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那些“混”大学的,你们的好日子结束了

付慧敏 共青团中央 2018-11-15


共青团中央

有态度 有温度 全网青年都在关注

 


来源:中国之声(ID:zgzs001  编辑:付慧敏)综合公众号“微言教育”、新华社、人民日报政文、新京报等


导读

6月21日,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会上教育部长陈宝生发话:中国教育“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现象应该扭转,对中小学生要有效“减负”,对大学生要合理“增负”,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


“要避免轻轻松松就能毕业”


本科教育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阶段,陈宝生指出,“不抓本科教育的高校不是合格的高校”,大学要围绕学生刻苦读书来办教育,引导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


对大学生要“合理增负”


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真正把“水课”变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改变轻轻松松就能毕业的情况,真正把内涵建设、质量提升体现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果上。


教育部长陈宝生


陈宝生还强调,要推进“四个回归”,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回归常识,就是学生要刻苦读书学习;回归本分,就是教师要潜心教书育人;回归初心,就是高等学校要倾心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回归梦想,就是高等教育要倾力实现教育报国、教育强国梦。


关于大学要“增负”的观点,很多网友表示支持:



40%的人认为“虚度了大学光阴”


“等你上了大学就可以随便玩了”,相信很多人在高三的时候都被这句话洗脑过。在经历了高考的重压之后,在课程相对宽松的大学校园里,很多人开始挥霍着大把的时间和精力过着“梦寐以求”的生活。


睡懒觉、追剧、打游戏、逃课、社交娱乐活动...很多大学生在度过了半年到一年的过渡期后,渐渐陷入迷茫和困惑,并思考这真的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吗?



很多学生在进了大学之后,也同时失去了向学的动力,学业只求过关即可,无心追求更高深的知识,也无视学校的丰沛资源。怠惰、拖延的“症状”开始在校园里传染开来:通识课不愿上,选修课不想上,专业课坐在教室刷手机;翘课成习惯,活动不参加,整日宅在宿舍,能点外卖就绝不去食堂;交作业、写论文,不挨到最后一晚不动笔,复制粘贴、东拼西凑、应付了事……


大学宿舍用绳子吊起外卖


西南大学曾以“大学最后悔的事”为题在网站上展开调查,结果接近40%的人选择了“虚度大学光阴”。 “大学没有好好学习”“没有多去几次图书馆”...也成为很多毕业生的遗憾。


90%的本科生用不足30天完成论文


相对于国外,我国大学施行的是严进宽出的政策,大多数高校都只是对学分和英语四级提出明确标准,只要这两项及格同时完成论文答辩就能够拿到最后的毕业证和学位证。


2018年1月31日,北京大学电动力学主讲教师俞允强在一封公开信中指出:这次电动力学考试的125份考卷中,若按常规评定,不及格的占到近30%。为避免对教学秩序产生过大冲击,最后定了23份不及格。


俞老爷子忧心忡忡地说道,“今天的事决不是‘偶然的个例’。我感觉至少有十年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在‘稳步地’下降。”



2014年《劳动报》做了一份关于《大学生会花多少时间写毕业论文?》的研究调查报告,结果显示超过90%的本科生用不足30天完成论文,有47%的学生甚至只用了不足10天。


学生不愿意“学”,有些高校也不重视“教”。一些学校过于传统刻板的教学模式、“重研轻教”、“教授不教”等,也导致了大学教育质量的下降。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很多大学过于看重有多少个博士点,发表了多少论文,学校排名是否靠前,而忘却了其赖以生存的根本,抛弃了其天然的使命——人才培养。


再一味混日子,你可能真的毕不了业


近年来,少数高校也在逐步提高大学的毕业门槛,加大对教育质量的把关。


2017年华中科技大学出台了一项新的规定,那就是如果你本科不努力的话你拿到的将会是专科的毕业证。



“我们学校还有规定,学生补考才合格的课程达到5门,就没有撰写论文的资格;大三、大四上学期必修课平均分达不到75分,也没有撰写论文的资格;北外一些外语专业尤其是小语种专业,还有毕业考试,考试成绩达不到标准也不能毕业。”北京外国语大学教务处处长金利民介绍。


部分高校对学生毕业还设置了其他一些门槛,如有的学校规定了志愿服务时间、听讲座次数,还有的学校将体测成绩与毕业联系起来。


来源:新京报 侯少卿 摄


“本科不牢,地动山摇”,教育部长陈宝生指出,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本质职能,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和本,在高等教育中是具有战略地位的教育、是纲举目张的教育。


高校严格把关教育质量,提高大学的含金量;学生在大学志存高远、学有所获,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四年,这才是中国大学的应有之义。



欢迎转发点赞

转载请联系授权

▼点击查看更多文章

太有才了

校 审 | 任晓蓉

编 辑 | 曹雅静(河南师范大学团委)


目前50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