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穿越100年,看到他们的风华正茂!
有态度 有温度 全网青年都在关注
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青年报”(ID:zqbcyol)、“冰点周刊”(ID:bingdianweekly)、 作者:朱彩云
“时光宝盒”由两个集装箱拼接而成。
想给鲁迅打电话吗?来参加时光宝盒巡展吧!
从4月8日起,一支神秘车队载着“时光宝盒”,将在多个城市间穿梭,走进多所高校和市民广场,开启两代90后的对话,共议家国情怀与责任。
“欢迎搭乘本次时光列车,我们将从2019穿梭回到1919,坐看百年历史风云变幻。”
在志愿者的引导下,“东风”五四百年青年文化万里巡展所搭载的“时光宝盒”开启沉浸式体验模式,100年间中国青年中的爱国奋斗群体在参观者眼前出现。
100年前,以广大青年学生为主体的五四爱国运动,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爱国、民主、科学、进步”的五四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时隔百年,曾经的热血青春是否依旧闪耀?
从4月8日起,一支神秘车队载着“时光宝盒”,将在多个城市间穿梭,走进多所高校和市民广场,收集当代青年对五四运动的印象、寄语、感言、誓词等,集体向100年前喊出强国先声的先辈作出回答。
时光宝盒巡展是由中国青年报社发起的“新青年 耀青春”纪念五四百年系列活动的重头戏,旨在跨越时光的阻隔,连接百年间的奋斗青年,共议家国情怀与责任。
时光宝盒里的热血记忆
时光宝盒的1号馆,由一节9米长、3米宽的集装箱改建成100年前火车车厢的模样。
大学生们在 “时光列车”里参观,通过车窗外闪过的百年光影,穿过历史隧道。
昏黄的灯光让时钟停摆,木质的墙壁传来旧时气息。一名来自武汉大学的香港籍学生一走进时光宝盒就被车厢内的仿古长椅吸引,“好有年代的味道,让人身临其境”。
“列车”出发的信号响起后,随着车厢中央屏幕的倒计时指针开始转动,车厢右侧车窗外的风景开始变幻成一部历史剧场景,100年间的重要历史画面在车窗上流动起来,往事浮现在眼前。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m0858awqzbm
戳视频,看看100年间都发生了啥
最先出现在历史画卷中的是复兴号列车上的年轻人,他们意气风发,朝气蓬勃,有着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年轻人的自信。
百年的沧桑巨变随视频与音频回放,而青年群体从未缺席。北京奥运会上为国呐喊的喜悦犹在眼前;加入世贸组织的片刻,年轻的与会代表一同欢呼。时光继续倒回,五星红旗在香港回归现场的政权交接仪式上徐徐升起。
再之前的历史断片似乎离当下95后学生越发遥远。20世纪80年代,第一代打工群体出现,无数的年轻工人为时代留下注解,这时的中国开始经济腾飞,成为世界工厂。
1977年,大批考生在恢复高考的考场里书写新的人生答卷,一场拨乱反正改变了无数年轻人的命运。
每一代青年都参与并创造着历史,与祖国同频共振。
1965年的上海,青年突击队队员何金英,一边看书一边用砖块锻炼手劲。自己与祖国都在为了更好的明天而积蓄力量。这个国家在十几年前刚结束战争,迎来新的政权。开国大典上,意气风发的年轻人为年轻又古老的祖国庆祝。就在几年前,他们还在为“反对内战”奔走呼告。
战争,炮火,硝烟,救国路上到处是青春身影。在无数次的战役中,青年战士、军官奉献自己的力量乃至生命,他们誓死也要捍卫这片土地。
时间走回到1919年的五四时期,几乎可以看作是青年集中展现“青春中国”力量的起点。那个用血书催促“睡狮速醒”的年代,山河破碎,无数青年忧国忧民,上下求索。
和百年前的“同龄人”通话
走进2号车厢,一个百年前五四时期的世界宛然在目。“外争主权,内惩国贼”,这句历史课本里着重标记的话,也是当时北京街头最响亮、最激愤的回声。
100年前的那个5月4日,星期日。对于那天的天气,有学者摘录了鲁迅当时的说法——昙,意为多云。后来人们意识到,这个无风的日子,也给当时风雨如晦的中国带来了转折。
这天午后,几千名北京高校的学生在天安门前集合,向东交民巷出发。就在前一天,他们听说巴黎和会要将山东交给日本。为了国家主权,学生们决定进行和平的示威抗议,其中一部分人还下了暴力示威的决心。他们要向美、英、法、意四国使馆说明,青岛必须归还中国。
再往车厢里走,12座公用电话亭渐次分布。“只要近身感应,电话铃声就将响起。”此次巡展项目的设计实施方负责人李金林介绍,拿起听筒,将接听到百年前“同龄人”的电话。由演员扮演的六位引领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将与参观的年轻人一起聊聊不同时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
第二个集装箱被装饰为一个100年前的候车大厅,通告牌上播放着“五四实况”,电话亭里布置有多部老式电话机,参观者将接到鲁迅、李大钊、邓中夏等五四先驱打来的电话……
一样风华正茂的声音,从不同的听筒传出。
时年22岁的罗家伦,五四运动中的学生代表,一接通电话就问起现在的“11月11日”是什么日子,在他所处的时代,这一天是胜利日。
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一直被迫割地赔款的中国成为战胜国。罗家伦还记得当时热闹的场景,“北京各学校放了3天假,坦克都开上了街参加阅兵”,但很快他们就听说,巴黎和会要把山东交给日本,中国的外交失败了。
“如果是你,你还会坐在课堂里吗?”罗家伦和同学们选择了上街游行。“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青春中国的力量在集聚与迸发。
4月8日,北京,五四百年青年文化万里巡展公益活动现场,一名大学生扫码参与互动。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陈剑/摄
“我之前不太了解罗家伦,我最熟悉的只有鲁迅和李大钊。”一名同学说,经过接听电话,他认识了罗家伦、邓中夏与顾维钧,对国家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实际上,技术支持方为每位来电的先驱都设置了两分钟左右的通话内容。“哪怕之前不太了解这个人,但听完通话也会大概清楚”,一名来自河南的同学说。
两分多钟的通话里,顾不上个人得失的“邓中夏”为灾民与祖国痛心,他知道没机会看到那个理想中的世界,他唯一关心的是,100年后的今天,他的理想是否实现了,新一代青年的血是否炙热如当年。
电话铃声交错的时光宝盒里,“穿越”百年后的青年最终与自己独处。“印象中在历史课本里,有关顾维钧拒签合约的部分只是一笔带过,还是需要多了解那段历史和关键人物。”一位参观的同学一眼就从服饰上认出了巴黎和会上的中国代表顾维钧,“这张照片在历史课本里有”。
用奋斗拥抱青春中国
百年的记忆在车窗外呼啸而过,百年前的“同龄人”在救亡图存的路上越走越远,今天的年轻人该如何看待祖国,诠释爱国?和祖国一同站起来、富起来的中国青年,该如何在强起来的路上贡献力量?百年前的鲁迅和李大钊也许给出了回答。
4月8日,北京,五四百年青年文化万里巡展公益活动现场,一名男生和五四先驱李大钊“打电话”。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陈剑/摄
“国家不可一日无青年,青年不可一日无觉醒。”这是李大钊在《晨钟报》创刊号上写的话。而他本人也用一生的革命经历证明何为“与境遇奋斗,与时代奋斗”。
电话里的“李大钊”回忆起1919年的五四运动,欣慰地说“青年人的举动,使寰宇皆知:中国人心未死”,而来电的时刻,正是在他就义的前一天。“我可能见不到理想中的那个‘青春中华’了。我自束发受书起,就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而今我也死而无憾了。”李大钊最牵挂的仍是他和一代代青年斗士誓死追求的青春中华。
时至今日,祖国仍需要青年人先行一步,用奋斗创造未来。
来自湖北的一名同学对“鲁迅”的来电印象深刻,“我们也要像鲁迅希望的那样,中国青年只是向上走,别沾染暮气”。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x0858omixlz
戳视频,听听迅哥儿说了啥
在来电时间里,让学生熟悉的“鲁迅”再次表达了对青年的期望:“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如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鲁迅’的话的确醍醐灌顶。”一名参观的同学认为,作为青年学生,更应专攻于各自的领域,同时保持对社会热切的关注,像鲁迅的很多学生一样,怀揣赤子之心。
“一个国家最大的危机,是失去青年。”电话里的“李大钊”担心当代青年不再年轻,不再奋斗,鲁迅担心青年沾染了暮气。对于今天的青年,他们为现实问题烦恼,也收到了时代的信号“无奋斗不青春”,只有奋斗,才能与时代一同“向上走”。
正如电话那头的“李大钊”所言,如果青春中华真的来了,就替我抱抱它珍惜它吧。
扫描图片上的二维码
定制标准版团旗、团徽,下载团歌
欢迎转发点赞
转载请联系授权
▼点击查看
校 审 | 吴 笛
编 辑 | 张 宁(辽宁大学团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