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青听·广播剧丨工作不“体面”,找对象都难?


共青团中央

有态度 有温度 全网青年都在关注

 


来源:微信公众号“青春上海”(ID:qingchunshanghai)、共青团上海市委、上海人民广播电视台


18岁的他做了根拐杖送给母亲,却至死没再回来……历史的细节是那么戳心!


革命者的肉体不会永生

但他们留下的那些细节里

有着永恒的真善美

给后人带来一次次的感动

就比如说这一根看似平平无奇的拐杖

竟然蕴含着如此真情


1920年,出身于封建豪绅家庭的罗亦农只有18岁,但他就进入了中国共产党发起组在新渔阳里举办的“外国语学社”学习,成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第一批团员。不久,他又成为第一批被选派去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的学生。


追求真理的梦想即将成真,罗亦农惊喜万分,但要远离家乡,内心也有不舍。临出国前,罗亦农特意回了一次湖南湘潭老家。


临走前,他提着斧子跑到后山,砍下一根茶树枝,想给母亲做根拐杖,也好叫母亲有个念想。



罗亦农的心是坚决的,但面临的阻碍也是巨大的。当他要去莫斯科留学的消息传开后,除了父亲的反对,还有来自封建家族礼教的威胁。罗氏宗祠的族长召集了几个头面人物在祠堂商量此事,这对于19岁的罗亦农来说是巨大的考验。



宗祠里这一幕发生几天后,罗亦农把细心修理成的拐杖,恭恭敬敬递到母亲的手上。出身贫寒却勤劳纯朴的母亲明白了儿子的决心,直到去世前,母亲还紧紧攥着这根拐杖。而罗亦农这一走,到26岁为革命献出生命,再也没有回过家乡!


罗亦农简介


罗亦农(1902-1928),参与领导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先后任中央组织局主任、中共中央长江局书记、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1928年被捕后英勇就义。


与亲人一次又一次生离乃至死别

似乎是那个时代每一位革命者

都必须面对的命运


在这些生离死别的背后

你也能感受到

一个个坚定果决的身躯里

跳动过怎样热忱的心

满含过怎样动人的情!

凡是真情,都叫后人感动

都不会被轻易忘却!


工作不体面,找对象都难?这位小伙却不这样看!


你说自己是一名“快递小哥”

每天忙碌奔走

虽然薪水不算低

但在很多人眼里

“送快递”不算是一份体面的工作

甚至找个女朋友

也因此遭到对方家长反对


什么样的工作、怎样的生活

算得上是体面的呢?

一百年前,在渔阳里

这位年轻人用行动回答了这个问题


1920年春天,22岁的李启汉放弃了北京大学的旁听席位,满腔热情来到上海,投身于革命运动。当时,他就住在霞飞路渔阳里6号二楼的一间亭子间里。


那一年,李启汉成为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最早的成员之一,他还在上海纱厂的集中区域——小沙渡地区,主持开办了一所工人半日学校,一边教工人文化,一边做宣传发动工作。



这一天,外棉五厂的年轻工人黄桂生约了几个工友来到这所新开的劳动补习学校。上课之余,李启汉还组织课外活动,和大伙儿一起踢足球。



期间,他还问起大家对工人这个职业的看法。



李启汉鼓励工人们:“工人不要糟蹋自己!世界上哪样东西不是劳动创造出来的!轮船、火车,没有工人开不动;机器没有工人就会生锈。不要因为社会上有些人看不起咱们工人,自己就灰心丧气。我们一定要尊重自己,努力上进,人穷志不能穷!”



为了深入接近工人群众,了解他们的想法与需要,出生在湖南的李启汉还学会了一口流利的上海话。没想到,这口流利的上海话竟会在危急关头救了他。


在李启汉等人的组织和领导之下,上海工人运动逐渐开展。当局也很快注意到了李启汉这个名字。1921年“五一”劳动节前夕,法国巡捕突然对渔阳里6号实施围捕和搜查。当时李启汉正在楼上整理文件,看到巡捕过来搜查,急忙装作若无其事地打扫房间。



这些巡捕们万万没有想到,眼前这个一口流利上海话的男子正是李启汉本人。


到了那一个劳动节这天,反动当局如临大敌,作为“劳动节筹备处”的渔阳里6号也被探子严密监视。李启汉故技重施,戴上金丝边眼镜和礼帽,乔装成上海商人的模样,一边用上海话跟同伴交流,一边不经意地回答巡捕的提问,顺利“溜”了出来,前往集会地点。


李启汉简介


李启汉(1898-1927),男,汉族,湖南江华人。1920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为最早的团员之一。不久,参加上海共产党发起组,并负责在工人群众中开展活动,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和开创工人运动的先驱之一。同年发起成立广泛联系工人群众的机构中国工人联合会,同时,在沪西小纱渡创办“工人半日学校”。1921年8月,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干事,负责编辑机关刊物《劳动周刊》。1925年5月,出席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当选为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兼组织部部长。1927年3月,任省港罢工委员会党团书记。同年4月,在广州“四一五”反革命事变后,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后杀害。


什么样的工作是体面的?

李启汉的回答是:

堂堂正正的工作都是体面的


有些人喜欢把“体面”这个词

当作物欲的遮羞布

其实,体面更多是内心感受

当你发自内心地认可自己的工作

你的自信和你的劳动成果

一定会为你赢得他人的尊重!


近百年前从上海出发去留学,他们只带了……却因此躲过一劫!


不知你是否曾思考过

为何,这群年轻人的信念

是从这里开始,是从上海出发?


同样在渔阳里

有这样一位青年

也许他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1920年夏天,萧劲光来到上海,进入上海早期共产党组织在渔阳里举办的“外国语学社”学习,并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一年后,他被中国共产党发起组选派到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同行者中还有他的好友任弼时。



出发的那一日,萧劲光与任弼时在码头相会,彼时,他们的心情同样激动。他俩从中学起便是同学,一起到上海加入“外国语学社”,如今又一起去莫斯科,清苦之余,相约好要共同努力:“你我此去,汲取知识,寻求道路,定要学有所得。”



此次留学的机会得来不易,时间也不短,因此,带了什么一起上路十分重要。萧劲光选择了他的“宝贝”二胡,而任弼时也没把自己的画笔撂下。正当他俩互相调侃时,突然一群警察来到了码头。“最近有传染病,当局规定卫生检查。全都给我下船,听到没有!”


说是检查传染病,其实只是借口,这些反动警察真实目的是要抓人,顺便讹点钱财。这段时间,法租界巡捕房就频频派人在新渔阳里附近转悠。很快,他们就盯上了萧劲光与任弼时二人。


“把脸转过来。我看你和这照片上的人有点像啊!还有你?”


“长官说笑话吧。我们俩都只是教书的。”


“教书的?我看,不是吧?今天遇上两个学问人嘛!我从小就同识字念书没缘分,我老娘没少打我。结果呢?老子没念书不会写字,照样月月领大洋!把箱子打开,查的就是你们这些会写字的。”



说着,警察就命令他俩将箱子打开,想从中找到些什么“罪证”,可以将他俩带走,没想到入眼的竟是长衫、棉袜、笔、二胡、书等不值钱的东西。见萧劲光、任弼时二人实在穷,而且还有正经的职业与理由,警察在顺走了他们兜里的两个大洋后,不得不放过他们,嘴里还嘟囔着:“老子就听不得你这些,穷就是穷,装什么斯文。”



经此一事,萧劲光和任弼时感慨道:“上海大,大上海,复杂啊复杂!反动走狗、跳梁小丑、巨商富户、贫苦百姓都在这里了。可这里却还依然有像你我之类的青年,别看现在力量有限,但相信你我必会有越来越多的同类。这里虽然四方杂处、人员混杂,但思想和制度上的缝隙也大!即便再难,也没有什么能阻挡自由的真理思想!”



此后,他们一同出发前往遥远的国度学习知识。为思想自由、为公平自尊、为真理正义、为国家富强,更因为中国革命还等着学成归来!



萧劲光简介


萧劲光(1903-1989),1920年加入毛泽东等同志创办的湖南俄罗斯研究会。同年8月,他进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创办的“外国语学社”学习,当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春,他与刘少奇、任弼时等同志一起,历尽千辛万苦,辗转到苏联,进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1922年底由团转党。


与萧劲光此后60年的戎马生涯相比

这个发生在

上海外滩码头的一幕似乎太小了

但实际上,它的分量并不轻

与上海这座

有着深厚红色历史的城市而言

这个故事更谈不上宏大

但恰恰

它能够回答“历史为何选择上海”这个问题


革命遗址是我们这座城市里特殊的存在,或许就在你居住的弄堂里,或许就在我们上班上学时经过的路上。那一砖一墙一门一窗,都记载着生命和理想信念的细节,这正是上海这座城市的荣光。希望这些小故事对你有所帮助,能让你更多更深地走进上海的历史细节。



点击查看


联合出品 | 共青团中央宣传部、共青团上海市委、上海人民广播电台

校 审 | 吴   笛

编 辑 | 葛   颖

插 画 | 林雅斓

视 频 | 戴海蛟

制 图 | 吴佳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