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小时候拍完照舍不得下飞机,后来她换了个真的!



“我小时候呢
有一张周岁照
是坐在一个飞机的模型里
当时拍的时候我妈妈还说
我拍完还很舍不得下飞机”



现在她真的开上了飞机
在云海穿梭,搏击海浪
“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她是宋寅
“中国第一代女搜救机机长”
交通运输部东海第一救助飞行队
搜救教员机长


切断!切断!救捞人的生死抉择


拍摄宋寅机组飞行救援训练

据宋寅介绍,最多的时候,她一年能飞行400多个小时,其中只有100多个小时是在执行救助任务,其他时间都是在训练和模拟。

“我们日常的飞行训练是为了更好地模拟海上救援,海上救援瞬息万变,只有练扎实了,才能在遇到险情时,更好地调动自己的能力。”宋寅分享了一个2022年发生的真实案例。


那是两个被困在海上14个小时的落水者。当他们看到救生员从直升机上下来时,慌乱的本能让他们把抛下的钢索在身上、胳膊上缠绕了三四圈,并且用嘴死死地咬住,于是发生了“缠绕”的惊险一幕。

“救生员只能先去解开这个钢索,去拍打他劝说他。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救生员体力有点透支,钢索依旧没能解开。”

此时油量也越来越接近返航时的最低油量,救生员对着机组毅然决然地做了一个手势。

“他做了一个切断的手势,意思是切断钢索和飞机的连接,让机组不要管他,先行返回,但机组并没有放弃他。”

宋寅感叹“上天眷顾中国救捞人”。在最后时刻,缠绕的钢索全部松开,所有人得救。“救生员这个切断的手势,一直让我备受鼓舞,这就是我们救捞人在生死面前作出的选择。”

“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这是中国救捞精神,也是中国救捞人的铮铮誓言。


“感人的故事背后往往是残酷的现实”

“救捞人其实不希望感人的故事发生,这很大程度上意味着背后是残酷的现实。”

宋寅刚被飞行队录取时,面对家人抱怨“这么大的事儿也不商量下”时,特别认真地解释,“飞机是世界上最安全的交通工具。”

一直到2010年第一次执行出海救助飞行任务时,她才意识到海上飞行救援的危险性,“大海怒涛汹涌,船就跟邮票一样漂浮,船员看到直升机时仰天大喊。”


自然的无情和生命的脆弱所形成的强烈反差,深深地冲击着宋寅,“只有练就高超的技艺,才能真正做到生命至上。”

2016年12月份的一次救援,是被宋寅和同事称为“恶劣条件全赶到一块儿了”的紧急事件。

“船着火烟很大”、“障碍物高”、“船无动力随风漂”。这些原因迫使宋寅把直升机不得不悬停在了更高的位置。


比以往高出40英尺的高度,给救生员带来更大的晃动感。如何安全地放下救生员成了最直接的难题。此时,宋寅也因为船的航向问题,失去参考,看不见船只。

“稳住就行,稳住就行。”宋寅和绞车手一边商量,寻找着放下救生员的最佳时机,一边眼观八方,防止船因着火而引发爆炸。

一次次尝试,一次计算风向及角度,宋寅和同事默契合作,终于将救生员安全放到甲板,救起全部10名船员。

    

虽然当时是第一次遇到如此恶劣的条件,但是对于宋寅和团队而言,这是一次时刻准备着的有力救援,“日常的学习中,我们一直在不断地演算推进不同条件下,放下救生员的最佳落点和时机,并且反复推敲。我希望极端的情况永远不要发生,但是我不允许当它真的降临时,我却毫无准备。”



入行15年来,宋寅和她的团队执行任务309起,共救助225名遇险人员。

“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

上海,杨树浦路1426号,中国救捞博物馆。在东海第一救助飞行队常务副队长蒋文辉的带领下,宋寅和团队走进了中国救捞70多年的惊心动魄中。


“中国救捞是党和政府在海上的德政工程。”蒋文辉介绍,“现在国际上没有一个国家具有中国现在这样专业的国家级的救助力量和打捞力量。”

在博物馆,中国救捞的发展一一呈现在眼前:

从成立之初的10余艘小坪驳发展到如今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中型专业救助船舶;

从单一的海上救助到空中快速救助、水面应急反应、水下抢先救捞三位一体海空立体救助功能;

从常规近海救助打捞到参与马航“MH370”失事客机搜救、韩国“世越”号沉船打捞等国际化、深远海救捞任务……

71年来,中国救捞队伍共救助遇险人员84365名,遇险船舶5487艘,打捞沉船1835艘,直接获救财产总价值约1530.4亿元。

历史在回响,现实正回应。

在中国救捞发展70多年的历史深处,宋寅和团队找到了向上卖力生长的根。

“我很庆幸人生最青春的十年是跟中国救捞事业紧密相连的。总书记跟青年说过的一句话,一直让我深有感触,他说只有青春同党和人民的事业高度契合的时候,青春的光谱才会更广阔,青春的能量才能充分迸发出来。而我的青春光谱也因为一个个生命而变得更加广阔。”


在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有志青年》第二季如约上线。

我们依旧邀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奖者(集体),以微纪录形式,讲述他们以初心照亮征程,以坚韧筑就力量,以拼搏成就未来,以情怀共筑家国梦想的硬核故事,展现他们把个人发展融入到强国伟业中,以自我选择响应国家号召,以不懈奋斗展现青春担当的昂扬风貌。

编  辑丨李汝恺
校  对丨秦伟栋
校  审丨孙小千
值班编委丨钟亚楠
点亮“在看”,向青春榜样学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