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看懂了,并且大受震撼:横空出世的“一带一路”给世界带来了什么?

来源:微信公众号“共青团中央”(ID:gqtzy2014)综合整理自微信公众号“新华网思客”(ID:sikexh)、“新华国际头条”(ID:interxinhua)、“中国一带一路网”(ID:ydylgov)、“中埃网”(ID:egghgs)、“国际在线”(ID:crionline)、“参考消息”(ID:ckxxwx‍)、“中国中铁”(ID:CREC-CN)、“中阿联合商会”(ID:gh_ae6abc290491)、“进出口银行”(ID:gh_afd7203eb00d)、“中交二航局”(ID:snebxcb)、人民日报海外版、新华社客户端、光明日报等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8年多来

“大写意”变为“工笔画”

一批重点工程落地生根、造福民生


塞内加尔竞技摔跤场



在塞内加尔,摔跤运动深受民众喜爱,被誉为“国粹”。不过,这个“西非之角”国家在很长一段时间未曾拥有过一座专业摔跤场馆,以往的比赛常常需要临时借用足球场。



2018年7月,中国援建的塞内加尔竞技摔跤场正式移交。这座摔跤场位于首都达喀尔近郊,是中国在塞内加尔规模最大的援助项目,也是非洲首座现代化摔跤场,现在已成为达喀尔的新地标。

这是2021年11月21日在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拍摄的塞内加尔竞技摔跤场外景。新华社记者 李琰 摄

摔跤场建筑面积约1.8万平方米,可同时容纳2万名观众。走进摔跤场,只见长达206.9米的钢罩棚宛如摔跤冠军佩戴的“金腰带”,横跨在场馆上方,红、黄、绿三色的三层看台分别从南、北、西三个方位将摔跤沙地包围在中间。


摔跤场主管莫迪说,在塞内加尔,摔跤是第一大运动。这座摔跤场对摔跤手和业余爱好者都有很大的吸引力。因场馆设施先进,一些跆拳道和空手道比赛也在此举行。


莫迪说,新冠疫情期间摔跤场被迫关闭一年。随着疫情逐渐好转,今年以来这里举行了多场摔跤比赛,为广大摔跤运动员和爱好者们带来难得的慰藉。当然,出于疫情防控需要,观众人数有所限制。


这是2021年11月21日在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拍摄的塞内加尔竞技摔跤场内景。新华社记者 李琰 摄

2021年11月21日,来自达喀尔不同地区的20名摔跤运动员在摔跤场进行角逐。震耳欲聋的呐喊助威声,无不让人感受到这项超高“国民度”运动在当地民众中的极强号召力。


2021年11月21日,在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选手在塞内加尔竞技摔跤场内比赛。新华社记者 李琰 摄


2021年11月初,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西共体)第九届摔跤锦标赛也在这里举行。几内亚比绍选手阿提古·姆巴拉激动地说:“我对这个国家竞技场印象深刻,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这样的摔跤场。我现在终于明白为什么塞内加尔运动员在比赛中总是做得最好!”


“非常感谢中国为我们修建了摔跤场!”塞内加尔选手博伊·法耶作为团队一员夺得此次锦标赛冠军,他认为这座体育场功不可没。“这次有10个国家参加锦标赛,所有参赛者都在谈论这个在非洲独一无二的场馆。作为塞内加尔运动员,我感到非常高兴和自豪。”


2021年11月21日,在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选手在塞内加尔竞技摔跤场内比赛。新华社记者 李琰 摄


白俄罗斯中白工业园



中白工业园作为中白两国之间最重要的经贸合作项目,成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核心节点之一,更是被白俄罗斯政府批准为其境内首个区域经济特区,为促进欧亚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领域合作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卡罗杰耶夫是中白工业园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第一副总经理。作为工业园的筹建者和建设者,眼看着一座工业园新城的崛起,卡罗杰耶夫心中涌动着激情与骄傲。


卡罗杰耶夫总是对朋友们讲,2010年是改变他人生轨迹的一年。当年,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表达了在白俄罗斯境内合作建立工业园的愿望。这引起当时还在国家经济发展部工作的卡罗杰耶夫极大关注。


同年,卡罗杰耶夫被派往中国苏州考察,学习中国先进经验。中国与新加坡合作的苏州工业园“先建园,再招商”和企业“一站式服务中心”等模式引起卡罗杰耶夫浓厚兴趣。他与同事们全力以赴,加紧工业园项目筹备工作。



在两国领导人关心下,中白工业园项目很快落实。2011年9月,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中白工业园的协定。卡罗杰耶夫从2012年9月开始到工业园开发公司任职,从事落实项目、筹建开发等工作。
2015年5月12日,对园区的建设者们来说是一个深受鼓舞的日子。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在卢卡申科总统陪同下考察中国-白俄罗斯工业园。
习近平主席和卢卡申科总统共同见证了工业园管委会向首批入园企业颁发入园证书和意向入园企业向工业园管委会提交入园协议的仪式。两国元首还在工业园发展蓝图上签名。

卡罗杰耶夫说,习近平主席和卢卡申科总统共同签字的工业园发展蓝图,为工业园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两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白工业园经过几年的大力开发建设,正逐步发展成一个基础设施完善、具备全面招商引资条件的现代化园区。
工业园初具规模,越来越多的人和企业选择加入工业园。2022年5月11日,中白工业园举行居民企业登记证书颁发仪式,迎来第90家入园企业。
截至目前,中白工业园90家入园企业中,现有中资企业46家、白资企业27家及第三国资本企业17家,协议投资总额12.61亿美元。

5月11日,在白俄罗斯明斯克,中白工业园管委会主任亚罗申科(左)向AF综合物流有限责任公司代表颁发入园证书。新华社发(中白工业园提供)


新冠疫情下,中白工业园依然保持了上升态势。据统计,2021年前9个月工业园工业产值同比增长5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超33%;商品、工程和服务的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00%。


波黑斯坦纳里火电厂



从波黑首都萨拉热窝乘坐绿皮火车,沿着博斯纳河穿行崇山峻岭,经4小时车程方可抵达波黑北方小城斯坦纳里。这里坐落着中波两国建交以来的第一个大型基础设施合作项目——斯坦纳里火电厂。该项目不仅是中国企业在欧洲独立设计和承建的第一个火电总承包项目,也是波黑近30年来最大的火电能源项目,还是首个使用中国-中东欧合作机制100亿美元专项贷款额度且第一个竣工投产的项目。


斯坦纳里火电厂


斯坦纳里火电厂兴建于2013年,装机容量300兆瓦,2016年1月开始投入运营。那高高矗立的红白两色烟囱,改变的不只是小城的天际线景观,更是小城人的生活与未来。
10多年前在煤矿工作的电气工程师克尔希奇说,到火电厂工作后,工作条件变好了,薪酬水平也大幅提高。他不仅整修了房屋,还能经常外出旅行。
更令他欣慰的是,他的儿子也在火电厂当起了电工。在克尔希奇独栋小楼的客厅里,摆放着印有熊猫图案的袖珍屏风,外间墙上还挂着一幅浓浓中国风的剪纸挂历。

波黑斯坦纳里火电厂用煤。新华社发


高运行率与高环保标准并行,是让斯坦纳里人为电厂感到自豪的原因之一。斯坦纳里火电厂用来发电的褐煤,是一种水分很高的劣质煤。中方利用最先进的技术,变废为宝,建造了一座高效而环保的电站。
斯坦纳里火电厂负责人亚历山大·米利奇介绍,电厂采用中国东方电气自主研发的300兆瓦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使电站在控制二氧化硫及氮化物排放方面,均达到或优于欧盟标准。采用德国布袋除尘器则使粉尘接近零排放,大大优于欧盟标准。
工作人员为此分享了一个故事:图兹拉大学一位教授前来考察,竟然以为电厂处于停工状态,因为他没在厂区听到轰鸣的机器声,也没看到烟囱冒出滚滚浓烟。


斯坦纳里火电站负责人亚历山大·米利奇接受采访。新华社发


“中国为我们建了一个最好的电站。”米利奇说,“电站的环保高效,既说明了中国制造的设备相当稳定和可靠,也与中国工程师对本地员工的高水平培训分不开,目前本地员工已经可以独立工作。”

在斯坦纳里市市长杜尚·帕尼奇看来,“没有电厂,就没有现在的斯坦纳里市。”


斯坦纳里火电厂带来的收入帮助当地修建了公路与学校,改善了医疗与教育水平,更带来对家园未来的信心。如今,在有5000多人口的斯坦纳里市,近900人在电站及为电站供煤的煤矿就业,经济长年凋敝导致的人口外流得到遏制。



斯坦纳里市市长杜尚·帕尼奇接受采访。新华社发


埃及新首都中央商务区





埃及新行政首都位于开罗城东大约50公里的沙漠中,全部占地面积714平方公里,其中约50.5万平方米被划为中央商务区(CBD)。高达385.8米的非洲第一高楼“标志塔”是中央商务区建筑群最核心的项目,集办公、酒店、商业、观光等功能于一体。新行政首都包括政府区、商业区、公园和一个外交区。“新行政首都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全方位拉升和助力埃及经济的发展”。埃及《消息报》这样评论说。



这是2021年6月17日拍摄的埃及新首都中央商务区标志塔(中)主体建筑封顶建设现场。新华社记者 隋先凯 摄


根据美国《工程新闻纪录》周刊网站介绍,埃及新行政首都由来自多国的建筑集团承建,其中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主要承建中央商务区。
中建埃及分公司党工委书记、总经理常伟才表示,“标志塔”由中建埃及分公司承建,是目前中国企业在埃及签订的最大金额的项目合同。据埃及媒体报道,中国企业为建设“标志塔”引进了先进的设计理念,是真正的“绿色智能化建筑”。埃及总理马德布利多次视察中国工地,他曾表示,“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说,这都是一个非常令埃及人骄傲的工程,负责这个项目的中国公司是全球范围内的行业佼佼者。”
埃及新行政首都中央商务区在民众的心目中有着非同寻常的价值和重要意义,当地人都以能在CBD拥有一套房子而引以为豪。“中国人手巧,做事认真,讲究质量,中国建造的房子令人放心”,当地的房东这样表示。

埃及总理马德布利曾于2019年2月见证了标志塔开盘浇筑。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该项目无疑是一个奇迹,它不仅将成为埃及的标志性建筑,也将成为埃及现代化的象征。
标志塔项目总经理魏建勋告诉记者,施工期间标志塔项目创下多个工程建造纪录:38小时便完成了18500立方米筏板基础浇筑,一举创出非洲建筑史上单体建筑最大基础底板、浇筑超大型基础底板的最快纪录、高峰期单日最大混凝土浇筑量新纪录。
这张2019年2月25日的资料照片显示的是工人在埃及新首都中央商务区项目建设现场工作。新华社记者 邬惠我 摄


这是2021年6月17日拍摄的埃及新首都中央商务区项目建设现场。新华社记者 隋先凯 摄
巴基斯坦瓜达尔港



瓜达尔港,巴基斯坦重要的深水港,是中国海上能源通道的必经之地,也是中巴经济走廊的桥头堡。

瓜达尔港位于巴基斯坦西南部,20年前还是个默默无闻的小渔村。由于远离内地,交通不便,土地贫瘠,瓜达尔地区十分贫困,当地人口80%以上靠打鱼为生。不过,水深14.5米的瓜达尔港是巴基斯坦唯一一个适合大型船舶进出的港口。同时,其濒临阿拉伯海,距离全球石油供应主要通道霍尔木兹海峡仅约400公里。


瓜达尔港的建设始于2002年,中国公司派遣了大批工人前来,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于2005年完成瓜达尔港的一期工程建设。2007年,新加坡国际港务集团赢得了瓜达尔港40年的运营权,但在随后的经营管理中,港口年货运量不足,运营难以为继,大部分时间里,瓜达尔港基本处于闲置状态。


2013年2月,巴方将瓜达尔港运营权正式转交给中国海外港口控股有限公司。由此,中国开始了瓜达尔港口的建设工作,如今已有20多家中巴企业进入自由园区,年产值超过50亿人民币,为这个人口不足10万的小城市提供了大量工作机会;中国还在这里安装了日处理能力达550万加仑的海水淡化设施,满足了当地居民的免费供水需求;并且,中国公司还在当地建设了学校和奖学金,帮助当地学生前往中国学习;2017年,新疆克拉玛依市政府在当地援建了首座多要素自动气象站,该气象站的成立将为港口提供气象服务。日后还将开展海运、航空、环境等全方面气象服务,有利于港口货物运输。


2022年,中国接手瓜达尔港已经整9年。
如今,这个港口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一项重要部分,连接中国新疆喀什。作为中国新疆的出海通道,它连接中国西部与阿拉伯海的港口,总投资超46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132亿元),成为中巴经济走廊的重要环节。


亚吉铁路



2016年10月5日,由中国中铁等单位建设,中铁二院勘测设计、中铁二局等单位施工的非洲首条电气化铁路亚吉铁路正式通车。亚吉铁路是从投融资到运营的全产业链跨国电气化铁路项目,是中国海外第一个集投融资、设计、施工、主要装备材料、监理、机车、运营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全流程“中国化”的跨国电气化铁路项目,全部使用中国标准,对中国铁路标准走出去有着重要的示范意义。



亚吉铁路连接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和吉布提首都吉布提,全长752.7公里,设计时速120公里,共分布45个车站,总投资约40亿美元,全线采用中国Ⅱ级电气化铁路标准施工。




亚吉铁路是继坦赞铁路之后,中国中铁在非洲修建的又一条跨国铁路,被誉为“新时期的坦赞铁路”。

 

亚吉铁路是非洲第一条跨国电气化铁路,今年2月亚吉铁路营收同比提升71%,创下自2018年商业运营以来单月营收的最高纪录。(来源:新华网)


埃塞俄比亚驻华大使特肖梅·托加曾表示:亚吉铁路可以说是我们的生命线。吉布提是我们的重要战略伙伴,大约80%到90%的货物需要从吉布提港口运输到我国。在未开通铁路之前,从吉布提运输货物到埃塞俄比亚要用卡车,需要大约两天的时间,而现在只需要10个小时。开通铁路后,不仅货物运输时间缩短了,运货量和乘客数量也大幅增加,两国的合作也更加广泛。这不仅是地区合作的一部分,也是“一带一路”倡议的一部分,因此不仅我们两国能从中受益,还有更多的国家将从中受益。亚吉铁路的开通不仅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典范,同时也是南南合作的典范。
据Railjournal网站近日消息,2021年亚吉铁路运营收入8613万美元,较2020年增长37.5%。该线路全年共发送客运列车449列,货运列车1469列,运输集装箱77357标箱。
肯尼亚加里萨50兆瓦光伏发电站




在肯尼亚东北部加里萨郡,中企承建的东非地区最大的光伏电站——加里萨50兆瓦光伏发电站,2019年投运后,年均发电量超过7600万千瓦时,满足了7万户家庭共计38万多人的用电需求,有效缓解肯尼亚“电荒”难题。该电站由肯尼亚能源部筹建,中国进出口银行提供贷款。


长期以来,肯尼亚高度依赖水电,但在枯水季节,全国约85%的人口无法得到稳定电力供应。随着生产性投资和人口的增长,肯尼亚国内的电力需求还将持续增大。



该项目建成后,电站总装机容量50兆瓦,预计在25年内年均发电量7646.7万千瓦时,可满足7万户家庭共计38万多人口的用电需求,并每年为当地减少6.419万吨二氧化碳排放,节约标准煤约2.447万吨。


凝聚着中国建设者智慧和汗水的光伏发电站,不仅让加里萨居民摆脱了经常停电的困扰,还极大促进了当地工商业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



肯尼亚国际关系问题专家卡文斯·阿德希尔说,加里萨光伏发电站极大地推动了肯尼亚可再生能源发展。在低碳、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中国始终与非洲各国并肩前行,是非洲大陆可再生能源开发的重要合作伙伴。与此同时,受益于中国推动下的国际资本流动、技术和知识转移,非洲实现绿色转型的进程正在加快推进。
马尔代夫中马友谊大桥



随着崭新的大巴车一辆辆有序地驶上灯火通明的中马友谊大桥,在上千名民众的欢呼声中,中国援建的这座马尔代夫国内首座跨海大桥于2018年8月30日晚全线开通。




中国援建的中马友谊大桥正式开通,实现了马尔代夫人民拥有跨海大桥的夙愿。中马友谊大桥是马尔代夫迄今最大的基础设施项目,也是两国在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领域的标志性项目。大桥建设全面采用中国标准、中国规范、中国技术。中马友谊大桥不仅帮助马民众实现交通上的便利,还将他们带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中马友谊大桥位于印度洋嘎杜海峡,路线全长2000米,其中跨海桥梁长1390米,设计使用寿命100年。主桥全长760米,为六跨叠合混合梁V形刚构桥。大桥建设全面采用中国标准、中国规范、中国技术。


“3年来,我们中方人员的神经都是一直紧绷着的。鉴于特殊的地质和恶劣的海况,不到最后那一刻,我们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中马友谊大桥项目技术组书记王超说。


中马友谊大桥项目总工程师程多云表示,建桥者克服了施工海域长周期涌浪、高温、高湿、高盐、高辐射等恶劣条件,在33个月的超短工期内完成了大桥建设,开创了远洋深海无遮掩环境及珊瑚礁地质条件下特大型桥梁建设的先河,为今后的类似工程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马尔代夫全国人口有1/3居住在首都马累,马累与机场岛之间的人员往来量极大,但只能依靠摆渡船往返,总是受到天气制约。作为马尔代夫有史以来第一座跨海大桥,中马友谊大桥连通了马累、机场岛及新城胡鲁马累岛,环马累生活和居住圈得以形成,马累岛居住压力将得到有效疏解,游客也能通过陆路从马累快速到达机场。
中马友谊大桥项目组人力资源主管阿米拉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因为她移居胡鲁马累岛的愿望将有望实现。“大桥给了我迈向更美好未来的机会,将极大提升马尔代夫人的生活质量。”
中马友谊大桥契合了马尔代夫大马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对马累地区“大港口、大通道、大物流”的建设和连岛走廊带“产业群、城市群”的联动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将有力推动马尔代夫社会经济发展。
马尔代夫80多岁高龄的前建设部部长汉·乌马尔·扎希尔视察大桥时动情地说:“这是一座寄托了马尔代夫当地人民世纪梦想的大桥,在其他国家表示不可能时,是中国让我们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口城



2019年1月16日,中国与斯里兰卡共同开发的科伦坡港口城项目填海造地工程顺利完工。


在2年时间里,该项目共完成269公顷的土地吹填,是印度洋上最大的单体填海造陆工程,也是中斯两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务实对接的重点项目。


科伦坡港口城项目航拍图(李佳伟摄)


工程建设总负责人王昊表示,作为中斯两国“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合作项目,该项目是中资企业在斯里兰卡最大、在斯里兰卡本国也是最大的外商投资项目。

斯里兰卡工程人员 图源:人民日报


按照规划,科伦坡港口城项目毗邻科伦坡中央商务区核心,是科伦坡中央商务区的延伸。从2014年9月动工,该项目的整体开发时间约25年,将为科伦坡打造一个全新的中央商务区。该项目建成后将有超过25万人在此工作生活,成为南亚地区的一座世界级都市。美国《福布斯》杂志将其评为“影响未来的五座新城”之一。
2020年9月,斯里兰卡总理马欣达在港口城视察时表示,这是斯里兰卡的一个里程碑项目,将创造超过8万个就业机会,吸引超过150亿美元的投资,“衷心感谢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中国政府给予的支持”。
随着填海造地工程的完成,一系列新设施相继在港口城落地,中央公园的绿地、人造沙滩及运动训练中心、游艇码头、人行桥等,港口城迎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2021年11月26日在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口城内拍摄的人行桥附近区域。新华社记者 唐璐 摄

2021年6月,斯里兰卡总统戈塔巴雅在“2021年斯里兰卡投资论坛”上亲自为科伦坡港口城招商引资,“港口城将为这座城市(科伦坡)带来更多机遇,成为一个拥有世界级住宅、商业、社交和娱乐设施的城市。我们的愿景是,使港口城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地区之一的关键服务枢纽”。


12月3日,在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口城展览厅,小朋友们观看港口城沙盘模型。新华社记者 唐璐 摄

斯里兰卡国家图书馆主席古纳瓦德纳说:“港口城是斯中共同开启的一个伟大项目,是斯里兰卡最有前途的项目,我们的子孙后代都将受益。”


中老铁路老挝万象站



2021年12月3日,连接昆明和万象、全线采用中国标准的中老铁路全线开通运营,从万象到昆明将实现朝发夕至,为东盟国家间的往来搭建了更为便捷的国际大通道,在连通路网基础设施的同时,也更加畅通中老两国的贸易投资,进一步深化文明的交融沟通,推动建设开放型经济,携手实现互利共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行驶中的中老铁路列车。新华社发

2022年1月23日,在老挝北部山城琅勃拉邦的郊外,老挝员工在中老铁路上学习铁路维保作业。新华社发


中老铁路老挝段设计时速160公里,从老挝首都万象出发,至文旅胜地琅勃拉邦只需1小时40分钟,至中老边境老方一侧的磨丁最快只需3小时20分钟,为老挝民众带去了高效的现代生活方式。由于客运业务不断增长,运营方将原本只在每周五、六、日三天开行的客运列车改为每日开行,同时推进普速列车、动车组重联试验等工作,以增加运力。截至2022年3月12日,中老铁路老挝段发送旅客18万多人次,平均上座率达65.1%。
凭借“运载能力强、安全性高、运输成本低”的特点,新开通的中老铁路成为带动中老进出口贸易的黄金路线。中老铁路大幅节约时间和运费,与海运和空运相比,拥有更大优势,受到市场广泛欢迎。通过中老铁路,老挝不仅实现了“从陆锁国到陆联国”的重大转变,还有望成为东南亚乃至亚太地区的物流枢纽。截至2022年3月12日,中老铁路老挝段累计开行跨境货运列车408列,总货运量25.15万吨,泰国、柬埔寨等国的商品也通过中老铁路运往中国,货物品类总数达到100多种。
“要想富,先修路”是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积累的重要经验,中老铁路恰在此时建成通车,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切实惠及老挝人民。中老铁路带动沿线11万人就业,为老挝培养了大批工程师和产业工人,不少留学中国的老挝籍学生毕业后投身中老铁路的建设、运维,成为老挝工业化现代化的种子人才。中老铁路让老挝产的生鲜农产品以最快速度运往中国,为占老挝人口60%的农民带来切实福利。未来一旦开放跨境旅游,中老铁路将有力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老挝国家主席通伦在中老铁路开通仪式上表示,老挝终于告别了没有火车的时代,老挝各族人民终于梦想成真。


8年多来“一带一路”倡议从理念变为实践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合作之路展望未来中国将继续与世界携手书写更多精彩故事!


编  辑丨李之媛

校  对丨黄妍雯校  审丨肖 健值班编委丨连李生点亮“在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