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青听 | 14岁女孩写给医生父亲的信: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

周甲禄、喻珮 共青团中央 2020-08-20



二〇二〇年二月三

·



今日配乐《坚信爱会赢》

欢迎到网易云音乐,关注@共青团中央

收听更多团团推荐的歌儿



“流感突起,肺炎逼至,想父亲安康?……您于院中应多加留意,谨防传染。吾坚信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病毒肆虐的当下,亦如是。
一个14岁的女孩给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生父亲写了一封家书。她已经好多天没见到爸爸了。
这个女孩叫孙婉清,人如其名,温婉可人、清新淡雅。生着一双和父亲一样清澈的眼眸,和母亲一样挺拔的鼻梁。
她是一名中学生,成绩优异,聪明伶俐。在疫情肆虐的当下,她的处境与同龄人有些不同,因她的父母都是抗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她有时被迫独自“留守”。
言为心声。用文言写成的200余字的家书,传递着孙婉清对父亲深情的问候、温暖的鼓励、迟来的歉意,以及对战胜这场疫情坚定的信心。

佩戴口罩的孙婉清独自站在自家客厅中(1月29日摄)


女儿最珍贵的祝福
快乐与健康,是孙婉清对父亲孙鹏最质朴的祝福。
“提笔时,我已经有一周没见过父亲了。”孙婉清29日在家中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其实是一幅拜年帖,为了写好这幅帖她从除夕前两周开始酝酿,甚至改了好几稿。
孙鹏在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急诊科和发热门诊工作,疫情发生后,他为方便工作,也怕给家人带来传染风险,就在医院旁租住,不能回家。
除夕前两天,父亲因为给家中年迈的奶奶送药,终于得空回家吃了一顿饭。“但是那天,我们没有太多时间交流。我给爸爸盛了饭,他就端着饭到门口过道去吃,他怕传染给家人。”孙婉清说。
那一次短暂的见面,孙婉清像家长一样嘱咐爸爸——“多戴两层口罩,注意身体,勤洗手,少吃外卖多做饭。”

孙婉清写给父亲的拜年贴(1月29日摄)


那天,她已经写好的拜年帖就放在书桌上,爸爸甚至都没有机会走进她的房间,询问她的近况。
虽然身处隔离病房,但是孙鹏只要有空就会和家人联系,也会想法儿逗女儿开心。
24日晚近8点,除夕之夜,孙鹏暂时处理完手头的工作,得空给妻子张清发来一张合影——8名医生身着防护服、口罩、护目镜三重防护,他让女儿猜猜哪一个是自己。
孙婉清说,她很快就辨认出了爸爸,她得意地放大图片,指着右上角的那个仅双眼可见的医生说:“这是爸爸,因为只有他的眼镜框是方形的。”
随后,孙鹏又发来了一张8名医生的背影照片。为了方便工作,医生们的防护背面都互相写下了大大的姓名,以方便辨认。他以这种方式告诉女儿“答案”,并附上一个开怀大笑的表情。
心细如发的女儿常常识破父亲善意的谎言。
孙婉清说,除了工作上的安危,她最担心的是爸爸有没有按时吃饭、休息是否充足。 

孙婉清在家中使用手机和父亲通话(1月29日摄)


每天下午五六点是她与父亲定时通话的时间,她总会问爸爸“吃饭了吗?吃的什么?”。孙鹏有次回答“吃了,吃的圆子、青菜……”
“一听就是撒谎,因为他说的是‘青菜’,而不是具体的菜名。”孙婉清说,这和爸爸一贯严谨的作风不符。但是她并没有揭穿爸爸,她帮不上忙,亦无法分担。
“我以前觉得医生这项工作挺好的,有时和爸爸一起走在路上,有人认出他说‘孙医生谢谢你’,觉得挺自豪。现在觉得真的挺累的,选择医生这个职业,非常伟大。
孙婉清生长在双职工的医生家庭,从小耳濡目染,在她的眼里,医生必须严谨负责,“错,就是一条生命”。
随着全市医院的扩容和收治的肺炎病人越来越多,协和医院麻醉科医生、孙婉清的母亲张清随时待命。

重温医学生誓言时,孙婉清的母亲张清一度哽咽(1月29日摄)


张清看到女儿信中“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这句话有些意外,因为这是他们医学生誓言的开头语——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
20多年前,张清踏入医学学府时宣读的誓言犹在耳畔。耳濡目染,女儿竟将这个誓言也记在心里。此刻重温这句誓言,张清心潮起伏,激动难平。“许多年来的细细体味,一点点明白这托付有多重,以及为这份承诺要付出多少。”张清哽咽。

孙婉清和父亲的合影(1月29日摄)


爸爸爱我多一点
大年初一,孙婉清决定将这份隐藏多日的小秘密公布于父亲,她一早就把这幅写得工工整整的家书拍照给父亲看,以示新年的问候与祈愿。
“写得真好看!”没过多久,父亲就回复了。一句由衷的称赞、一个竖起的大拇指、一个笑脸,这是平日里不善表达的父亲最外露的夸赞。
“爸爸用了一个‘真’字,这已经是莫大的表扬。他平时总说字如其人,女孩子字要写得端正、要大气。”孙婉清心里乐开了花,她悄悄跟记者说,“我事先临摹了字帖,带着这个感觉再去写拜年帖。”
孙鹏紧接着给女儿发来了一个红包,标注“学习进步、身体健康”。
“红包200元,已经挺多了。去年5月20日,他只给我发了5.2元的红包,给妈妈发了520元。”孙婉清眉眼弯下来,但是爸爸说,那是因为“爱我多一点”。
孙婉清记得很清楚,那是去年6月份,下午5点放学的她等着爸爸来接她跨越武汉的两个区上一堂舞蹈课,然而却迟迟看不见爸爸的身影。
晚上7点多,天色慢慢暗下来,爸爸终于赶到学校门口。“为什么这么晚?”孙婉清质问,“算了,今天不上课了!”
孙婉清非常沮丧,她学习了10年民族舞,她很期待这堂课。她委屈地哭了。
孙鹏一言不发。他没法和女儿说明,临到下班,急诊室里又接诊了一位情况危急的孕妇。 

温婉、阳光的14岁少女孙婉清在家中书房阅读(1月29日摄)


孙婉清说,爸爸平时和自己交流比较少,工作繁忙又劳累。爸爸的心里总是装着病人,常常听他唠叨着“今天某某病人来看小病症,被我发现了癌症;还有某某病人,他来找我复查,情况好转”……
听得越来越多,见得越来越多,孙婉清逐渐理解爸爸的难处。最近她又想起爸爸不得已对她说过的一句话——“当病人跪着抱着你的腿、求求你救他,那一刻你怎么能离开?这就是性命相托。
婉清用这封信表达了对父亲职业的自豪和对父爱的理解。

孙婉清(左)和妈妈一起同爸爸通电话(1月29日摄)


孩子一下子长大了
张清随时就要上抗疫战场,她很担心小婉清不能好好照顾自己,会感到孤独、恐惧。
她跟记者说:“这个冬天确实很难过。除了生活学习上的合理安排,我希望女儿能战胜内心的孤独和恐惧。”
孙婉清却已经做好准备,她告诉记者,她将把大量独处的时光交给诗书与墨香。
记者看到,客厅一侧的书房内,四开门的书柜占据了一整面墙壁,除了少数的学术期刊、学术会议资料,几乎全都摆放着婉清的读物——《瓦尔登湖》《昆虫记》《傲慢与偏见》《基督山伯爵》《追风筝的人》《边城》《消失的地平线》《平凡的世界》《京华烟云》……
书房外连通着阳光倾泻而下的露台,简单添置一个小书桌、一把小凳子,这就是她的世界,是她战胜孤独的“战场”。

孙婉清从爸爸的书柜中快速拿出了自己喜爱的小说《基督山伯爵》(1月29日摄)


“只要有时间,我可以半天读完一本书。但是最近我想精读一些散文。”孙婉清告诉记者,她最喜欢《红心番薯》这一篇。
孙婉清说,希望爸妈在前方安心工作。这几天妈妈在教她蒸煮食物,“饺子、包子、麦片、粗粮、面条,我可以吃五天,轮着吃,不会吃腻。”孙婉清自信满满。
她告诉记者,以前她也常常一个人在家,点外卖或者对付两餐饭不成问题。她为接下来自力更生的生活状况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如果上前线了,回家会很累,她也可以为妈妈准备晚餐。 

孙婉清(右)在家中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1月29日摄)


孙鹏在电话中动情地告诉记者,看到女儿发给他的信,一下子觉得女儿长大了。
“等爸爸回家,我想把这幅拜年帖亲自交给爸爸。我想和他说,很高兴你可以回来。”孙婉清有些害羞,“希望爸爸可以抱抱我,我已经想念这个拥抱很久很久了。”
作为医生的孩子,常常独处和自处,让她不经意间收获更多的理性与冷静。
也是某一年的冬季,阳光穿过窗玻璃泼洒进课堂,黑板被映照得光亮,老师用粉笔写下一个句子,从此印刻在孙婉清的脑海中——“眼下正是一年中颜色最为单调的季节,目之所及,四处是裸露的黄色土地,以及遒劲的灰色树枝,但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



周六、周日主播投稿邮箱:

tuantuanfm@163.com 

发送内容:个人简历+音频小样

邮件标题请注明“青听-主播”


陪你·成长


2020年2月3日 星期一

从疫情开始到现在无数的人捐款捐物无数的人在请愿请战无数的人以不同的方式坚守岗位默默耕耘
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急难险重的关头都在等待、寻找、涌现那些人那些能扛住压力凝聚人心打赢战斗的能拨开迷雾抓住关键点的能排除干扰解决问题的心志的自愈能力输出能力极强的越挫越勇的那些人
相信你我不会忘记真正创造历史和拯救苍生的从来都是人民                                 团团小姐姐王慕清

编  辑|胡   娜(团云南省委)

校       审|吴   笛

值班编委 | 王   良

陪你青听|王俊文(团湖北省委)

主  播|王慕清(团团小姐姐)

制  图|胡   娜(团云南省委)

剪  辑|杨   超(中国中铁二局团委)

投稿邮箱|tuantuanfm@163.com

来  源|新华每日电讯

记  者|周甲禄、喻珮

图片来源|摄图网

▼点击,今晚想多陪陪你~



▼点击,大家都爱的10w+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