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解放军的“火力不足恐惧症”,如今治好了吗?


作者:丛笑


炮兵,被称为战争之神。

在抗美援朝的过程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在长达2年零9个月的时间里,志愿军炮兵和人民军队的其他新生兵种一样,在血与火的磨砺之中经历了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过程。他们与现代化装备的美军作战时所取得的经验,对日后人民军队炮兵部队的现代化建设构成了深远的影响。

不对等的对手:中美炮兵实力对比

抗美援朝初期,年轻的志愿军炮兵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相比,二者的力量明显不在一个层面上。这种巨大的差距体现在战场的方方面面。

美军装备的203毫米榴弹炮


朝鲜战场上,参战的美国炮兵不仅规模异常庞大,技战术水平也十分高超。从规模上看,仅美军一个步兵师就有官兵18000多人,编制内有四个炮兵营和师属装甲营,四个炮兵营每个炮兵营装备18门火炮,其中三个营为105毫米榴弹炮,一个营为155毫米榴弹炮,此外还可获得装备有203毫米重型火炮的独立炮兵团作为加强。

而与之相比,志愿军头等主力“万岁军”第38军拥有的火炮力量,不过是9门6管火箭炮、36门步兵炮、36门山炮和380门迫击炮,不仅数量少,口径上也要小得多。

而从技战术水平上来看,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的磨练,美军炮兵的战斗力已经远不止体现在火炮的杀伤力上。在射击精度、射击诸元的计算速度、大量摩托化载具的使用带来的机动性、近乎无限的后勤供应以及与前线步兵的“步炮协 同”等等诸多方面,美军炮兵都对早期的志愿军炮兵有着巨大的优势。而由于美军普遍配备的步兵通讯装置,以及掌握制空权带来的侦察优势,来自美军炮兵的火力支援几乎达到了“随叫随到”的程度。


“范佛里特弹药量”并非上甘岭一战的个例


与美军相比,志愿军的炮兵力量非常薄弱。出国作战之前,解放军的炮兵部队已经初具规模,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全军装备有7个国家近40种型号、14种口径的压制火炮,共1.7万余门。但是,这些火炮基本上缴获自国民党军或日军,如此庞杂的型号给志愿军后勤部门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而刨除“万国牌”装备带来的后勤难题,在技战术水平上,出国初期的志愿军也远不如对手。首先是训练体系不完善,由于指战员普遍文化程度不高,技术方面主要依靠有过炮兵作战经历的“解放战士”和日籍教员进行培训。而这一问题带来的后果是,有些部队在战斗中甚至仅会直瞄射击。

另一方面,工业能力的欠缺使得新生的人民政权缺乏卡车等辅助设备的制造能力和维护能力,无法保障大口径火炮的日常养护。弹药的缺乏,也成为了制约志愿军炮兵战斗力的一大瓶颈——这倒不是说国内没有相应弹药的制造能力,而是由于美军的“绞杀战”,很多时候弹药送不到前线。

除此之外,志愿军炮兵还面临着林林总总诸多困难:缺乏通讯设备,前线部队难以与炮兵部队保持联络,难以进行“步炮协同”;出国初期的诸多战斗中,个别部队指挥员嫌炮兵行进太慢拖累行军速度,担心炮兵引来美军空袭,以致于根本不与炮兵进行配合,也不给炮兵下达任务;有的指挥员则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在根本不了解炮兵方面知识、技术的情况下,胡乱给炮兵下达任务,有的时候命令频繁变动,弄得炮兵无所适从。


扛着拆解后的火炮机动的志愿军队伍

“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在经历了出国初期的阵痛之后,志愿军炮兵逐渐开始“进入角色”。抗美援朝前期,志愿军炮兵的装备多为山炮、步兵炮、迫击炮等轻型火炮,一来是因为这类火炮数量较多,且型号相对统一,方便保障;二来以当时中国的工业能力,也仅能保证这类火炮弹药的供应和维护;三是这类火炮可以依靠畜力,甚至在拆解后完全依靠人力机动,在多山的朝鲜半岛北部部署和机动比较灵活方便,相比起比起主要依赖公路进行摩托化机动的美军炮兵反而更为灵活多变,也更适合志愿军的以轻步兵为主的机动穿插作战——况且志愿军也实在是没有多少卡车来牵引重型火炮、保证弹药供应。

而这些射程较近、机动灵活的轻型火炮,对于缺乏现代化通讯能力的志愿军来说,反而便于用挥舞旗帜等“土办法”来保持步兵与炮兵之间的沟通,进行协同作战。


志愿军出国初期的炮兵装备最多的是缴获的82毫米迫击炮和日军92式步兵炮。


尽管质与量都不如对手,但志愿军依然凭借着灵活多变的运动战法和昂扬的斗志,在短短两个月内将美军及其一干仆从军从鸭绿江岸边赶到了三八线附近。在一次次重创美军的战斗中,志愿军这些可以伴随步兵快速机动的轻型火炮发挥了重要作用。

逐渐缩小的差距:愈战愈强的志愿军炮兵

1951年初,志愿军火力薄弱、后勤困难而只能进行“礼拜攻势”弱点为美军指挥官李奇微所察觉。他告诫部下,面对中国人的穿插和进攻,不要着急撤退,而要就地坚守阵地,因为中国人的火力薄弱,攻坚能力不足。

随后发生的砥平里之战证明了李奇微的判断。面对美军23团的掘壕据守,当面志愿军虽然占据兵力优势,但却因缺乏炮火支援而久攻不克。


志愿军某部用六零迫击炮掩护步兵在山地进行冲击。

严格来说六零迫击炮不算炮兵,但这确实是志愿军最为依仗的支援火力。


五次战役期间,已经在三八线附近站稳脚跟的美军利用其压倒性的火力优势给志愿军造成了严重伤亡。1951年夏季以后,美军试图挟火力优势向三八线以北扩展势力范围。在志愿军阻击美军向北推进的防御作战中,各部队普遍经受了美军优势火力的“洗礼”。在美军密集的火力之下,部分志愿军部队甚至尚未接敌就损失惨重。曾经在解放战争中被证明有效的野战防御工事,如今有可能直接被美军155毫米、203毫米的大口径火炮直接轰塌。

美军的炮火之猛烈,给志愿军一线指战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人甚至说:“宁愿攻几个山头,不愿守一个钟头”。当然,牢骚归牢骚,仗还是要继续打的。为了抵消美军的炮火优势,志愿军一方面深挖工事,构筑坑道体系防御敌方炮击,另一方面也在不断设法增强志愿军的炮兵实力,用自己的炮兵,来对付敌人的炮兵。


505/506型102毫米火箭炮是新中国生产的第一种多管火箭炮,志愿军步兵师装备的火箭炮一般就是该型号

为了加强人民军队的炮兵建设,国内成立了专门的领导机构:中共炮兵委员会。中央军委还从全军调拨火炮支援前线,并全力保障零件和弹药的供应,从西北、西南、中南等军区共抽调8个“有良好的军政素质和丰富的作战经验”的步兵师,成建制改编为炮兵部队,从老炮兵部队抽调干部和技术骨干担任教练,迅速扩大志愿军炮兵部队的规模,以解前线燃眉之急。


与此同时,苏联方面应中国请求,提供了包括152毫米榴弹炮、122毫米榴弹炮、76.2毫米野战炮和“喀秋莎”火箭炮在内的苏式装备和全套培训,除了火炮还包括对应的运输、牵引工具和观察、通信等配套装备。此后,志愿军全盘照搬了苏联的炮兵体系。


换装苏械后的志愿军每个步兵师拥有一个炮兵团,炮兵团装备有122毫米榴弹炮、76.2毫米野炮、120毫米迫击炮各1个营(12门),而口径较小的82毫米迫击炮已经不被算做炮兵武器,移进了步兵团的序列中。


此外,志愿军还仿照苏联建立了独立的火箭炮兵师和榴弹炮兵师,主要装备“喀秋莎”火箭炮和152毫米榴弹炮。由于到货时间等问题,苏联火炮并不是完全按照上述编制装备志愿军的,尽管如此,这些苏联装备依然大幅缩小了志愿军炮兵与美军炮兵的物质差距。


志愿军炮兵装备的苏制榴弹炮开火瞬间


到了抗美援朝后期,虽然在整体力量上,志愿军炮兵仍然无法与美军炮兵相比,但已经能在局部战斗中集中力量压制美军炮兵,有力支援步兵作战。在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第15军就曾集中133门大口径火炮和30门120毫米重迫击炮向597.9高地实施猛烈的炮火准备,并且多次使用假延伸等射击技巧,对敌步兵造成重大杀伤。火箭炮团的24门火箭炮则对敌纵深炮兵阵地和二梯队集结地区实施覆盖射击,几乎完全压制了敌纵深炮火,重创了高地上的敌军。


而在1953年夏季的金城战役中,志愿军集中1100门火炮和70万发炮弹,在抗美援朝中第一次对当面敌人达成了1.7:1的火力优势!战役开始后,志愿军炮兵向韩军正面百余公里的坚固防线展开猛烈的炮击。战斗中,韩军炮兵被完全压制 ,其余部队很快被打垮。


志愿军炮兵的152毫米榴弹炮群正在开火


随着志愿军炮兵越战越强,其他部队特别是步兵指战员对炮兵的观感也大为改善。许多步兵部队在行军中碰上炮兵,通常会给主动让路方便其先过,有时还要称呼一声“炮兵老大哥”。


人民军队炮兵对“苏联烙印”的扬弃


当然,此时志愿军炮兵也远非十全十美。比较明显的问题是,火力反应速度始终没有太大改善。这一方面是由于志愿军缺乏通讯器材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另一方面则是源自苏联炮兵体制的特色。


苏军的“大炮兵主义”不止体现在装备上,还体现在编制上。

自抗美援朝开始,人民军队的炮兵建设即以“苏联为师”。而苏联炮兵学说的一大特征,是将炮火集中在决定性的方向使用。战役开始时,炮兵指挥部按照上级意图组织炮兵作。常看苏联战争电影的小伙伴或许能够注意到,在战役过程中,经常是朱可夫、罗科索夫斯基这种战役最高级别指挥员拿着电话指挥炮兵,而基层部队指挥员则看着手表,按照预定时间来对攻击进行规划。

在这种体系下,基层部队得到的是一个炮火准备时间表,然后根据炮火准备时间表安排作战。这意味着,在这种体系中,是步兵配合炮兵,而非炮兵配合步兵。炮兵是按照上级计划执行作战任务,而不是按照一线步兵的要求来提供火力支援。尤其是专门的炮兵师和突破炮兵师,更是属于指挥部直属力量,类似于战役预备队,仅在关键时刻和地段使用。苏军一线指挥员所能掌握的,只有自己部队编制内和战前加强的炮兵,很少能够呼叫到上一级的炮火支援。这和一般认知中炮兵配合步兵的逻辑是相反的。

倒不是说苏联的炮兵体制有问题,毕竟这一炮兵体制适用于在大纵深作战环境下集中炮兵火力快速为突击部队打开突破口,是经过苏德战场的血战证明的,这只能说是作战模式不同造成的差异,没有优劣之分。


解放军新型“卡车炮”性能世界领先


而志愿军炮兵在朝鲜与美国同行“切磋”三年后,很大程度上传承和保留了源自苏联的这套炮兵体系,也有着在攻击发起前集中炮兵打开突破口的作战模式。

但是,在这之后的炮兵建设中,人民军队对炮兵的使用逻辑更倾向于美军“随叫随到”的模式,这种快速打击能力至今仍是解放军炮兵建设的重点。

同样是基于抗美援朝中的经历,炮兵的建设在解放军中被提升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用小伙伴们的话来说,就是患上了严重的“火力不足恐惧症”。


在52倍径155毫米自行火炮已经成为各军事强国主流的情况下,美国陆军依旧在坚持使用落后一代的39倍径155毫米M109A6“帕拉丁”自行火炮,可以说是“最后的倔强”了


就是在这样一种“火力不足恐惧症”的刺激下,经过近70年的努力,今日的解放军炮兵,已经可以说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部分领域甚至领先世界。而反观美军炮兵,自冷战开始就一直被笼罩在自家空军的阴影下,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相关建设。

今非昔比,如今的中美炮兵力量对比,早就已经不是当年的样子了。

扫描图片上的二维码定制标准版团旗、团徽,下载团歌

编  辑丨李琬莹(北方工业大学团委)

校  对丨鹿 几
校  审丨肖 健、余 振值班编委丨吕通义

点亮“在看”,为解放军炮兵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