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念他的博士生,必须要养4批猪,在养猪场待100天……


来源:微信公众号“共青团中央”(ID:gqtzy2014)综合整理自微信公众号“ 新华社”(ID:xinhuashefabu1)、“人民日报”(ID:rmrbwx)、“山东教育发布”(ID:sdjyfb)、“江苏新闻广播”(ID:jsbc937)、“科技日报”(ID:kjrbwx)、“央视新闻”(ID:cctvnewscenter)


“哥,上午好!向您咨询几个问题一是我们的猪肉为什么分层?……”这是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观音寺镇黑猪养殖户李文军发给被外界亲切地称为“养猪院士”的印遇龙的一条微信李文军经常用这样的方式请教印遇龙而印遇龙每次都会仔细回复
这是养殖户李文军和印遇龙的微信对话


农民养好猪

是他不变的追求 


印遇龙是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首席研究员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自2014年开始使用微信以来他的通讯录里添加了数千人大部分都是畜牧养殖从业者许多普通农民都像李文军一样管印遇龙叫“哥”
印遇龙的手机从不关机农民随时可以找他一些文字无法描述清楚的问题哪怕是夜里十一二点他也会用视频电话进行“云指导”
这是印遇龙在办公室内回复农民信息
养殖户们常常会登门拜访请教问题临别时印遇龙总会根据交流中了解到的具体信息送一本自己看过、觉得合适的书给对方“最近两三年大概送出去了400本书”他还要求自己的学生每年至少在猪场待100天、养2批猪博士生则必须养4批
种质优良的地方猪是保障我国猪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在印遇龙团队支持下
长沙市长沙县计划到2025年建设年出栏地方品种“大围子猪”及杂交猪30万头综合产值超26.5亿元的全产业链他的团队还对宁乡花猪进行了全产业链研发攻克了地方猪特色养殖的难关今年宁乡花猪可出栏45万头
这是印遇龙(中)和农民在一起展示黑猪
因为关心养殖户收益印遇龙还热衷于“直播带货”最近几年已参与了四五场今年春节前他到云南澜沧帮当地农户卖黑猪一天时间就卖出30多万元网友们纷纷点赞“接地气的院士!”“院士助农,必须捧场!”
一声“哥”是农民对印遇龙最大的信任印遇龙表示“对我们农业科研工作者来说发表再多‘高大上’的论文都不能代替下基层、接地气的研究农民养好猪、百姓吃好肉是我不变的追求”
他把新品种新技术

免费送给农民

今年是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山东农业大学陈学森教授从事落叶果树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研究的第39年

2004年6月陈学森指导的博士生何天明在新疆伊犁野果林做试验回到实验室后他忧心忡忡地说“陈老师,新疆野苹果正遭到严重破坏您应该去看一看”之后
陈学森实地考察伊犁野果林他留意到新疆野苹果中的红肉苹果其类黄酮和有机酸含量明显高于栽培品种他在脑海里思考“能不能把新疆红肉苹果和
肉质清脆的红富士苹果杂交创建新的红肉种质?”
陈学森带领团队成员在新疆野苹果林进行授粉试验
不久后陈学森开始付诸行动他带领科研团队经过多年的试验先后育出了品质优良的“幸红”“福红”“美红”“满红”4个高类黄酮苹果新品种填补了我国红肉苹果的空白

陈学森常说“饭碗”要端在中国人自己手里“果盘子”同样要端在中国人自己手里但我国梨产业存在主栽品种“晚熟而不优质”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梨产业的高效发展陈学森希望能选育出满足高端市场需求的梨品种推动梨产业提档升级
2003年陈学森和团队成员采集了“砀山酥”梨花粉与遗传背景复杂“新梨7号”进行杂交育成了晚熟梨新品种“山农酥”解决了我国梨产业主栽品种“晚熟而不优质”的问题受到市场和消费者的普遍欢迎

2020年11月“山农酥”梨首次投放市场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卖出了单个梨子50元的价格还供不应求这个新品种的出现
给低迷了很久的梨产业注入了新活力


行业里的人都知道育出一个新品种至少要花费10余年的时间有如此好的品种且有国家的相关政策肯定能转让个好价钱然而面对果农需求时陈学森却做了一个让很多人觉得有点“傻”的决定新品种新技术全部免费送给农民

陈学森先后选育出了20多个果树新品种及配套技术并无偿送给果农使用在山东、陕西等丘陵贫困地区累计推广800余万亩新增社会经济效益100余亿元39个春去秋来陈学森真正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挂在了枝头上写在了农民的笑脸上
农民需要什么

他就研究什么

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的植物病理学专家朱有勇的故事让无数人感动他下乡扶贫、办班教学改善了一大批农民的生活被人们亲切地称呼为“农民院士”

朱有勇说“我做院士也好当教授也罢实际上归根结底我是一个农民会种庄稼的农民”
朱有勇在实验田里与农户交谈
2015年已经60岁的朱有勇接到了一个特殊的任务到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扶贫朱有勇刚到这里时被眼前的一切震惊了一进村子就是一股臭气人们住的还是四处漏风的篱笆房、茅草屋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这里的人均年收入只有1千元

他对同行的博士生们说“这里这么穷怪我们这些人没有深入下来老百姓享受不到你的研究成果作为院士这就是失职!”
经过一次次走进田间地头到深山密林开展实地调研朱有勇在村里租了一块地带着团队种起了马铃薯

三个多月过去土豆采挖的时候农民从没见过这么多、个头儿这么大的土豆朱有勇跟老百姓算了一笔账每亩地平均3.1吨土豆卖价3000元一吨一亩地农民收入9000多元种一亩就能脱贫,种两亩就能奔小康!

2017年,朱有勇在蒿枝坝村开起了土豆种植培训班62岁的朱有勇常常俯下身、半蹲半跪在土地上手把手地教大家种冬季土豆

为了帮农产品扩大销路朱有勇又打造了农村电子商务班把这些农产品卖出去让利益留在农村他甚至亲自上阵帮助乡亲直播带货

有人曾问院士教农民是不是大材小用?朱有勇摆摆手,笑着说:“搞了一辈子农业积累了一大批科研成果来扶贫就都用上了把农民带富心里真的感到高兴”
他愿为农民服务一辈子党的二十大代表赵亚夫
是农民口中的“赵老”是一位总是笑呵呵的专家今年已81岁高龄的他一直从事农业研究推广工作为农民提供农业科技服务多年来当地流传着一句关于他的顺口溜“要致富、找亚夫找到亚夫准能富”

江苏茅山革命老区的农村曾经贫穷落后赵亚夫在这里扎根几十年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服务武进、丹阳、宜兴……无论调任到什么地方、什么岗位他坚持不收指导费用不搞技术入股不当技术顾问的“三不”原则发展起很多10万元户50万元户、百万元户

2001年
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他执意来镇江市最贫困的戴庄村以一名普通志愿者的身份蹲点帮扶推广农业技术义务帮助村民发展有机种植彼时他已为脱贫攻坚事业贡献了半生时光

农民不懂技术
他就免费教授农民心里没底他就无偿兜底经过多年发展戴庄村的年人均纯收入增长到3.75万元“戴庄经验”因地制宜向全省推广

每年有上百天他都穿梭在田间地头撰写十几万字的科普读物却没有时间写论文研究员职称评定硬是评了三次才通过
赵亚夫指导农户种植无花果
有人不理解赵亚夫却说知识分子可以有两条路一条是“顶天”搞发明创造一条是“立地”扎根农村解决农民的难题“牢记总书记的勉励这一生就让我选择‘扎根大地’吧”
赵亚夫汗流浃背地走在戴庄有机水稻田边
戴庄的生态农业之路越走越宽赵亚夫的腰腿病却日益加剧一次去农技讲座的路上他旧疾复发痛得腿都伸不直搀扶他的工作人员记得上到三层教室需要爬44级台阶每爬一级都能感受到赵老身体的颤抖赵亚夫说“只要还干得动就要把更多更好的成绩写在更广阔的大地上!”

如今

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

扎根祖国大地

深入基层第一线

向我国科研工作者致敬!

编  辑丨杜一民

校  对丨安志伟

校  审丨孟诗琪

值班编委丨钟亚楠

点亮“在看”,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