信息的博友对我的信任,当然也想借此机会说一点自己的看法。其实,教育部门完全可以搭建一个学术不端的曝光平台,任何人发现抄袭的情况都可以通过该平台曝光,而且论文本身是公开的,对于曝光者要求实名举报也根本没有必要。


判断一下这两篇几乎如孪生兄弟一样的论文,因为是同一年的学位论文,而2014年,对学位论文进行查重已经普及,从公开的渠道找一篇文献完全的复制黏贴这样的事情基本不会出现,所以更大的可能是,这两篇论文都是从某论文代写机构买来的。


因为论文还没进入数据库,查重软件是查不出来的,相关导师也没有对论文的写作进行选题和过程等环节的指导和把关,直到两篇论文都进入数据库后才被发现。可见论文代写机构的节操也已经越来越差了,一篇论文卖两家甚至更多家是完全可能的,估计类似的论文应该不止这一例。


论文检测系统大概是在2009年前后研制出来的,2010年之后开始被不少学校和期刊编辑部用来检测论文的重复率,此后查重软件的使用越来越普遍,那种原封不动的复制黏贴情况在学位论文中已经减少了许多,为了通过软件的检测,大多数学生即便抄袭也需要在文字上作一定的修改。


所以对那种重复率非常高的论文更大的可能是买来的论文,(比较早的论文也有此可能)。而我们目前看到的都是对后答辩的论文作者进行处理,却没有人去追究另外一篇论文。当然,这种特别雷同的论文除了都是购买的代写论文外,也可能是通过其他渠道流出去的,特别是有些网上的论文检测网店,把用户提交检测的论文偷偷拿去卖掉,也曾经被揭露曝光过。所以,即便对已经发现的论文抄袭,也并不是仅处理一方当事人那么简单的。


检测系统本身就是受数据源的局限的,这里举已经被曝光的山东大学的论文抄袭事件为例,分别为2012和2013年的论文,应该已经开始使用查重软件了,看到报道说,导师对论文没有被检测系统查出来感到很奇怪,其实我们大致可以判断,学校在做论文检测的时候,该论文肯定还没有进入数据库。

所以

如果要认真追究的话,还应该调查一下涉事论文是如何出炉的,对另外一篇涉事论文同样也需要调查一下,在我看来,该论文同样也有学术不端的嫌疑,认真的调查并有个明确的结论,既可避免让可能的抄袭成为漏网之鱼,也可以洗清确是作者自己写的却因事件而蒙上的嫌疑,特别是如确认作者是清白的,就应该查一查可能流出的渠道有哪些?该如何堵住相关漏洞。


我们现在看到的论文抄袭事件,大多数情况下都仅限于对一事一人的处理,很少有学校对抄袭事件背后的原因进行追究。而实际上,这种孪生论文在学位论文中涉及的抄袭或学术不端行为中所占比例是极小的,仅对这样的行为进行防止和处理也是远远不够的,但目前,或许在处理此类行为上也还存在许多问题呢!此文来自科学网赵美娣博客



请按下方二维码3秒识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