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贴标签?我是拒绝的!7.5个被夸大的青年标签……

2017-08-08 共青团中央


很多人对90、95、00后等年轻一代贴上了十分明显的、标识性十足的标签。然而,这些总结出来的标签,年轻人可能未必接受……



如今已知的一些年轻人标签,其实是对某一部分勇于表达自己的年轻人的特征总结,那些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特征,或者自己本身的特征不明显,就成了被代表、被标签的年轻人。


所以,我们整理了目前比较流行的,被品牌、媒体大肆宣扬的,但其实是被夸大的年轻人标签,看看真实的年轻人是什么样的。


1、二次元:异次元文化狂热死忠粉


说到年轻人,也许几乎所有人在脑海中第一个跳出来的标签就是二次元。


是的,被动漫影响的年轻一代,对二次元文化有着很高的接受度。但是,在这里我们必须区分开动漫与二次元之间的关系。


很多年轻人喜欢动漫,真正的二次元死忠粉只是所有喜欢动漫文化的一部分。我们理解中的二次元,应该是二次元重度用户,他们只是一部分。

2、追星族:喜欢小鲜肉


很多人认为年轻人喜欢追星,喜欢“小鲜肉”,所以造成了当前市面上影视剧主角、品牌代言人一水的“小鲜肉”,也捧起了小鲜肉的价格,或间接或直接导致了国产影视剧中“天价小鲜肉”问题的出现。


现实的真正情况却是,喜欢“小鲜肉”的狂热粉大多是某些初、高、大学生群体。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年轻女性对待“小鲜肉的态度都是较为正常的,谈不上痴迷也谈不上不喜欢。


每一代人都有少年时代,所以每一代人都有一代人的偶像,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思想成熟,对待“小鲜肉的态度也会不断发生变化。


3、颜控,重颜值:只看脸


是的,年轻人对颜值的要求是很高的。一个产品打动年轻人产生购买欲望的第一感觉就是这个产品的卖相好不好看,颜值是否很高。


但是,在影视内容生产领域,颜值这个标签却产生了不一样的作用。


为了在影视内容中打造一个盛世美颜的世界,找来了大量高颜值的流量明星,这些“演员”也确实带来了大量的流量。然而,审美终究是有一个疲劳度,年轻人们慢慢的对这些毫无演技的面瘫美颜明星不能忍受,不断呼吁真正的演技回归。


很多年轻人的真实想法是,我们看脸看颜值,但更看重演技。当然,演技好,颜值高就更好了。


4、自我中心:不踏实,叛逆任性,追寻自由


人们常说现在的年轻人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行事做派不踏实,叛逆任性,总想着追寻自由的方向,其实这只是表象。


实际上,其实是一群对自己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知,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年轻人群,他们比较脱离主流意识的行为,被媒体和社会凸显出来。让以自我为中心、不能踏踏实实静下心来做事情这些元素,成了代表年轻人的标签。


年轻人追寻自由,追求个性化和差异化,同时很多人也有着关心他人的美好品质。


5、非主流:杀马特


非主流在人们脑海中的形象大概就是,穿着破洞牛仔裤或者颜色艳丽的外衣,留着染成五颜六色的爆炸式发型的杀马特青年。


其实这已是近10年以前的年轻人文化,如今的年轻人非主流文化,只需要从字面的本意进行理解,即非主流的文化。


但同时,非主流文化也不能够代表所有的年轻人,因为非主流本身就是一个多线的,不限于某一特定的流派。


6、怕麻烦:工作吃不了苦


都说现在90、95后的年轻人是成长在优渥的环境中的独生子女,从小当宝一样的哄着、惯着,他们很懒、怕麻烦,工作中肯定吃不了苦。


这些都可能是你的主观的、片面的看法,其实他们中的很多人更能吃苦。


当前公司里新进来了一批95后年轻人,很多在我们看来都比较麻烦,不敢、不愿去承担的工作任务,他们却完成的很好。


他们加班,但许多人也不抱怨,他们中的很多人能吃苦、团体作战、相互协调,有着很多老员工所不具备的新思想与乐观心态。

7、空巢青年:处于孤独,生活不如意


年初的一份空巢青年报告成了头条,很多的年轻人忽然发现自己真的成了空巢青年,符合空巢青年的一系列标签。


但是空巢青年们是孤而不独。他们是一个人孤单的生活,这只是孤的层次,同时他们有着自己的圈层,有着自己的交友圈子,兴趣圈子,他们不独。


所以,他们既是孤独的单行者,也是一个个的群体动物,他们活得很好。

7.5、50%高冷:不喜欢与别人交流


有认为年轻人高冷、冷漠,不喜欢与别人交流。其实只是他们不感兴趣,或者可能你没有真正的影响到他们的情感。他们对自己喜欢的人、事物表现出来的热情是无法想象的。


很多年轻人也只会在各自喜欢的不同领域之中畅游、生活,但是对于兴趣之外的东西,他们可能表现得莫不关心。


  标签化,伤害了谁?


网络时代,互联网使不同人群有更多机会表达自己对这类社会问题的情绪和看法。碎片化阅读和眼球经济,使得情绪化的表达常常压过理性的声音,包含了强烈的情绪与态度的贴标签式批判常常代替了对复杂个案的理性分析。


于是,在网络和一些媒体的推波助澜下,热衷于贴标签的行为越来越普遍,标签不知不觉中成为不少人评价别人、分析问题的固定思维模式。


可是,那些被贴上标签的,往往大部分是“沉默的大多数”,他们中的大多数并没有做错什么,却仅仅因为具有某一类特点而被予以“差评”,默默背负着由此造成的偏见和歧视。


而对于习惯了标签化思维的人来说,忽视个体差异,把少数对象的特征推广到全部,按照标签把人和事物简单地对号入座、划线站队,往往容易导致极端化、绝对化的情绪,引发非理性的行为。更何况,这种“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泛标签化不仅对于他人是一种道德伤害,对于社会更是加深了不同群体之间的误解和裂痕,造成社会情绪对立。


每个独立的人,都是一个丰富的个体。正所谓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一个人、每一件事物都是一无二的,无法用一个简单的标签来定义。那些习惯了标签化认知的人在给别人贴上标签的同时,也无形中给自己的思维戴上了枷锁。而只有打破那些形形色色的标签,走进每一个丰富的个体时,我们才能获得一个更加豁然开朗的世界。


来源:微信公众号“媒介360”、人民日报


欢迎转发点赞

转载请联系授权

▼点击查看更多文章

宇宙上的神奇存在  海外生活中国人怎么看

“雄辩症”|  吓得我关上了电视…


校      审 | 吴   笛、刘盼盼

编      辑 | 杨   广(团上海松江区委)

共青团中央

微信号:gqtzy2014

觉得不错,请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