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战“疫”,90后崛起


来源:微信公众号“共青团中央”(ID:gqtzy2014)综合整理自微信公众号“中国青年杂志”(ID:YOUTH-POWER)



2020年3月8日,全国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降到了50例以下。


这一天,武汉人纷纷在朋友圈晒出爱心菜拼图,武汉大学向全体援鄂医疗队员发出了 3 年免预约赏樱的邀请。


沉闷了 40 多天的中国,随着春天的脚步,氤氲出许多明媚的色彩。


这一天,中国青年杂志新媒体发布了“亲爱的你,三八节快乐”的报道,里面的9位年轻女性都是此前推出的“战‘疫’青年 封面人物”。


她们,是众多在一线抗疫的 90 后中的一员。


据中央指导组成员、国务院副秘书长丁向阳透露,在全国4万多名支援湖北医务人员中,有 12000 多名 90 后、00 后的年轻人,他们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责任、担当和价值。


昨天父母眼中的孩子,过去的“小皇帝”、小萝莉,今天已成长为新时代共和国的脊梁,成为了国家的希望。


2003 年,非典爆发时,他们还懵懂无知。


2008 年,汶川地震时,他们尚青春年少。


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时,他们说“是时候出一份力了”。


他们,在国家危难时挺身而出。


四天三夜,骑行了 300 公里,24 岁的社区医生甘如意说:“医护人员就像士兵一样。病人来了,医护人员就要冲到一线。”


大年初一,湖北蕲春的护士陈阿香抱着 2 岁的孩子,辗转多省,步行 80 公里归队抗疫。她说:“少一个就少啦。”


1990 年出生的方舱播音员华雨辰,用行动宣告:“我们自己的城,我们自己守。” 


他们,在人民需要时舍生忘死。


1 月 15 日,29 岁的住院医师夏思思刚下夜班,接到任务,便折回医院参与救治,从此再没回来,留下年仅 2 岁的孩子。


29 岁的医生彭银华,拼命工作,偶尔也会打打游戏,去世前,还没有来得及举办婚礼。


1996 年出生的护士李慧,冒死请战:“如有不幸,捐献我的遗体做研究,攻克病毒。”


26岁的山东援鄂队员王冰在湖北黄冈和救命恩人并肩抗疫,他把这份舍生取义理解为薪火传承。


“摆渡人”90 后郑能量立下了生死状:把我的骨灰无菌处理后洒在长江里……


他们,在社会期盼时扛起责任。


1991 年出生的工地技术员黄甜,用半个月奋战,和几千位同伴建造了火神山、雷神山医院。


29 岁的工程师张积财,用一个个指标数据扛起了为前线赶制“战袍”的重担。


95 后乘务员杨颖顶班上岗加入青年突击队,组长为她点赞:“关键时候,能站出来,敢扛责任。”


他们,将承受苦痛视为成长启蒙。


经历了生死 22 天,武汉青年邵胜强体会同胞就是“在最危急的时候,挺身而出保护你的人”。


在武汉待产的准妈妈田丹英,感到“人生之所以丰满,是因为成长路上的风雨和泥泞,填补了阳光照不到的缝隙”。


坚守在村庄抗疫的一位 90 后,在孤岛上看到了烟雨蒙蒙的希望,“作为青年,在这个时代,要学会成长和担当”。


一位 90 后教师开启网络直播时告诉高三的学生们:“在十七岁的年纪,生活与岁月给予你们一堂生动的示范课——人生的习题纷繁,但溯其根底,却终归一题:你将成为怎样的人。” 


医院里、高架上、地铁站那些匆忙的身影,让南京的一位大学生听到了心中水滴的声音:生命之所以可贵,不在于生命本身,而在于生命背后复杂的意义。


苦难是时代的启蒙者。


苦痛总与人生相关联。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在这场国难中,90 后们看到并成为了灵魂里有黄金的人。在这场疫痛中,90 后们崛起为一个有力量的集体。


他们,有的是党员,有的是团员,有的是医务工作者,有的是社区工作者,有的是青年突击队员,有的是青年志愿者,这种有组织的、集体的、社会的集合性力量,把一个个普通的90 后个人变为一股任何人都不能忽视的决定性的力量。


他们,把理想化为内在的信念,变为一种不可抗拒的激励他们行动的力量。


他们,不是在幻想中,而是在轰轰烈烈的战“疫”行动中施展自己的抱负。


他们,正在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历史、书写未来。


他们,在这次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在这场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中,担负起了新时代中国青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


“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100 多年前,秋瑾高呼的力挽乾坤,就是要青年们担负起复兴民族精神的责任。


这场大战,为崛起的 90 后标注了印记。那些一同抗疫的先行者,如钟南山、李兰娟,则是 90 后群体崛起的启蒙者。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疫情总有离开的时候,不是熟睡的时候,而是一觉醒来,樱花盛开的时候。


2020 年春天,我们共同走过。



延伸阅读:

冒死请战人李慧:汶川地震见证80后,武汉战疫催长90后

文/中国青年杂志记者 徐吉鹏

(上滑阅读)

“到现在我家里人不知道我在干吗, 如有不幸,捐献我的遗体做研究,攻克病毒,请大家不要告诉我父母,唯一的要求是请妥善安排我的家人!”


1月23日,在与护理部大护士长姜萍的微信聊天中,李慧冒死请战:“如有不幸,捐献我的遗体做研究攻克病毒。”


这段话源自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同济天佑医院医联体,下文简称 “天佑医院”)一位抗疫一线护士的“请战书”。


1月23日,在与该院护理部护士长姜萍的微信聊天中,原肿瘤科护士、现为隔离四病区护士的李慧坚定表达了意愿:“大家都在努力,即使害怕,我也不会退缩……关键时刻也不会逃避,老师没有放弃我,我也不会做逃兵。”


1月23日,在与护理部大护士长姜萍的微信聊天中,李慧冒死请战:“如有不幸,捐献我的遗体做研究攻克病毒。”



自1月17日小年那天算起,彼时,李慧已在抗疫一线坚持了七天。


起初对于新冠病毒认识不深的她,这时早已深知一线工作的危险性。尽管李慧清楚自己也可能遭遇不幸,但她仍决定冒死请战:“年轻一代应该有担当。我还没有结婚,没那么多顾虑和牵挂;我也不是独生子女,万一发生意外,我的父母还有人照顾。作为医护人员,我不能退缩;作为一名武汉人,在这个时候,我更应该冲在前面。”


李慧作出这一决定时,父母并不知情,他们更不知道,自己的女儿并没有如此前电话中所说,因为肿瘤科排班而无法回家过春节,而是早已加入到了照料护理隔离病区患者的行列之中,每天都有被病毒感染的风险。因为不想让家人担心,李慧一直没把这件事告诉父母。直到1月30日,她的堂姐夫将医院相关新闻发到家庭群中,大家才知道,原来这段时间她一直在隔离病区工作。


“我父亲上午看到消息,下午终于忍不住打电话过来,问我这么重要的事为什么没有跟他商量。我以为他会很生气,但是他没有。”李慧说,父亲仿佛有千万句话想跟她说,但最后只说了一句:“有些事总要有人去做。”



家庭群中,亲人们嘱咐李慧注意防护


李慧的家乡,在武汉市黄陂区。她的父亲李智,是当地电信网络的一线维护员,负责8个村和1个社区的网络维护。春节以来,他每天都走村入户维修网络。因为交通管制,他只能骑自行车前往,最远的地方有20多公里,往返需骑行3小时。为让家人安心,李慧每天睡醒或者下班休息空余时,都会在群里报个平安。“最近这段时间,每天报平安就像打卡上班一样。”李慧笑言道。


李慧在家庭群里报平安 
“脱下防护服,能够畅快呼吸的感觉真好!” 

1月25日,天佑医院接受使命,成为第三批被征用来收治发热病人的14家定点医院之一。在此之前,医院已开设了发热门诊。


1996年出生的李慧,毕业后于2018年8月入职天佑医院,成为一名肿瘤科护士。今年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李慧被调配到呼吸二病区,之后成为隔离四病区的一名护士,主要负责病人的治疗与生活护理工作,如清理病人的大小便、采集咽拭子、给病人抽血、给病人发放早午餐,以及其他基本治疗等,有时也会在病区内做卫生和消毒工作。


在抗疫之初,武汉前线医疗物资一度十分紧缺。而医护人员进入隔离病区时,又必须穿戴防护服、口罩、面罩等。因而,医院会严格控制物资的使用,每天有多少人上班、需要多少套防护服,都会提前统计备好。为降低医护人员劳动强度,减轻工作压力,经过一段时间摸索,医院逐渐捋顺了抗疫时期的工作流程和机制,对班制进行了调整,将此前的8小时一个班缩短为6小时一个班。


进入隔离病区前,姜萍护士长(左)监督、协助一线护士穿好防护服
“从进入隔离病区直到一个班结束的6个小时内, 我们都要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既不能喝水、吃东西,也不能上厕所,否则,进入时穿的防护服就报废了。”李慧告诉《中国青年》杂志记者,为了顺利开展每日的工作, 她每天会定一个闹钟,提醒自己在上班前的两个小时喝水、吃饭,此后直至下班前,都不再吃喝了,而且医院所有一线医护人员基本都是如此。如果碰上生理期,一些医护人员甚至会用尿不湿。由于防护服几乎密不透风,在里面待上六个小时, 人难免会发闷,大家的防护服每天总是汗湿了又干、干了又湿。而在结束当天工作、脱下防护服时,每个人的脸部、额头上也都会被口罩、面罩压出深深的印迹。

“每次脱下防护服,第一感觉就是,能够畅快呼吸的感觉真好。”


每日脱下防护服后,医护人员的脸部、额头上总会被口罩、面罩压出深深的印迹


穿上防护服后,整个人都被包裹得严严实实,“全副武装”之下,谁也不认识谁。所以进入隔离病区前, 大家一般会在防护服上给彼此写上名字,并写下“加油”等字样。李慧有时也会在同事的防护服上画一个笑脸,为对方打气。


“全副武装”之下,进入隔离病区前,大家会在防护服上给彼此写上名字,并写下“加油”等字样
“医护人员坚守岗位,是对大家最大的帮助”

 

“我觉得,每天做好自己的工作就好了,害怕也没有用。”李慧坦言,每天在一线工作,她也曾害怕过,尤其是在深入了解新冠病毒的危险性,身边也有同事被感染后,她的内心曾有过一丝忐忑。但当她看到所有人都在一起努力时,便觉得充满了力量。


“我们作为医护人员,只有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才是对大家最大的帮助。在这种时候,如果我们自己都表现出害怕、抱怨的话,那么病人肯定会比我们更害怕,因为他们住在医院里能接触到的只有我们。我们传播出正能量,才会让他们更为积极地接受和面对治疗, 也才会更快地康复。”李慧说。


李慧与天佑医院隔离四病区同事在抗疫一线

截至3月6日,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已经开设了11个隔离病区,1个重症ICU隔离病区,1个发热门诊(6个诊室),收治入院患者885人,治愈出院455 人;开展肺部CT检测共计7982例,开展核酸检测2762份,日均最高157份,新冠肺炎中医药使用率98%。全院1200余名职工持续奋战在抗疫一线。按照上级要求,2月27日,医院开始接收非新冠肾透析患者。


天佑医院隔离四病区的医护人员相互加油打气

在抗疫一线,李慧还向临时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表达抗击疫情的决心。“我们医院一直发扬党员优先、先进优先的号召,党员总是冲锋在前、勇担重任,而我不是党员,所以就想积极入党,向党员靠拢, 更好、更有底气地去一线战斗。”


李慧(右)与姜萍护士长(左)在隔离病区双人核对医嘱
在隔离病区,李慧与同事们一道,每天既要负责病患的治疗、护理工作,督促他们好好吃饭、多喝温开水,还要舒缓和安抚患者的情绪。有的患者在生命体征有所波动时会很紧张,会反复问:“护士啊,我这正不正常啊?血压正常吗?会不会有什么问题啊?”医护人员便会耐心温和地告诉病人:“你要好好配合我们的治疗,不要太担心,如果发现什么异常,我们会告诉你的。”像这样的话,李慧每天都要重复无数次。她深知,这种时刻,让病人树立乐观的心态、建立治疗和康复的信心尤为重要。
李慧在清洁擦拭治疗盘、治疗车
在李慧与同事们的精心照料下,2月16日,天佑医院送走了开科以来的第一批出院患者,所有人都很开心、很有成就感。
2月19日,在护士长姜萍带领下,隔离四病区的医护人员分别到每个病床前为患者们加油打气,并送上大家亲手折的纸鹤。在这个危难时刻,一只只小小的千纸鹤, 寄托了大家的一份心愿——患者早日康复、幸福安康。
刘婷护士长(左)和姜萍护士长(右)为各位病友折千纸鹤加油打气
截至3月6日,该院隔离四病区已累计出院42位患者。
等抗疫结束后,一起重新过个“年”! 《中国青年》:大家都称医护人员为白衣天使,但其实你们也是凡身肉躯、也有亲人与家庭,你如何看待医护人员的职责使命?作为一线护士,对于生命、对于人生是否有不一样的感受和理解?
李慧:我们的护士长姜萍老师跟我讲过,医护人员的使命就是救死扶伤,职责就是救助,我们坚守好自己的岗位,就是对大家最大的帮助。作为一名医护人员,不管什么时候,都要无愧于这身白大褂,无愧于我们的职责和使命。最初上班时,有病人在我班上去世,那时我的内心很煎熬。看着家属痛哭,自己也会情不自禁地掉眼泪。后来在肿瘤科,病患离世的事情更常见了,每次有病人走,内心都会不舒服。但我想,生老病死是人生常态,所以我只希望他们在生命最后的阶段,能走得更安宁些、更舒服一些。我觉得,人应该好好活好当下, 想做什么、有什么梦想一定要去做,就怕有一天为时已晚,因为你永远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一个先来。
3月7日,李慧在隔离病区对医嘱
《中国青年》:此次武汉遭遇新冠病毒袭击,作为一名武汉人,你有何感受?对于武汉这座城市抱有怎样的期待?
李慧:我小时候出生在农村,在武汉黄陂的镇上长大,是土生土长的山里娃娃。我挺喜欢武汉这座城市的。这次武汉乃至全国都遭受病毒折磨,我很心痛。最近,我做梦都会梦到抗疫胜利的情形。我希望疫情能早日结束,武汉能尽快恢复到以前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样子,这样我们就可以出门去见自己想见的人、拥抱自己想拥抱的人。今年春节至今,我还没有回过家。我们很多工作人员也都没有回家过年,所以我们都很期待回家那一天。我甚至还设想,等抗疫结束后,大家能不能重新过个“年”呢,好好吃个团年饭,跟家里人好好聚聚,在阳光下自由地呼吸,那种感觉多么美好啊!
《中国青年》:你如何看待国家在这次疫情防控中的作为和全国各地对武汉包括湖北省的支援?
李慧:在这次抗疫过程中,我切身感受到了国家的强大力量,也感受到我们的民族很团结,真正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全国各地都在为武汉、为湖北捐赠物资、派遣援助队伍。之前,我们医院还收到甘肃寄赠的苹果,有这么多人都在关心着我们,这种感觉很暖心,也让我们更有底气打赢这场仗。 长大仿佛就在一瞬间 《中国青年》:作为 95后,你觉得自己在此次举国抗疫战斗中有怎样的成长?
李慧:我是1996年出生的。这次抗疫是我们90 后、95后一代人经历的一次重大国家磨难,对我们这代年轻人来说,也是一次重大考验。就像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见证了80后一代的成长一样,这次坚守在前线的医护人员、快递员、建设工人、志愿者等等,大多都是 90后。我相信,90后一代人会在这次抗疫中,在心理上、在对国家力量的感知上、在对社会的认识上,都会有很大的成长。可以说,这次抗疫对我们是一次催长。
以前,我总觉得自己还小、还很年轻、还是爸妈的宝贝,是被关心、被保护的对象。但现在,我觉得自己长大了,也有能力保护自己想保护的人。这种感觉很好,会觉得自己更加独立了。就像之前我不想告诉家人自己请战上了一线,我觉得这件事自己可以扛下。他们知道了之后,可能团年饭都吃不好了,除了在家里担心我、徒添他们的烦恼,也给不了实质的帮助。所以,不告诉他们也是对他们的一种保护。长大仿佛就是那一瞬间的事情。
我身边的同辈朋友,也基本和我一样是学医、学护理的。在这一个多月的抗疫过程中,他们也大多在一线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各司其职、恪尽职守,为抗疫胜利贡献着自己或大或小的力量。大家都在一起努力的感觉很好,满满的正能量。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打胜这场战“疫”。

方舱播音员华雨辰:我可以自豪地说,我们有担当

文/中国青年杂志记者 董铁莹

(上滑阅读)


2020年1月23日,武汉迎来封城时间。
这种极为特殊的管制方式,让许多武汉人陷入了恐慌和焦虑,1990年出生的武汉市青山区钢花小学音乐教师华雨辰也是其中一位。
“我和很多武汉人一样,晚上睡不着觉,看各种新闻,关注微博上大家讨论的热点。当时所有人的注意点都是在新冠肺炎疫情上,我心里也非常担心。”
在网络上狂轰滥炸的信息和议论里,有一些声音让华雨辰尤为难过。
“网上有一些攻击武汉人的言语,说我们武汉人吃野生动物,害了所有人。听到这样的话很难受,但是又很无奈,因为这次的疫情确实爆发在武汉,我们没有办法和其他人解释。”
无法解释,不代表什么都不能做。就在封城的那一天开始,华雨辰做了一个重要决定:加入志愿者的队伍,为自己的城市出一份力。
她在朋友圈宣告:“封城就封,我们自己的城,我们自己守。”
华雨辰跟父母谎称要去单位值班,她填写了疫情招募志愿者的表格,在不知道疫情有多凶险的情况下,离开家门,投入到这场守护武汉的战役中。 疫情再严重,我绝不选择投降
华雨辰的“守城”,从接送医护工作者上下班开始。
她被拉到一个志愿者群里,里面都是有私家车的志愿者。每次只要一有求助,接送的单子就会被秒抢。
华雨辰抢到单子后就准备出发:戴着一个普通的护理口罩,在家里翻出一件丢了也不心疼的外套,然后用一条围巾把除了眼睛的部分都包裹起来,再加上一副装饰性的框架眼镜。
狡猾的病毒有时防不胜防。某天,接送医护人员的群里传来消息,有一位志愿者在接送医护人员的时候被感染了。
“群里陷入沉默,但不久大家就又相互鼓励,互相提醒一定要注意做好防护,继续开始抢单。”
华雨辰告诉《中国青年》记者:“当时一切都是未知的,不清楚这个病毒的传播机制和原理,作为志愿者,说不怕是不可能的。但是当我看到这座空空荡荡的城,我觉得自己不能就这样投降了,我们必须要做点什么,我们一定能做点什么。”
接送了一段时间的医护人员后,政府开始分班分批用班车接送,华雨辰第一阶段的志愿工作暂告一个段落,随即加入了另一个队伍——配合交警测量来往车辆人员的体温。

华雨辰在北湖收费站测量进出城人员体温


在武汉市青山区的三个点位,志愿者们都有自己的值班安排。当交警将车辆拦停之后,华雨辰会走上前,确认车里人员是否有发热等症状。
工作任务虽然简单,但是风险较大。当时医疗物资紧缺,华雨辰穿着只能用来防尘的防护服,耐心地一一询问。平均每天工作8小时,最长的时候超过12小时。
“原来一直是警察在保护我们,现在我们也要保护他们。”
之后,大型方舱医院开始建设。华雨辰和其他志愿者们一起帮忙搬运物资、铺床、搞卫生。等到医院建成之后,她又接到教育局打来的电话:“我们想从教育系统中抽掉一部分人进方舱当播音员,我们知道你已经在做其他志愿者了,很忙,你还愿不愿意?”
要进方舱,华雨辰坦言第一反应是有一点发慌。但没过多久,她就答应了。
 “播音员必须普通话标准,而我是老师,有这方面的优势。再加上教师队伍中大部分人都已经有孩子,我还没有成家,如果一个人可以做很多事,何必要几个人共同去承担风险呢?我能做的事,我就尽量去做。”
就这样,华雨辰来到方舱医院,和其他9位志愿播音员一起,分早中晚三个时间段播放广播。当病人吃饭时,广播里传来美妙的轻音乐、励志美文、天气情况、新闻资讯以及医疗救治的最新进展……

华雨辰在方舱医院担任志愿播音员


方舱医院里紧张、焦虑的氛围,在播音员们的努力下得到了缓解。华雨辰晚上都会提前做好功课,明天要播什么,怎么播才能更好地舒缓病人的情绪。他们和心理咨询志愿者一起,让病人的情绪平缓了下来。
“一开始进院的时候,很多病人情绪会比较烦躁,但现在他们已经变得积极了。病人们会跟着护士一起打太极、跳舞、做广播体操。一开始广播操做一遍,但后来有患者提出做一遍不过瘾,就调整为每天两遍。除了舒缓的轻音乐,患者又提出可以放一些欢快的抖音神曲,我们也都根据大家的要求更换了。”看到病人们越来越乐观开朗,华雨辰由衷地感到高兴。
在做志愿者期间,华雨辰看到新闻报道有人被感染了,有人牺牲了……但每一次,华雨辰想到的都不是转身逃跑,而是越战越勇。
  “反而更加不怕了。我们的伙伴中,有人牺牲了,那我们更应该继续坚持下去,继续他们的那份事业,不能让他们白白牺牲。”
当防控疫情的进展一天比一天好,华雨辰觉得这是最自豪的时刻。 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在使劲
接受《中国青年》杂志记者采访的过程中,华雨辰始终强调集体的力量。
搬运物资,群里面总有人比她先报名,比她先到,比她干得多,比她走得晚。华雨辰是副科老师,有比较充足的时间做志愿者。有些人本身就上着班,却仍然拼命挤时间来参加。
华雨辰在记录志愿者交接班的物资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些武钢的工人,我们当地有句话叫‘地球不爆炸,武钢不放假’。但这些工人明明都在排着班,还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进行志愿服务,和我们一起搬蔬菜。还有一位大姐,我和她一起搬了好几次货物,但是彼此都不知道对方叫什么。有次我们一起坐下来休息时,我问她是做什么的,她说在邮局工作。邮局在抗疫的过程中承担了很大的运输工作,她还在上班,却也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出来帮忙。这个时候我就觉得特别感动,浑身充满了正能量。”

为了记录这些志愿者的感人付出,一些摄影爱好者和专业摄影师也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他们捕捉着一线工作人员的感人镜头,为他们留下人生最为珍贵的记忆。华雨辰感激他们的付出。
“他们和我们冒着一样的危险,没有他们,我们在这次战役中的很多珍贵回忆也许就转瞬即逝了。但是通过他们的拍摄,我们将自己的这段人生记忆定格,以后回忆往事,会觉得欣慰。”
在这次的志愿服务中,有很多是90后,甚至是95后。华雨辰说,90后一直以来都被贴上很多标签,比如养尊处优,比如没有担当。但是通过这次的检验,给90后的很多标签应该被撕去。
 “我们是独生子女,就像这次志愿服务,我也一开始不敢和父母说。家里面重的活儿他们都不让我干,如果知道了我每天都要搬运物资,他们会心疼。但是我觉得人的本质往往在危急的关头才能显现出来。”
华雨辰觉得,90后们生长在和平年代,身上的这种担当精神,很难给真正激发出来,但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却是一次极佳的检验机会。
 “在知道疫情人传人的情况下,那么多90后、95后、甚至是00后主动站出来,一线的医护工作者也好,送餐员也好,前线的记者也好,我们都站出来承担工作,我可以自豪地说,我们有担当。”
一群年轻人共同使劲,面对严峻的危机,激发出了磅礴的担当和正能量。
在这次大考中,华雨辰觉得自己的理解能力和沟通能力变强了,也更富有同理心。
守护好这座美丽的江城,我们一起等待最终胜利的那一天。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中国青年杂志”。

“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团支部)”是共青团中央授予团员、团干部和基层团组织的最高荣誉。共青团中央决定,在2020年“五四”期间集中对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进行表彰。

共青团中央微信平台

“疫情谣言粉碎机”上线了!

扫描图片二维码辨别疫情谣言

扫描图片上的二维码

定制标准版团旗、团徽,下载团歌

编辑编辑 | 胡   娜(团云南省委)

审校审 | 葛   颖值班编委 | 赵   博       

猜你喜欢

点亮“在看”,为自己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