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微信公众号“共青团中央”(ID:gqtzy2014)综合整理自微信公众号“星球研究所”(ID:xingqiuyanjiusuo)、新华社客户端、微博@人民日报
西汉战争场面叠鼓贮贝器上的交战场景,画面中一方似乎已经败下阵来,摄影师@马龙颖
春秋越王勾践剑历经2500年只有轻微锈蚀,堪称当时兵器制造的顶级水平,摄影师@吴沛捷
新石器时代鹳(guàn)鱼石斧图彩陶缸,上面的鹳和鱼可能为氏族图腾,旁边的石斧既是兵器又是权力的象征,摄影师@柳叶氘
大汶口文化中箭人骨,中箭男性可能为氏族武士,图片来源@汇图网,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原始兵器中也不乏蚌、骨、角等材质;原始时期出土石器示意,摄影师@观止、吴沛捷,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贵州安顺藤甲部落仍保留着制作藤甲的传统,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原始社会末期,财富以及宗教与世俗权力的集中导致了阶级分化;西汉古滇国杀人祭柱铜贮贝器上的人物形象,有贵族、士兵、奴隶等,西汉古滇国诅盟场面铜贮贝器上被绑的奴隶,摄影师@苏李欢、观止汉代画像砖上的蚩尤像从头到脚都佩戴着武器,一副杀气腾腾的样子,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学界目前关于夏是否存在仍有争议;夏朝范围示意,制图@松楠&罗梓涵/星球研究所青铜刀,马家窑文化,为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铜锡合金铜器,摄影师@器,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青铜器“单范法”及配料示意,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上面引文出自《左传》;商代图形和文字所见武装示意,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战国带鞘双剑,战国金柄青铜短剑,摄影师@李苏欢、柳叶氘
当时吴越地区的铸剑技术远超中原;吴王夫差剑,越王勾践剑,摄影师@苏李欢
青铜钺逐步脱离兵器的范畴成为王权的象征;部分青铜钺示意,蝉纹銎(qióng)铜斧,摄影师@肖怡宁、苏李欢、翟东润,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殳为棍棒类兵器,殳首一般无刃;曾侯戉阝之用殳,其殳首有刃,摄影师@徐勤西周人面盾牌,图片来源@汇图网,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古代称顶盔披甲的将士为“虎贲(bēn)”之士;兽面纹青铜胄,图片来源@汇图网一般每“乘”25至75人左右;先秦战车与搭载者示意,制图@罗梓涵/星球研究所,错银云纹铜车軎(wèi),摄影师@吴沛捷当时实力强大的国家又被称为“万乘之国”;战国彩绘龙凤纹漆盾,上面布满了岁月的痕迹,战国皮甲胄,摄影师@徐勤西周利簋(guǐ),器内铭文为考证武王伐纣的具体时间提供了例证,摄影师@柳叶氘,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战国时期有文献记载的战争多达数百次;春秋时期诸侯国示意,制图@松楠&罗梓涵/星球研究所战国水陆攻战纹铜壶图像拓本,水陆攻战纹铜壶,摄影师@包浩霖,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秦绿面跪射俑展现着秦军当年的风采,摄影师@张天柱,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甘肃嘉峪关关城大雪,不仅让人想起李白《关山月》的那句“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摄影师@杨东西周玉柄铁剑为我国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摄影师@观止,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东汉“永初六年”钢刀,摄影师@观止,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因材质改变,“甲”的称谓逐渐改为从金的“铠”;钩镶外形示意,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西汉齐王墓鱼鳞甲复原图,图片来源@汇图网,摄影师@孙业林上面引文出自《南史·陈暄传》;西汉马踏匈奴石雕,摄影师@李顺武,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水晶缀十字铁刀是我国目前唯一出土的完整唐刀,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北齐彩绘执盾陶武士俑,图片来源@汇图网,摄影师@柳叶氘、观止隋朝“五牙”战舰复原模型,图片来源@汇图网,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火药是“火法炼丹”的副产品;火药与火器古代传播示意,制图@松楠/星球研究所西夏瓷蒺藜,摄影师@君作刃、李鹏,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寿春府在今安徽寿县;突火枪示意,图片来源@汇图网,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部分枪炮示意,摄影师@风沉郁、包浩霖,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明“屯门海战”模型再现示意,摄影师@王涛,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鸦片战争示意图,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请横屏观看,甲午战争路线示意,制图@松楠/星球研究所秦始皇兵马俑手中持有的大部分兵器出土时便已消失得无影无踪,摄影师@张天柱冷冷的古代兵器深藏着古代王侯将相以及无名之辈热烈的一生,摄影师@苏李欢参考文献:[1] 周纬. 中国兵器史[M]. 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15.09.[2] 杨泓. 中国古兵器论丛[M]. 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0.06.[3] 孙机.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M]. 北京:中华书局, 2014.07.[4] 田昭林. 中国战争史[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9.02.[5] 王兆春. 中国火器史[M]. 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 1991.[6] 李伯谦等. 青铜器与中国青铜时代[M].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18.4.[7] 强忠华. 宋代火药应用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 2009.[8] 廖国一. 珠江流域中上游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D]. 中央民族大学,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