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原生家庭真的能决定人一生?



共青团中央

有态度 有温度 全网青年都在关注

 


来源:《网络舆情》第20期 舆情观察·民生舆情 作者: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杨蓝 


导读

近日,热播剧《都挺好》频上热搜。有人称,它是亿万中国家庭的缩影,让人再次看到原生家庭对一个人成长的影响何其深远。有关原生家庭的讨论屡次成为舆论关注焦点。截至3月25日,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显示,已有相关报刊新闻283条、网络新闻11401条、APP文章20600篇、微信公众号文章20891篇。


3月24日,#原生家庭能决定一生吗#登上微博热搜头条,截至3月25日,该话题阅读量达1.6亿次,讨论量达1.4万次。



原生家庭,可作镜子却不足以衡量一切   


        

原生家庭如果过于极端和强势,有可能决定一个人的半生,甚至影响一生。美国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卡伦·霍妮则直接归纳了来自父母的几大“基本罪恶”,包括“冷漠”“不守承诺”“偏爱”“羞辱”等,这将对孩子产生严重的伤害和深刻的影响。

        

当然,也有人觉得,“原生家庭论”是伪心理学、非主流心理学。小偷家庭里,照样可以成长出警察;文盲家庭里,照样可以成长出高级知识分子。因此,也需要看到,原生家庭的影响不是绝对的,现代人大约20岁前后就会走出原生家庭,之后的自我塑造,更多的是在于自己。原生家庭可以作为一种提醒父母的警示,但不能成为一些人为自己推脱责任的挡箭牌。它是一面镜子,可以映照出优劣;但还不足以成为一把尺子,用以衡量一切。


与所有的不完美同行

      

       当初教会我们什么是原生家庭概念的人,一定不希望看到我们正陷入极端认知,把家与负面情绪画等号。事实上,每个人的家庭或多或少存在不完美因素,但它不是洪水猛兽、只会伤人。当我们从不完美的父母那里继承的除了有缺陷的那一部分,一定也有积极的因素在其中,只是它们往往被我们“负向”的大脑视而不见。


        反过来说,东方文化又总对家庭有种不切实际的期待,偏执于美好。这本身就缔造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家有千千万万种,重要的是,如何跟真实的有缺陷的家庭共处。心理学希望给予人积极的心态,不意味着追求极致的美好与幸福,而是帮助你获得与痛苦在一起的能力。痛苦就在那里,看得到也感受得到,甚至一辈子无法消除。没关系,我们可以将它视为生命中的一个存在,而不是惟一的存在,或者,让它占据的空间更小,从而扩展人生其他的可能。成年人要学会带着伤痛行走,不过就是让这些痛苦的经历不去影响人们努力生活的意愿。


对此,网友评论如下:

@庄周梦蝶:原生家庭真的很重要,父母是第一任老师。幼年时候的教育会让人记忆深刻,影响深远。

人的性格不是与生俱来的,是从小到大培养的。父母的责任真的很重要。

@丛林:家庭是任何人的启蒙学校,父母是第一任老师,愿每个人都能被幸福环绕,被温柔对待,原生家庭是软肋也是铠甲。

原生家庭影响一生,自我成长能决定一生。

@小小斗牛士:我能够意识到原生家庭的问题,也能清楚地感觉到伤害,没法原谅,但是也不恨,只是算了。


       近年来,原生家庭概念在国内被广泛传播,人们开始了解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都挺好》的热播,让这一概念再次回归舆论场,并迅速成为焦点。


         早在2010年7月,《南方周末》将豆瓣上的“父母皆祸害”小组引入大众视野时,关于原生家庭的讨论就曾引起争论。“我们在等他们道歉,他们却在等我们感恩”“幸运的人被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一度成为被原生家庭伤害过的网民的集中表达。与此同时,在一些采访中,也可以看到父母无法理解孩子在成长中所受到的伤害,对孩子的“控诉”感到不解甚至愤怒。如2018年风靡网络的“北大学生写1.5万字绝交信给父母”,事后父母接受采访,对儿子的做法感到难以理解。两代人的关系奈何成了刺猬之间的拥抱,明明想靠近,却又被“扎”伤,成为那些家庭关系不和谐的成员共同追问的问题。


        美国心理医师苏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一书中指出,我们所有人都是被家庭这个大熔炉锻造出来的,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深刻地,而且往往是以隐蔽的方式影响着他人。这个体系是一张交织着爱、嫉妒、自尊、焦虑、欢乐和内疚的复杂网络——包含着各种各样的人类情感。精神分析学家洛伊德认为,成人的人格缺陷,往往来自于童年的不愉快……这些似乎都可以为《都挺好》中苏明玉所说的“这就是我的原生家庭,逃都逃不掉”作注解。


       但是,原生家庭是否就是一个人几乎不可能改变的宿命,却有待商榷。父母作为成年人该为他们做过的事负责,而每个人也要为自己成年后的生活负责。一味追责原生家庭,有可能是很多成年人在推卸责任,拒绝真正的成长。原生家庭或许对一个人有影响,但是成长成什么样的人却不完全由原生家庭说了算。有观点指出,当一个人能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内心能够立得住时,才有机会真正从受害者、施害者、拯救者戏剧三角关系的角色循环中跳出来,从而按照自己真正的意愿,遵循自己的价值观,去决定自己的行为。


       当然,现在大家敢于表达对家庭、对父母的不满,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认知的进步。激烈的情绪如果没有出口,理性便无法回归。用一个更客观、平等的视角看待父母曾经的行为时,能够意识到更多父母的局限和他们的不得已,父母也是普通人,甚至是同样受过伤害的可怜人。最后,把对完美父母的不合理的期待放下,也不失为一种和解的方式。但是,这样的认知也将今天要怎样做父母、怎样做子女、我们要怎样的家庭关系等新问题抛了出来。在这样的讨论中,新时代的家庭关系困境或许会有新的出口。


对此你怎么看?


扫描图片上的二维码

定制标准版团旗、团徽,下载团歌

欢迎转发点赞

转载请联系授权

▼点击查看

校 审 | 肖    健

编 辑 | 初欣蔚(中国中铁团委)

团团有话说  第三十三期

你怎样定义“英雄”这个词?在你心中什么样的人能够称得上是“英雄”,分享一下你生活中的关于“英雄”的小故事或者你对“英雄”的感悟和理解(多长都没关系,最好能长一点),你从他的身上获得过什么样的力量和勇气,最后,你想对你心中的“英雄”说些什么?欢迎分享给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