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思派在现场丨记浦江创新论坛——2016技术预见国际研讨会(5月14日)
三思派在现场丨记浦江创新论坛——2016技术预见国际研讨会(5月13日)(点击标题转到昨日文章)
Kuniko URASHIMSA
日本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预见中心副主任
基于大数据的技术预见让我们更快地触碰到未来,从而对即将面临的危机有所准备。
1996年NISTEP(日本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预见中心)就开始进行科学预见,将日本未来重点发展领域锁定在了生命科学、信息技术、材料科学和纳米技术。当下,随着大数据的快速发展和应用,我们通过大数据获得了更多对技术预见方法的支撑。
在新一轮的技术预见中,我们大量地运用大数据的手段开展技术预见,通过邮件将问题发向30-50岁的人,同时也推出网络调研,以便更快地获得调研结果。通过这次技术预见,我们开始对未来产生一些担忧,主要体现在社会老龄化、能源问题和气候变化。就老龄化社会而言,中国和日本面临着类似的问题:2012年,日本老龄人口占比23%,中国仅仅8.4%,但是到2050年,日本老龄化人口达到38%,中国28%,韩国36%。因此,针对老龄化的社会服务业一定会得到快速发展,而政府对原有的一些重点发展行业的研发投入一定会有所降低,转向社会服务。
这些预见的结论可以给我们带来许多产业发展信息,助推一些优势产业更快发展。如日本因面临很多地质灾害,提升了我们在灾害预防和救助方面的科学技术水平;我们也可以使用手术机器人来进行外科手术,它的精度远远地超过医生,还可以通过3D打印制造人工肾脏等;同样,我们正在安装室内农场,使人们可以在室内进行农作物的栽种。
技术预见使我们看到了许多未来即将面临的危机,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也因此,我们的智能化发展趋势正在快速成型,这使得以前那些常规路线图不再适用了,我们必须进行新的情景假设、制定新的路线图来迎接未来的挑战。
Moonjung CHOI
韩国科技评价与规划研究所
战略预见办公室主任
大数据被作为基本数据的有益补充来支撑技术预见,我们使用科学地图方式找出新兴技术崛起点,通过网络分析方式,找到各种未来挑战之间的关系。
韩国技术预见工作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目标是能够提供一个愿景,指导我们科技发展目标和方向。在韩国,技术预见由科学技术委员会支持,韩国科技评价与规划研究所会开展技术预见工作,五年一轮,每次持续一年半到两年,技术预见的结果会纳入韩国科学技术发展基本规划中。
第四次技术预见是自2010年进行的。首先,我们预测韩国2035年的韩国社会情况,并且考察未来的市场需求转变。第二,我们通过德尔菲调研方法来预测未来技术,这些未来技术到底有多大的实现可能,同时它会对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带来多少影响。第三,进行情景描述。我们也将中国继续崛起纳入情景描述,因为韩国和中国的关系非常重要。我们研究的是到2035年能够实现的技术以及能够在社会广泛使用的新兴科技,这些技术能够给科学社会和经济产生积极影响。一方面是技术推进型的技术,另一方面是需求拉动型的技术,未来技术分成这两类,通过我们的分析,2030年将有652项技术有可能得到实现。
第五次的技术预见中,我们根据未来的需求和科技发展,描述未来的社会会发生什么样的改变,并且做好准备促进科技计划的实施。在这一轮的技术预见中,我们引入了“引爆点”的概念,认为“引爆点”是促使社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并带来主流社会技术趋势变化的时点。通过两轮德尔菲和大数据的分析,我们确定了未来发展的五大宏观趋势和40个子趋势,并对每一个趋势进行了挑战分析,分析每一个技术趋势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众多短期挑战和长期挑战情况。
最后,第五次的技术预见中,大数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大数据被作为基本数据的有益补充来支撑技术预见,我们使用科学地图方式找出新兴技术崛起点,通过网络分析方式,找到各种未来挑战之间的关系。同时技术预见的结果可以通过大数据变得更加可靠,利用大数据开展外推式的分析,获得可靠结果。
Waltraut RITTER
Knowledge Dialogues创始人
数据不再是研究的副产品,数据是宝贵的,数据甚至能改变我们的研究方式。
欧洲所有的出资机构都要求数据必须分享,但这在香港很难实现,你需要大学副校长确保所有出版东西都是透明的,都需要大家能够查到数据源,也许在香港只有一两名校长有这样的思维意识。
澳大利亚国家数据服务中心解释了为什么我们要改变研究模式,转向更多的大数据式的研究。澳大利亚国家数据服务中心正在尝试改变他们的数据系统,建立一个标准化的数据基础设施,同时在政策和数据基础设施之间达成协调,这样一来,开放数据可以节约搜索数据的时间,创造更多时间去思考这些数据的含义,充实和丰富研究内容和意义。比如,想了解关于太阳能方面的研究,可能要花好几个月时间才能收集到太阳能方面的数据,但如果能找到一个集中数据的平台或中心,就会对研究提供极大便利。所以现在欧盟已经在28个成员国开展数据分享。
香港在2000年前后,做出过“数据ONE”的决策,希望能够把实时传输数据、气候数据等进行公开,如果做这些,很多的软件开发者或者其他的人将使用这些数据来提供服务。但是让我们失望的是数据并不是标准化、系统化的,所以光把政府数据拿出来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人进行标准化的工作,以便用户使用。
回到学校的话题,众多高校教授、老师都依赖数据进行论文撰写,但是他们都不愿意分享自己的数据,如果数据能被充分的利用和分享,那势必对科学研究具有极大的推动。综上所述,数据一定是未来创新的核心要素,打通数据分享的通道,一定能让技术创新速度快速提升。
李万
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希望技术预见能与大数据手段结合,进一步提升预见方法;结合区域定位,体现国家需求;融入地方发展趋势的同时嵌入全球预见网络,深化合作研究。
我从三个方面介绍一下上海技术预见的基本情况。第一,上海技术预见开展状况;第二,技术预见在科技创新管理中发挥的作用;第三,谈一些对区域技术预见未来发展的看法。
上海可能是中国最早开展区域技术预见活动的地区之一,上世纪80年代上海市科委技术预测处就为行业技术发展提供前沿报告。之后,2001年,上海和北京等地开展了技术预测。长时间的技术预见经验积累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新的思考,最近刚刚完成的长周期预见活动中,我们建立了一个沙漏模型,从国家形势、国内态势、区域基础等方面确定这个城市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定位,进行领域扫描、主题演绎,最后选择出未来15年对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一系列研究主题。
技术预见对科技创新管理发挥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在理念上为科技创新提供管理和支撑;第二,技术预见,特别是长期、中长期的预见,对于五年规划和年度计划都会提供相应的支持,比如2013年、2014年完成的技术预见,与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出22项重大任务的重合度非常高,在“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里,仍然可以看到预见的结果和“十三五”重大专项里的方向、内容重合度非常高,可见预见为规划提供了前期的、非常充分的论证。第三个方面,技术预见在上海的扩展,我们向大学、企业、科研院所去传播这些理念和方法,很多机构都开展了这样的活动。
最后,我谈一些技术预见的体会和未来展望。我认为,第一,要加强顶层设计,能够长期坚持、持续优化;第二,要持续改进方法,增长过程效果和产出;第三,营造预见的文化氛围,拓展参与和应用范围。关于展望,希望技术预见能与大数据手段结合,进一步提升预见方法;第二,结合区域定位,体现国家需求;第三,要融入地方发展趋势的同时嵌入全球预见网络,深化合作研究。
由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张宓之根据与会专家演讲整理。文章为演讲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主办机构立场。
◆ ◆ ◆
编辑邮箱:sciencepi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