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研究者认为,重视和关注青年是个通理,全球化时代,各国青年政策将不断趋同。然而更多研究表明,执政党是否有“立志千秋伟业”的视野,是否有“事业薪火相传”的担当,决定了他们对待青年的思维方式有着根本不同。 第一种思维分歧,是将青年看作“社会问题”还是“战略资源”。2015年,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直接关心下,我国出台《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提出“促进青年更好成长、更快发展,是党和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从思想道德、教育、健康、婚恋、就业创业、文化、社会融入与社会参与、维护合法权益、预防违法犯罪、社会保障等10个领域提出青年发展目标和具体措施,明确了51个部委齐抓共管青年事务的工作机制。对比这一规划与英国政府的《青年政策白皮书》(Positive for Youth)、美国政府的《青年道路———联邦青年发展战略草案》(Pathways for Youth: Draft Strategic Plan for FederalCollaboration)等其他一些国家的同类文件可以看到,西方发达国家在青年政策上确实有很多值得学习的经验,但他们普遍将青年政策列入“社会保障”范畴。很多参与国际青年交流的人感受到,在国外特别是欧美一些国家,谈到青年问题,就是青年失业、青年犯罪、青年亚文化,其青年政策的重心,是控制和防止消极问题的发生。而中国青年政策总体是从“育新人”的视角,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出发,着眼于推动广大青年思想政治素养和全面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