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自己一根皮带用20年,却捐了1500万!


来源:微信公众号“共青团中央”(ID:gqtzy2014)综合整理自微信公众号“学习强国”(ID:xuexiqiangguo)、央视新闻客户端、中国青年报、微博@梨视频、@人民日报、@中国之声、羊城晚报

一根皮带用20年

一双布鞋只要20元
一根皮带用了近20年也不舍得丢掉
但就是这位年近九旬
对自己简朴到“苛刻”的老人
却以“木寸”为化名
先后为家乡捐出超1500万元的善款
建文化活动中心、设立助学金
修缮家乡古建筑……

姚宝熙老人和他用了近20年的腰带


老人名叫姚宝熙
1935年出生在浙江兰溪
一个贫困家庭
21岁那年
老人凭借优异的成绩
考入西安石油学校


毕业后,他先后在
上海、天津、北京等地工作
在上海工作时
得知兰溪要成立慈善总会
姚宝熙二话不说就捐赠了60万元
尽管是第一次参与类似捐助
他却几乎倾尽了
自己当时所有的积蓄
从那之后
他就与慈善公益结缘

姚宝熙老人捐建的兰溪老年宫


捐出60万元后
姚宝熙的捐助善行并未停止
2004年
姚宝熙以“木寸”的名字
向家乡捐款300多万元
为家乡修建了一个文化活动中心

在这里
老人们可以下棋、打球
老年生活大为丰富


在关注老年人生活的同时
姚宝熙还一直助力
家乡的优秀贫困学子


同样是以“木寸”为名
他在兰溪市慈善总会
设立了助学专项资金
每年拿出5万元
用于资助兰溪一中的特困生
品学兼优的学生
12年来
已有816名学生得到资助

不仅如此
当姚宝熙听说家乡姚村的
古建筑要进行复建
却仍有500余万元的资金缺口时
姚宝熙又一次慷慨解囊
自己捐助了400余万元资金

姚宝熙老人平日生活节俭
穿着20元一双的布鞋
衣服也是好几年才买一件
一根皮带都用了将近20年
修修补补却怎么也不舍得丢掉
就连日常在家喝点小酒
他喝的也只是
一块钱一包的糯米酒

跟随姚宝熙老人近20年的腰带


有人不解
这么一大笔钱作为遗产
留给自己的儿女不好吗?
姚宝熙老人却说
“祖国的发展日新月异
自己的积蓄,就应该用在
当下最需要用的地方”
他现在最大的心愿
就是把记忆中的古建筑
都慢慢修复
让古村落的宝贵遗产
世世代代延续下去


“10多年前
我就和老伴商量
把自己这些年的积蓄
能拿出来的都拿出来
为家乡做些敬老助学的
公益慈善事业”
姚宝熙说
生在这里,长在这里
总归是要报恩的
自己有能力了
就想着家乡能发展得更好
家乡人能生活得更好
即使现在年纪大了
但是能做的事
他还会尽全力去做


一件衬衫穿18年

退休教授肖鑫和
45块钱买的二手自行车用了26年
吃饭控制在八块以内
买水果买摆在底下的次品
熟悉他的人常常笑称他为“抠门教授”


正是这位
对自己“锱铢必较”的老教授
已经累计向学校
关心下一代助学基金
捐款总额超过70万元


1965年肖鑫和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
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关工委副主任
兼任广州市老年干部大学教授
具有高校教师、中医师、中药师资格

说起自己的“抠门史”
肖教授说真是“一匹布那么长”
身上的衣服一穿就是几十年
除非迫不得已
不然绝不换新的


“从2008年开始
每年都捐钱
(最)初几百,后来几千
现在的几万”
到目前为止
他已经帮助了一百名学生


肖教授说
以前他遇到一个排队打饭的学生
那个学生对工作人员说
给他打一点菜渣
工作人员说菜两毛钱一碟
那个学生却说
家里很穷很穷
有钱吃饭已经很高兴了
给点菜渣

肖教授听到这些话
就流下了眼泪
但是他当时也没有足够的钱帮助别人
此后他下定决心
以后有本事
一定要资助贫困学生


肖教授说当年他也是一名贫困学生
也曾尝尽贫穷滋味
1959年,肖鑫和进入广州中医学院学习
“起初,学校生活特别好
鸡粥、蛋糕、肉包、鱼……
伙食国家全包
但是过了几个月
经济困难导致我们只能吃
小球藻、米饭、甘蔗渣
有些同学水肿了
常常吃不饱”

回忆起刚入学的往事
肖鑫和不由得感慨
“还好,这个艰苦的时期很快过去了
回想起来
现在我们很幸福
应该好好珍惜”


走过艰苦岁月的他
懂得厉行节约、回报社会
这也是他坚持捐助助学基金
为贫困学生解决困难的初衷


对自己“抠”到极致
对别人却豪爽大方
“我的所有一切
都是党、国家、政府
母校、老师给予的
我必须尽心、尽责、尽力回报”
这是肖鑫和教授
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这就是平凡而伟大
人世间
因为有他们这样的人
变得更加温暖

唯愿身体康健
诸事顺遂!

编  辑丨孙小千

校  对丨孙雯璟

校  审丨慧 子、李嘉鑫

值班编委丨张 宇

点亮“看”,为两位老人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