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毁掉”一位大学老师?|青年之声
来源:橙子tc(ID:oranges_tc)
作者:Sherry
青年之声
在大学校园里,你的老师总是点名吗?你的老师会过分计较你旷课或迟到吗?这是来自一位高校学生的亲身经历……
青岛的春天总是来得迟一些,一到晚上像冬天一样冷。
偏偏晚上还有两节公共必修课要上,宿舍到教室只有几分钟距离,于我而言不过是换了一个地方玩手机。偌大的阶梯教室几乎每个座位都坐满了人,但所有人都在低头做自己的事情,没有一个人听讲。
老师滔滔不绝地讲课,费力全力不过上演了一出独角戏。有那么一瞬间我觉得很心疼老师,于是放下手机逼迫自己开始听讲,可是没过几分钟我又打开了手机。
比起枯燥无味的专业术语,还是手机更好玩些。临近结束的几分钟,教室里开始躁动不安,几乎压过了讲课的声音,可老师还是坚持到把课讲完才下课。
出了教室听到有人说“早知道不点名就不过来了。”我想如果老师听到这样的话,一定会很难过吧。
“我花了一个假期备课,教室里没有一个学生听课”
学长说起他的一位大学老师,毕业前最后一堂课她说,她觉得教学就像一场暗恋,在这场暗恋中她用尽全力,最后却发现只感动了自己。
大学老师只能看着同学们睡眼惺忪的踏进教室,在下课铃响之前急切的叠好书包准备冲去饭堂。
面对着下面一百多个低头玩手机睡觉看闲书的学生,还要依然保持微笑在讲台上讲课。你备课备的再认真辛苦,他们头都不抬的。
我有时候也很难过,为什么所得到的回应和你的付出是不对等的。
看到教室里一半的低头族,于是想和学生互动活跃课堂氛围,每当要提问的时候,所有人都不敢看我。这对一直站在讲台上讲课的老师来说,打击太大了。
记得大一时我们的一位教授,从第一堂课就向我们保证课上不会点名。于是第二次上课的时候,我们班三十个人就只来了十五个人。教授开玩笑说,你们是不是商量好了,这节课来一半,下节课另一半过来。
他说曾经有一次上课,一个班一百多个人就只来了两个人。他说我不想用点名来留住学生,可是我不点名,就真的没有人来听讲。
现在想想,有些大学老师为了督促我们按时上课,也真的是想出了五花八门的点子:排队签到,微信点名,拍照认证,随堂提问,甚至没收手机。我们不敢逃课害怕点名的同时,或许老师也在害怕。
害怕这堂课可能没有一个人来上课,害怕你回答不上来问题会让你觉得难堪。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学老师连提问学生也变得小心翼翼。
这学期的一位专业老师,点名的时候要我们起来说一下自己的家乡是哪里。
如果有她熟悉的地方就会和你多聊一会,聊聊家乡特产,风景名胜。不到五十个人的课堂,她花费了一节课的时间来点名。
后来她检查课堂作业的时候,看到舍友手上几年前做手术留下的疤,特别关心的和她聊了好久,从做手术聊到找老公生孩子。
于是我想起来上个学期因为放假想提前回家逃了一节课,后来觉得不好意思还是给老师发个短信请假吧。
于是编了个理由说自己身体不舒服,后来收到老师的短信,她嘱咐我好好休息,注意身体的时候,我正和朋友聚会唱歌玩的乐此不疲。
所以我也终于能理解那位老师为什么要花一节课的时间来点名了。她也只是想多和学生聊聊天,想要能够尽到老师的职责去关心我们。
我只是希望我们以后能给予课堂本该有的尊重和重视。
大学老师也是带着一片赤诚育人的初衷和热情去教学,却屡受打击的寂寞又可爱的人啊。
青年心声
看到最后一句话,心里有些感慨。也许我期末论文写得没有那么好,考试成绩也没有那么好,有时候能上90分不是自己努力的,而是老师努力的结果。感谢每一位真心爱学生的老师。
深有体会!课程中偶尔看到学生求知的眼神,会瞬间被点燃上课激情。只是,当你用尽浑身解数也求不来关注的目光,这场教学单恋,最终也只能用遗憾结尾。
文中的课堂情景好多都历历在目,曾几何时,也在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已不再适应当下时代的发展要求,也努力让所讲的专业知识更加有意思,但毕竟学习过程很多时候痛并非快乐着,很难将一门技术性很强的课讲得像听相声一样动听,当然也不会像手机里的一些内容有意思。尽管在课堂上没有得到希望的回愦,我还是尽自己的所能尽量讲好每一节课,只为不愧对于心。
严在当严中,爱在细微中,出了学校才知道老师们的督促是多么的重要,怀念学生时代美好的时光,感恩老师们精心的教导。
我们最需要的,应该是相互的尊重与理解,给予彼此更多的体谅与关怀。这正是大学生活,老师与学生应该共同努力的方向。我们相信并期待,以后的60分,90分,或者各类学术成果,都是老师与学生共同的智慧结晶。
来源 | 橙子tc(ID:oranges_tc)
作者 | Sherry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
而是,我站在你面前
你却不知道
我爱你
5月20日,21:50
团团&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陪你·爱
@共青团中央微博、共青团中央微信公众号
B站共青团中央账号、共青团中央QQ空间(+2081267015)同步推送
陪你青听 不见不散
欢迎转发点赞
转载请联系授权
▼点击查看更多文章
责 编 | 吴 笛
编 辑 | 李 翀
共青团中央
微信号:gqtzy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