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海斌:复转军人的兴农梦 | 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典型案例

乡产天下 2022-12-31



江苏省溧阳市别桥原乡流传着一句脍炙人口的小诗:“别桥原乡‘兴农’忙,‘溧湖’香米美名扬”。如今别桥原乡的乡村产业在当地百姓的努力下蒸蒸日上,而全国农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王海斌,正是带领当地百姓致富的的排头兵之一。从退役军人到溧阳市海斌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70后王海斌通过科技兴农、创办合作社等方式,不断为家乡农业的蓬勃发展作出努力。

王海斌在田间



怀抱理想终返乡


“我是农民的儿子,我爱我的家乡。”1991年,土生土长的溧阳别桥人王海斌怀着报效祖国的从军梦离开家乡,参军三年后,带着部队中培养出的坚韧意志,王海斌跟随老乡前往上海做工程承包,尽管工资不高,但王海斌坚持了三年。

在上海的这段日子对王海斌而言艰辛却充满收获,作为家里的顶梁柱,王海斌需要隔三差五地从上海往老家赶,生活上的担子让这位20出头的年轻人顶着压力,努力积累知识经验。

1997年,王海斌告别了繁华的上海回到了溧阳。回到家乡后,在村委工作的他一刻也没闲着,六年的时间里,他走遍了下属的十多个生产队,跑遍了村辖几百亩的土地,做到了“心中有丘壑,农活高优旺”。

坚韧的意志,积累的经验知识,加上对家乡情况的扎实调研,王海斌意识到,是时候为家乡干一番事业了。


科技兴农创收益



家乡充满了希望,同时也存在不少困难。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农机设备不足,良田无人耕种,这些都对王海斌提出了挑战。

面对这些问题,1999年,王海斌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流转了五个村民小组撂荒的200多亩土地自己种植,经过不断地自我学习、改进完善,有效提升亩产量和水稻质量。

2003年,王海斌牵头组织六个种粮大户成立了一个小型农机耕作队,统筹所有农机具联合使用,帮助远近不少乡亲解决了种收的燃眉之急。然而由于耕作队的服务能力和区域有限,依然很难发展壮大。

随着政府加快推进科技普及,王海斌看到了更大的发展机会。2005年,他积极引进新技术、新设备,用购置的机器完成了一千多亩地的水稻秧苗的栽插,全年计算下来,每亩收益从原来的900元提升到1050元,增幅约16%

海斌农机合作社的正门

2006年,王海斌注册成立了溧阳市第一家以企业性质注册的农机合作社,成员增加到19户,2008年达到了27户,成员纷纷以农机具入股,和王海斌干起了产业。

2009年,王海斌成立粮食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截至目前,粮食作物种植合作社已有社员2000多户,每年为别桥等16个行政村农户提供4万多亩次农机作业服务,既解决了外出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粮食产量,又保证了粮食安全。


“大家富才是真的富”


帮助带动老乡们不是一件易事,王海斌采取了三个举措。

首先,合作社持续推进融合发展,不断延伸产业链。一方面,王海斌投资建设了稻米生产车间,把原来的单一作业服务向农产品初加工延伸;另一方面,随着2017年溧阳市委市政府启动溧阳1号公路建设,王海斌以全域旅游行动为契机,充分利用别桥原乡区位优势,带领合作社积极参与旅游业建设,如打造春季油菜花海、夏季稻田美图景观,并依托原乡旅游景点,把农产品直接从田间地头转化成商品。

王海斌(图中一排右2)介绍海斌农机合作社情况


其次,合作社实施联合协作,推行“保姆式”服务。在进行农机作业服务的过程中,王海斌坚持推行多种模式的合作方式:一是规模流转土地;二是农民以土地入股;三是与农户采取订单生产。他和农民约定,可将责任田估价入社,按股分红,入股土地由合作社统一规划进行种植,土地入股的农民可自愿到合作社劳动。

此外,合作社实施科技品牌战略,提升产品竞争力。发展过程中,王海斌带领合作社积极与中国农业大学等大专院校和科研部门紧密合作,提升种植技术,带动科研成果转化,提高市场开发能力与经营能力。同时,合作社建立健全的农产品质量追溯、ISO质量管理体系,对产业链各环节严格把关,其注册的“溧湖”大米也受到市场欢迎……通过对品牌的培育促市场,通过市场来带动农户,促使合作社成员与农户的增效增收。


“一人富不是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王海斌始终将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作为自己的目标,为了实现“从联农带农到兴农富农”, 他带领合作社全面突破,逐步实现了创新发展。


闲时的王海斌经常在地里走,感受着这片自己热爱的土地,他明白,这仅仅是万里长征的一小步,以后他还将为乡村产业和家乡的亲人朋友继续奋斗。

整理 | 陈地杰
图片来源 | 受访者提供
编辑 | 陈地杰、韩雨珂


往期回顾

欢迎投稿:739649351@qq.com联系平台:15876507123(赵飘飘) 

来了,点个赞+在看再走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