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夜,一起干了这碗老北京炸酱面
来源:微信公众号“人民旅游”(ID:mszktravel)
如果说每一个城市都有一道离不开的面食的话,那么北京人离不开的一定是炸酱面。作为北京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道美食,北京炸酱面处处透露出一股“京范儿”。
北京人记忆深处的炸酱面,带着热热闹闹的烟火气,各色面码拌出诱人的色彩,浓香的肉和酱勾勒出最咸香的那一笔,再加上劲道的面条。面对这样一碗炸酱面,最文雅的北京大妞也不会再顾忌形象。
最平民也最奢华,这就是令无数北京人魂牵梦萦的炸酱面。
说它平民,是因为北京街头巷尾几乎在哪儿都能吃到,谁都能吃得起;说它奢华,是因为永远找不到最好的那一碗,醇厚的滋味儿来自烹饪时的耐心,和背后无数记忆累加起来的念想儿,哪里是用钱能买到的呢!
早在北魏时期,用大豆发酵制酱的方法就已普及。不过如今北京人爱吃的酱,是1644年清军入关时带进来的。据说,满族历来有吃酱的传统。也有人说,清太祖努尔哈赤让士兵“以酱代菜”——豆酱里富含盐分和蛋白质,正好能补充体力。
至于面条,从东汉就已出现,此后又有了“汤面”“过水面”“挂面”“抻面”等花样,但酱和面的正式相遇,已是清末。
有关北京炸酱面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据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时,慈禧太后眼见无法抵挡,便带着光绪皇帝和宫中众人逃至西安。当众人行至南大街时,忽然闻到一阵面香,原来是一家炸酱面馆。饥肠辘辘的众人便进入店中,每人来上一碗炸酱面,顿觉味道鲜美无比。待战乱平息后,慈禧太后将厨子和炸酱面馆一并迁到了北京城。于是,炸酱面便在北京安了家。
清帝国到了末期,早已风雨飘摇,北京城的太平日子也算到了头。老百姓吃不起好菜,在家拿点面条拌酱,饭菜兼备,酱香十足,倒也解馋。可有些过惯了好日子的人,还是改不了讲究的习惯。
老舍先生的长篇小说《正红旗下》里的老太太,宁愿以子爵女儿、佐领太太的名义赊账,也要买些零嘴特产,“只是为了显示她的气派与排场”,这样的人能吃酱拌面条吗?就算是吃,也得讲究,不能跌份儿!炸酱面里的诸多规矩,就是在此时逐渐形成的。
有一些北京人活得相当讲究,即便只吃一碗炸酱面,也要有态度。
首先是炸酱面的酱。炸酱讲究“小碗干炸”,小碗意味着现吃现做,干炸意思是烹饪无水。具体的做法不算什么秘密,分三步走:澥酱、切肉、煸酱。
炸酱里的肉,必须是五花肉,肥肉厚点,炸出来好吃。
炸酱面的面,可分为三种:抻面、手擀面、揪片。
抻面最传统,特别考验手艺,要抻得匀称不断。
手擀面过去的北京人是不大认可的,比如吃着炸酱面长大的梁实秋,斩钉截铁这样说:“用切面吃炸酱面,没听说过。”不过抻面难度大,更简单易行的手擀面,也就渐渐被接受了。
还有一种吃法叫揪片,手揪出来的面片儿薄厚不一,吃起来口感丰富,原本是西北吃法,但北京人用它搭配炸酱,也别有风味。
配菜也是关键,行话叫“七碟八碗”, 不是指碟子碗加起来十五个,而是虚指——形容炸酱面的菜码之多、种类之丰富:豆芽儿、水萝卜缨儿、黄瓜丝、青蒜叶、芹菜末、白菜丝、萝卜丝……一年四季各有不同。
春天要吃豆芽菜、萝卜缨儿和香椿芽儿;初夏配新蒜、黄瓜丝、韭菜段;秋天是胡萝卜丝和芹菜末;冬天要吃萝卜丝,还有焯过的大白菜切丝。吃着这碗面,一年四季就过来了。
中华美食博大精深,各有千秋。不敢说北京炸酱面是天底下最好吃的面,也没必要去争个第一第二,在北京人心中,炸酱面就是至高无上的存在。
让历史说话,让事实证明,回顾曾经的风雨如晦,目睹改革开放的重大抉择,身处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青年为何要学习党史,又如何从这恢弘的党史中汲取成长力量?7月4日下午15点,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周良书带你发掘党史中蕴含的智慧和奥秘。全国青联大讲堂第18期,不见不散!
扫描图片上的二维码
让历史说话,让事实证明,回顾曾经的风雨如晦,目睹改革开放的重大抉择,身处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青年为何要学习党史,又如何从这恢弘的党史中汲取成长力量?7月4日下午15点,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周良书带你发掘党史中蕴含的智慧和奥秘。全国青联大讲堂第18期,不见不散!
定制标准版团旗、团徽,下载团歌
猜你喜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