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说说党性与人性

2016-08-25 共青团中央


中国共产党的党性与人性具有内在的、高度的统一性。




党性既包含着对人性的充分尊重,更高度升华和集中体现着人性的光辉。有的人把党性与人性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要么以党性否定人性,要么以人性矮化党性,这样的认识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只有正确把握党性与人性的内在关联,才能正确理解中国共产党,正确理解中国共产党员应有的党性修养。


一、关于人性


怎样认识人性,是中国古代哲学最为关心、也是争论最多的问题之一。百家诸子众说纷纭,人性本“善”或本“恶”,是其中最为集中的一种概括,也是千百年来最为流行的一种表达。


其实,除了“善”与“恶”这种主观性强、而且未免偏于简单的二分法之外,透过诸子的论述,我们还可以对人性做另外一种角度的解读。


——孔子在《礼记》里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与孟子同时代的告子说:“食色,性也。”荀子在《礼论》说:“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争则乱,乱则穷。”

                                   

——在《滕文公章句上》中,孟子提出了仁义礼智的“四端”之说,指出人若无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则“非人也”;又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在《离篓章句下》中,孟子针对人的德之四端,又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在之。”


荀子在《非相》中说:“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其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古人道莫不有辨,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




——荀子在《富国》篇中还说,“百技所成,所以养一人也。而人不能兼技,人不能兼官,离居不相待则穷”;在《王制》中说,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




深入考察诸子的这些论述可以看出,人性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动物性,或者叫兽性。这是人的本能属性、自然属性。人来源于动物,而且人本身也还是动物的一种,所谓“饮食男女”的需求、“食色”的需求、“生而有欲”,都是动物界的共有特点。


二是精神性,或者叫文化性。人有高等意识,有思维能力,有智慧、情感、意志、信仰、道德等精神世界的活动,这些是其他动物所不具备的。所谓“四端”、“辨”、“分”、“礼”,都可纳入此流。


三是群体性,或者叫社会性。不少动物当然也具有群居、群体性的特点,但其群体规模、群体关系的等次,尤其是群体对个体发展所起的作用,与人类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蜂群、蚁群千百年来还是那样的群体,而从古至今人类社会发生了多么翻天覆地的变革;一只独虎、独狼离开群体照样可以生存,而一个人离开社会,离开他人,仅靠自己则很难生存。所谓“离居不相待则穷”、“人能群,彼不能群”说的就是人的社会性特点。




人性以上三个方面的含义,马克思主义也都作了相关论述: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恩格斯说:“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得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或人性的程度上的差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442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


这里讲的是人性中动物性、兽性的一面。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指出:“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时象。他具有有意识的生命活动。这不是人与之直接融为一体的那种规定性。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或者说,正因为人是类存在物,他才是有意识的存在物,就是说,他自己的生活对他来说是对象。仅仅由于这一点,他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


这里讲的是人性中的精神性。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里讲的是人性中的社会性。


人性中三个方面的属性具有什么样的联系呢?


动物性是人存在的基础。离开了对“食色”等动物性需求的满足,人就无法生存和繁衍。


而且,动物性需求的满足也是人从事实践活动的强大动力。漫漫历史长河中,对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的欲望和追求,既激发了人与人之间的无数纷争乃至战乱,也推动着人们永无止境地去发展生产、创造财富。


精神性是人成为“万物之灵”的关键。


人来源于动物而又高于动物,靠的是什么呢?靠的就是意识、精神、文化等动物所不具备的这些具有“灵性”的“高等活动”。


动物有感觉而无意识、有感官满足而无精神生活,它们的感觉和感官满足纯粹是、而且永远停留在于对外界刺激的本能反应,因此它们永远只能被动地适应自然、屈服于自然。而人一旦发展出了意识的能力、思考的能力,就获得了超越自然束缚的可能性,就拥有了把握规律、改造自然、创造世界的广阔空间。


于是,尽管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但因为人有文化、有智慧,就能够发明出力比牛大、走比马快百倍千倍的各种工具来,就能够创造一波比一波更辉煌灿烂的人类文明。


社会性是人的存在状态得以形成和发展的保障。


人的前两个属性,可以用“会思考的动物”来作通俗概括。其中,“会思考”是关键,人就是因为“会思考”,所以会创造,所以比动物“会生活”,各种肌体和感官需求满足得更好。


在这里,无论是“会思考”,还是“会生活”,都离不开人的第三个属性——社会性。道理很简单,如果没有人与人之间的有效社会联系,那就根本不会有语言,不会有思维活动,不会有工具制造和生产协作,不会有人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


当然,人的个体与社会是相互作用的,不仅社会作用于个体,个体活动反过来也作用于社会,促进社会关系的演变与发展。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在实践活动中既改造自然,同时也改造自身、改造社会,从而实现人与社会都不断发展的历史。


动物性、精神性、社会性三个方面的属性相互联系和作用,共同构成了人性。


这三个方面的属性,将伴随人和人类社会的全部历史。当然,具体到不同时期的人,以及同一时期不同的人身上,三个方面的属性如何体现,是有很大差异的。


比如,工业文明时代人们感官需求的满足、精神世界生活以及社会联系状况,肯定要比农业文明时代的人丰富、复杂得多;而同样社会背景下,有的人也许物质上十分富裕、动物性需求满足得很好,但精神生活十分贫瘠,有的人也许物质和精神生活都丰富,有的人也许物质上贫穷但精神上富足,等等。




我们看到,无论东方还是西方的传统,所谓的“贵”、“贵族”,强调的都不是物质上的“富”,而是精神世界上的“富”,是心系天下、心系苍生的情怀和作为。


这里头体现出一个道理——尽管人性中三个方面的属性都必不可少、都贯穿于人类历史的始终,但三者的地位并不完全一样。


动物性需求的满足和提升,使人的生命肌体得以延续,使人的衣食住行等感官享受条件得到改善,它维护的是个体的利益,它衍生的是弱肉强食的法则,仅就这一点而言,人与动物并没有根本性的区别。


真正使人区别于动物、高于动物、超越动物的是精神性和社会性这两个方面的属性。精神性和社会性的属性决定了,人不仅仅有本能的、来自个体感官方面的物质需求,还要有关心自己与外界关系、与群体关系方面的精神需求;不仅仅要懂得关心自己的苦和乐,还要懂得关心别人的苦和乐。


一个人物质上再优裕、动物性需求满足得再好,如果没有精神上的生活、社会上的贡献,那他的人生境界就还是跟动物差不多,或者说还是离动物很近;一个人越是自私、利己,就越是接近“兽性”,而越是超越自我、利他,就越是接近“人性”。


所以,我们要理性、全面地看人性、讲人性,既看到人性中固有的动物性的一面,尊重、照顾个人的物质利益,又大力突出精神性和社会性,弘扬人性的真正光辉。


二、关于党性


这里的“党性”,是“中国共产党党性”的简称。


精神性、文化性使人同动物区别开来、成为“万物之灵”,精神、文化也就成了解读人类社会许多现象的基因密码。凡是由人组成的群体或组织,相互之间最重要的区别,往往不是人员构成、规模等表层元素,而在于深深融入群体和组织的文化元素。


一个社团与其他社团、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一个政党与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就在于这个社团、民族、政党独特的文化。而文化与文化的核心区别,在于文化中蕴含的价值观。




考察中国共产党的文化,最重要的是看其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可以追溯到马克思17岁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的一段话:


“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在这段论述中,心系天下、心系苍生的情怀真挚滚烫,人的精神性、社会性的属性充分彰显。



随着马克思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由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到《共产党宣言》发表时,他明确提出了一个论断——“过去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明确提出了一个目标——“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这个论断和目标,核心内涵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人民性,它将最大多数人的利益高高举过头顶,充分彰显了人性中精神性、社会性的光辉,实现了对自私自利以及一部分人剥削压迫另一部分人等动物性法则的彻底超越。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其核心价值观就是“人民利益至上”。


这鲜明体现在“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的《党章》规定中;体现在从毛泽东到习近平等党的领导人提出的关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改革和一切事业根本标准”,“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等等论断中;体现在革命时期为实现国家和民族解放而献出370万有名党员烈士生命等党的苦难奋斗和重大牺牲中;体现在抗洪抢险、抗震救灾、重大工程一线等共产党员、共青团员、解放军战士奋不顾身的奉献中……




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观,体现了人性的真谛。


人性永远不能摆脱动物性的一面,因此共产党的文化不能空想化地企图湮灭个人利益,相反,党要充分尊重、鼓励、保护和发展广大群众的个人利益,党在一般情况下也要尊重、肯定党员个人的合理利益。同时,人性的真正光辉在于精神性和社会性,因此共产党的文化要大力倡导集体主义,倡导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近期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倡导奉献社会、服务人民。


尤其是对于共产党员和党的干部,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要无条件地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付出个人的全部努力甚至是生命。


中国共产党的党性,实质就是人民性,归根结底体现的是光辉的人性,这就是我们得出的结论。只有养护好人性,才能守护住党性;只有加强了党性,才能弘扬好人性。


弗洛伊德说:“从猿进化到人,需要几百万年;而从人退化到猿,却只要几分钟”,党性的守护又何尝不是同样的道理呢?任何一个共产党员的党性,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所以,共产党员需要不断接受党内教育,需要不断接受实践锤炼,需要不断强化自我修养。


作者:陈章乐

更多资讯

本期编辑:苏美男

实习编辑:李   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