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旦信件背到肩上,就成了生命的一部分”


来源:微信公众号“海外网”(ID:rmrb_hww)



▲图①:尼玛拉木翻越雪山送信件。
图②:尼玛拉木过溜索。
图③:尼玛拉木(左)将信送到藏胞手中。
图④:尼玛拉木(中)在直播。
本文照片均由采访对象提供
制图:潘旭涛


时值5月,在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云岭乡,圆润透亮的红樱桃已挂满枝头。云岭乡邮政所的藏族邮递员尼玛拉木,正忙着帮乡亲们,将当季水果、农特产品销往大山之外。岁序更迭,今年46岁的尼玛拉木坚守在这里为村民服务已有20余年。


尼玛拉木为人所熟知的,是“溜索姑娘”这个称号。过去,交通不畅,尼玛拉木穿行在雪山峡谷地带,多次挂上溜索飞越澜沧江,为村民们投递信件,因此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溜索姑娘”。这些年来,尼玛拉木坚守山村,从未误过一个班期,没丢过一件邮件。她先后获得“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国敬业奉献模范”“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2011年5月13日,尼玛拉木成为中国第一位登上万国邮联讲台的乡村女邮递员。


如今,偏远山区修了路、架起桥、通了网,尼玛拉木踏上新邮路。送件之外,她变成家乡产品代言人,通过邮政电商平台帮乡亲们卖货增收,助力乡村振兴。接受记者采访时,尼玛拉木说得最多的就是:她想要发挥劳模带头作用,带领乡亲们创收增收、共同富裕。


“溜索姑娘”


地处梅里雪山和白马雪山之间的云岭乡,尽是险峰深谷。由于海拔高、地形复杂,长期以来这里交通和通讯都不畅,邮政成为许多村寨与外界联系的重要渠道。


1999年,23岁的尼玛拉木通过层层选拔,成为一名乡村邮递员。她服务的云岭乡是一个藏族乡,面积960平方公里,人口5000多人。人们的信件、包裹、生产生活用品等,都要靠邮递员徒步投送。


尼玛拉木的步班邮路路线有3条:一条是沿着澜沧江顺流而上,穿过九曲十八弯的月亮湾峡谷,一直到41.5公里外的明永村,这条路来回需要行走4至6天;第二条是从月亮湾峡谷入口直上翻越雪山,经过海拔4500米的雪线,到达雨崩村,行程约为3天;第三条路线是从海拔2400米的云岭乡政府所在地出发,先向上走10公里山路,到达海拔4000米的红坡村,平行投递2个村庄后,再沿着羊肠小道直插海拔1900米的澜沧江河谷,顺着河谷走13公里,再过溜索到对岸的3个村子。


最后这条路线是3条邮路中最近的,来回行走50多公里,行程只要2天,但需要坐溜索横渡波涛汹涌的澜沧江。“一开始也害怕,可是我必须过江,不管怎样一定要把邮件送到。”尼玛拉木说。


做邮递员的头十多年里,尼玛拉木上千次从溜索上跨过澜沧江,把党报党刊、信件包裹等送到住在峡谷深处的藏胞手中。直到2006年,云岭乡架起了吊桥,尼玛拉木送邮件时就再也不用坐溜索了。


云岭的山“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沿途巨大的气候反差使尼玛拉木在一天之内感受四季冷暖。穿着厚厚的衣服经过海拔较低的峡谷时,浑身都会被汗水浸透;而爬上海拔4000米时,人会缺氧、头晕、耳鸣,尼玛拉木却不敢停下歇脚,因为一歇下来,湿透的衣服就会粘在身上,冰冷刺骨。


背着15公斤以上的邮包,面对高寒缺氧、滑坡、泥石流等的威胁,尼玛拉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徒步穿行于雪山峡谷间的邮路上。为减轻负担,她每次只随身带点糌粑或烙饼,有时候就着沿途的小溪喝几口水就把午饭解决了。


从做邮递员之初,尼玛拉木就知道,乡亲们总是盼着收到来信,所以邮递员在百姓心中是非常好、非常重要的。为了这份无声的嘱托,她克服了所有的艰难险阻。“把邮件送到村村寨寨,看到乡亲们金子一样明亮的笑容,我很开心,所有的苦、所有的累都是值得的。”尼玛拉木说。


每次出班,尼玛拉木都会穿上红色衣服。她说,大山里红色最显眼,有次她发烧晕倒,对面山上的乡亲就是看见她的红衣服发现了她,才把她救回家。长此以往,乡亲们也称她为“红衣信使”。


“不少人问我,生命与信件哪个更重要?我说,这个很难回答。生命重要,信件也重要。一旦信件背到肩上,就成了生命的一部分。”在尼玛拉木看来,群众把邮件交给她,就像亲人把信任交给了她,这是神圣而光荣的使命。


当邮包越来越重时,尼玛拉木的快乐却越来越多。她觉得,邮件越多,就意味着乡亲们与外界的联系越密切,家乡的发展就越快,大家的日子就越好。尼玛拉木说:“我生命的意义,已经和雪域高原的漫漫邮路,和藏族同胞的迫切需要,紧紧连在了一起,这是我人生价值之所在。”


“太阳仙女”


尼玛拉木,在藏语里的意思是“太阳仙女”。在云岭乡,家家户户都能讲上几段关于这位“太阳仙女”的故事。


呢农小组村民此里农布的记忆里,深藏着尼玛拉木在雨中远去的背影。“那天下着大雨,我打开门一看,她全身衣服都湿了。”看到尼玛拉木急着送信来,此里农布赶紧打开信件,原来是朋友帮他联系好了工作,时间要求紧,要是晚一点,他就可能失去一份好工作。为了这封信件,尼玛拉木早上5时就起身出发,在崎岖山路间步行了5个小时。


羊咱小组的鲁追记得,几年前,为了给他及时送达录取通知书,尼玛拉木连闯3道泥石流,整条裤子浸满泥浆,可送来的录取通知书没有半点污损。


尼玛拉木最喜欢送的,就是大学录取通知书。不过,这个活可不好干。藏族名字译成汉语后,重名的学生特别多。比如一个村子可能有十几个人都叫达瓦,为了找到收件人,尼玛拉木常常需要满村子打听,有时候还要去田地里找人。最艰难的一次高考录取通知书投递,尼玛拉木花了6天,最后在一个高山牧场找到了正在放羊的考生。


“孩子能走出大山上大学,家乡就有希望。”尼玛拉木说,她发现,孩子们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非常兴奋,都说是她给他们带来了福气。每当这时候,尼玛拉木就觉得自己的工作特别有价值。


2011年5月13日,“太阳仙女”的微笑“绽放”在万国邮联。在当年的万国邮联经营理事会年会上,近70个国家和地区的350名会议代表及有关人员通过6种语言同声传译,聆听了尼玛拉木演讲。尼玛拉木成为第一个登上万国邮政联盟讲台的中国乡村女邮递员。


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没有壮怀激烈的英雄场景,身着红色藏装的尼玛拉木讲述了自己扎根藏区、服务藏民的工作经历。尼玛拉木发言结束时,各国代表们自发地全体起立,会场爆发出长时间热烈掌声。


“那么多国家的代表自发起立,报以长时间热烈的掌声,我的心情非常激动。但我知道,他们的掌声不仅仅是给我一个人的,更是给千千万万像我一样扎根基层、兢兢业业、默默奉献的中国乡村邮递员的!”尼玛拉木说。


2018年10月9日,在位于瑞士首都伯尔尼的万国邮政联盟总部,会议大厅里响起悠悠的雪山牧歌。当天是第49个世界邮政日,万国邮联特意将尼玛拉木的事迹纳入到宣传活动中,还将尼玛拉木的宣传片在国际社交媒体上发布,让全球更加深入地了解邮政,了解邮政普遍服务。


带货主播


“阿称,你家的樱桃今年收成怎么样呀?”


“五一”前,尼玛拉木走进村民阿称家里,了解樱桃长势。2017年,尼玛拉木刚开始做邮乐小店,阿称是第一个来她这里寄售核桃的。几年下来,阿称已经成了尼玛拉木邮乐小店和微店的常驻客户。通过委托尼玛拉木销售农产品,阿称的年收入增加了近万元。


从阿称家出来,尼玛拉木盘算着,现在正是云岭樱桃成熟的季节,她要先走访调查一下,看看今年樱桃的品质和产量,等樱桃一成熟,就赶紧上架到邮乐小店上销售。


“如今的邮路不一样了,可以说变化惊人。”尼玛拉木说,现在村村通了公路,去投递邮件可以坐车了,投递的物品也由最初的电报和挂号信,变为村民网购的各类商品。随着网络购物的普及,农村的邮政物流量越来越大。


“我从小生长在云岭,以前老百姓去县城卖农产品,要背着沉重的货物走一天的山路才能到。这些年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大家的日子越来越好。”尼玛拉木真诚地说,“现在,我非常想依托邮政自有的电商平台和资源,为老百姓们再多做一点。”


打开尼玛拉木的朋友圈,几乎全是与邮乐小店销售相关的内容。产品上新时她会第一时间转发“吆喝”,采摘、打包、邮寄的画面她也常常分享。从她发布的照片和视频里,人们可以了解到果园里最真实的情况。


苹果、李子、桃子、樱桃、石榴、草莓等原生态无公害的新鲜水果,牦牛肉、尼西土鸡、酥油、藏盐、青稞面、野生松茸等特色产品……尼玛拉木告诉记者,云岭的好物很多。以往,当地农特产品网上销售难,主要是因为包装不便、运输时间长等。如何将云岭好物“又好又快”寄往全国,成了尼玛拉木闲暇时思考最多的问题。


“好”,就是要能让客户完好无损收到产品,首先得质量过硬,其次就得在包装上下功夫,尤其是鲜货的寄递。为此,尼玛拉木总结前期经验,采购了专门的盒子,将农产品放入后打上气泡柱,以降低鲜货在运输途中的损坏率。“快”,则是让产品能及时送达。为了确保产品当日发出,尼玛拉木与村民约定,每日邮车发班前一小时要将农产品送到邮政所。


“好”和“快”都解决了,销售量该如何提升?在手机上看过直播带货的尼玛拉木,也学着赶了一把潮流,当起带货主播。镜头前的她,穿着邮政的制服,看起来十分干练。


去年的松茸季,尼玛拉木在直播间一边展示产品,一边穿插介绍松茸的烹饪方式,还与粉丝积极互动。“直播带货效果好,我们卖了特别多单,全国各地的买家都有。”尽管忙起来顾不上吃午饭,尼玛拉木也不觉得累,她只想着,这下又能帮村民增加收入了,直播带货以后还要多做。


从自己的邮乐小店开张,到“尼玛拉木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再到对着手机学当主播直播带货,尼玛拉木在帮助乡亲们致富的路上不断突破着自己。工作室开辟了劳模爱心邮路,设立了5个爱心邮路免费收寄点,还能上门收寄特色农产品,村民足不出户即可将产品销往各地。此外,收寄点还延伸服务内涵,为群众免费捎转生活用品。


现在,也有人叫尼玛拉木“樱桃姑娘”“葡萄姑娘”“松茸姑娘”。尼玛拉木很高兴,村民们也都信任她,有时在路上碰见还会问:“拉木姐姐,你来看看,我家这个东西能不能上线去卖?”


“体验装已经发出,我们的樱桃就要上市了!”尼玛拉木充满信心地说,“今年,老乡们的收入应该会更多,日子越过越红火。”

团团展播厅|【青运史上的今天,署名“潘晓”的青年来信在《中国青年》杂志发表】1980年5月,《中国青年》杂志发表了一封署名“潘晓”的青年来信,由此开展了一场“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的人生观问题的讨论,这个讨论持续了7个多月,是一次在全国引起强烈反映的讨论,在青年中形成了一种平等的、各抒己见的清新气氛,对于青年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原则起了一定的作用。
剪辑|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陆莹玺

编  辑丨孟诗琪
校  对丨王奕勋
校  审丨孙小千
值班编委丨汤   杰
点亮“在看”,向乡村邮递员致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