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话科技创新中心建设①丨上海如何更好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2014年5月24日、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视察工作时,提出希望上海“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2015年5月26日,上海正式对外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值此总书记科创中心建设重要指示二周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全面部署一周年之际,三思派特邀请上海市各软科学研究基地共同探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分享新认识,交流新思路,提出新建议。今天为您带来上海市创新型城市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三位专家从全球创新网络出发的深度解析。
上海市软科学研究基地
上海市创新型城市发展战略研究中心
首席专家 屠启宇
副主任 李健
研究员 春燕
屠启宇
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如果说以资本流动为核心动力的制造业全球扩散是全球化1.0时代,那么至当前,以知识、信息为核心要素的创新和研发体系全球扩散的阶段是全球化发展的2.0时代。
全球创新网络在孕育过程中已呈现出比全球生产网络更为复杂的运行和治理结构。它包含三层子网络:全球知识创新网络、全球创新服务网络以及全球开发产业化网络。
当前上海嵌入全球创新网络,主要得益于在创新创业服务方面的能力,这同上海20世纪90年代以来确定的“四个中心”城市建设核心目标非常吻合。当然也提示:上海亟需在知识创新和研发产业化2个维度,加大嵌入力度,提升节点能力。
上海应该充分释放在创新服务领域领先优势的拉动效应,以创新要素的汇聚、筛选和增值释放为己任,走出一条以“创新的码头”带动“创新的源头”和“创新的产地”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道路。
实现对全球创新网络中其他节点城市的影响,绝不能寄希望于作为外来力量的跨国公司,更多还需要本土科研机构、高校及企业的努力,坚持推进自主创新发展战略,破解跨国公司全球创新价值链陷阱。
李:上海颁布《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简称:“22条”)已有整整一年,期间,上海通过了“十三五规划”、国务院批准了《上海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方案》,都一再明确了上海科创中心的建设是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中国参与全球经济科技合作与竞争中发挥枢纽作用,作为科创中心走到世界前列。经过这一年的部署实践,根据您的观察,这样的要求是不是“高大上”了?
屠:当前是全球化快速发展的时代,如果说以资本流动为核心动力的制造业全球扩散是全球化1.0时代,那么至当前,以知识、信息为核心要素的创新和研发体系全球扩散的阶段是全球化发展的2.0时代。在微观经济尺度,跨国公司研发体系全球扩散才代表着真正意义的全球公司出现;在宏观尺度,在全球生产网络之上发育形成的全球创新网络,代表着更为复合的全球经济分工协作体系。时至今日,全球创新网络仍处于形塑之过程中。相应的,城市作为公司等机构总部集聚地和各类要素流动节点,也面临着新的地位重组机遇或风险。其中,关键在于如何实现由要素流量中心向创新策源中心的升级。对于中国而言、上海而言,不在全球创新网络仍在形塑过程中,就嵌入进入,就会失去主动权。所以不是可不可为的问题,而是必须为之。“22条”推行一年,效果还有待更长的时日。创新工作不比工程制造。后者立项之时,就可以预期,何时可以动工,何时可以投产。创新的规律可不是这样。
李:的确,创新规律复杂很多。比如说我前期研究对比“全球生产网络”和“全球创新网络”,就发现,全球创新网络在孕育过程中已呈现出比全球生产网络更为复杂的运行和治理结构。它包含若干层子网络,包括:以高等科教机构借助学术刊物、会议、访学等连接成的全球知识创新网络;以创新创业孵化支撑和投融资平台连接而成的全球创新服务网络;以跨国公司全球生产网络直接升级而来全球开发产业化网络。知识流、资金流是各层子网络之间沟通成为整体的核心要素。
图1 全球创新网络结构
屠:我注意到了你的研究,你的研究揭示了全球创新网络的多层交织构架。这一发现的价值在于提示了:在全球化2.0时代,创新中心城市有更为多元的建设路径和更为复合的条件要求。在全球化1.0时代,城市要嵌入全球生产网络,成为中心节点。规律性共识就包括:改善投资环境、发展总部经济、塑造生产性服务业、打造产业集群等等。在当今全球化2.0时代,城市要嵌入全球创新网络,路径更为多元:既可以发展高等科教能力由知识创新层嵌入(如波士顿、巴黎),也可以着力于创新创业孵化投融资由创新服务层嵌入(如旧金山、新加坡),还可以升级产业集群由开发产业化层嵌入(如东京、洛杉矶)。上海已经提出了要做综合性开放型的科技创新中心。这个要求是很高的,就是说我们上海要在三层构架中全面嵌入,实施的挑战必然是大的。需要走出一条上海特点之路。
李:您讲得对。我构建了一个基于三层构架创新网络认识的城市创新竞争力指标,运用到了对40个国际城市15项指标的评价,分析结果发现:多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中心城市(例如纽约、伦敦),往往是采取多管齐下而非单一路径的嵌入方式,结果是在全球创新网络的多个层面上都是处于前列。
图2 基于知识创新视角的排名
图3 基于创新服务视角的排名
图4 基于研发产业化视角的排名
屠:这直接提示了我们,尽管城市嵌入全球创新网络的路径有多条可供选择,但要成为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创新中心节点,更趋向多路径全方位的嵌入策略。而各条嵌入路径间的侧重权衡,取决于各城市对自身创新竞争力具体维度的认识和期望。上海在这项评价中处于创新服务维度40个城市排名第11位,知识创新和研发产业化2个维度排名的第21位。这显示,当前上海嵌入全球创新网络,主要得益于在创新创业的服务方面的能力,这同上海20世纪90年代以来确定的“四个中心”城市建设核心目标非常吻合。当然也提示:上海亟需在知识创新和研发产业化2个维度,加大嵌入力度,提升节点能力。
屠:我还想特别提示,东京是本评价中唯一一个在全球创新网络中处于最高级别卓越中心地位的亚洲城市。东京恰恰又是在国内的前人研究中相对于台北、新加坡、香港等城市甚少涉及的创新中心城市案例。我们基地的春燕博士,最近专门就东京在推动全球创新枢纽建设做了一项很深入的调研。我请春燕博士介绍一下:
春:日本在促进国内积极参与全球化创新方面动手较早,2012年日本政府特别制定《亚洲基地特别措施法》,鼓励跨国公司在日本设立研发基地和跨国公司开展亚洲总部业务,该法明确了促进国际跨国公司研发业务和总部业务的政策措施,以及项目的认定标准和申请程序等。
2013年10月在《亚洲基地特别措施法》基础上,日本政府进一步提出建设国家战略特别区域。国家战略特别区域是在指定区域内,通过实行较为宽松的政策,吸引外资企业开展促进全球化创新业务的战略措施。与以往特区不同,国家战略特别区作为国家战略实施中央政府(总理)主导,特区由国家、地方、企业三位统合,是具有相对独立的,有相当于政府主体决策能力的特区。其中代表国家的是特区大臣、代表地方的是知事或市长,代表民间的是企业社长。国家战略特区以此新机制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高效率化提供保障,而以往特区是地方向国家提出申请,国家从宏观角度进行审核通过的。
2014年指定了四个地区,分别是东京圈、关西圈、福冈县福冈市以及冲绳县。其中,东京圈国家战略特别区域是以“国际商务创新中心”定位,。其目标是打造领先世界的全球化商务城市,战略任务是在2020年国际奥运会和残奥会上,展示东京世界第一的商务环境。通过东京国际商务创新基地建设,促进国际资本、国际人才、国际企业聚集东京,开创东京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产业。在具体推进中东京也有很多大胆创新做法。比如为了推进先进医疗与生命科学产业发展,“国际商务创新中心”特许制度在外国医师管理、医疗实验制度等方面进行了许多特许规定。
屠:从春燕博士的介绍可以看到科技创新中心这个城市功能定位,虽然在我国才刚刚出现,但在全球来看也已非蓝海竞争。全球创新网络在欧洲、北美和亚洲已经基本完成部署。亚洲创新中心节点的等级已初步形成。上海当前启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所面对的已非蓝海,上海整体处于第三等级 49 31255 49 15288 0 0 1366 0 0:00:22 0:00:11 0:00:11 3469的追赶者角色。为此上海需要防止盲目自信,应渐进地、市场化地推动具体创新功能提升,循序在不同层面的全球创新网络中形成地位的提升。我有这样几个想法:
第一,上海需要切实依托和放大在全球创新服务网络层面的细分优势
经过“22条”颁布这一年来的实践,上海还是应准确把握自身在全球创新网络细分层面优势。上海在创新服务层面的竞争力排名高于知识创新和开发产业化竞争力达10个位次。上海应该牢牢坚持“四个中心”与科创中心紧密协同,坚持自贸区与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双自联动”,充分释放在创新服务领域领先优势的拉动效应,以创新要素的汇聚、筛选和增值释放为己任,走出一条以“创新的码头”带动“创新的源头”和“创新的产地”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道路。
第二,上海需要以长三角作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坚实“基座”,切实推进协同创新
上海建设科创中心必然是瞄准着处于最高级的卓越中心位置而去,这是国家战略需要和上海的雄心眼界所共同决定了。我们的研究反映,顶级科创中心城市往往是在知识创新、创新服务和开发产业化全面掌握领先地位。上海必然需要在相对短板的知识创新和开发产业化层面加大投入。其中,应注意吸收东京的路径经验,优先推动开发产业化层面创新竞争力提升。上海在开发产业化层面的创新竞争力同卓越中心的纽约、东京得分差距达10倍,属于最短板。该领域工作应将竞争力提升的视野放大到长三角区域乃至长江经济带的尺度予以部署,开展协同创新,将区域整体制造能力和产业集群基础作为补好开发产业化这层短板的现实依托。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塔尖”在上海,“基座”在整个长三角乃至长江经济带。
第三,上海需要讲求综合效应,循序推动知识创新能力提升
全球知识创新网络的超强集聚度可以从李健博士所研究的SCI刊物出版地的分布得到管窥。全球3786种SCI刊物的分布来看,主要分布在59个城市(每个城市为至少5种SCI刊物出版地),其中出版20种以上SCI刊物的城市数量收缩一半以上到26个,出版50种以上SCI刊物的城市数量再次收缩一半以上为12个,出版200种以上SCI刊物的城市数量又收缩一半为6个,出版500种以上SCI刊物的城市只有2个(纽约和位于波士顿大都市区的马尔登市)。全球创新网络中知识策源实力极为不均衡的分布是一个现实,也是追赶者最为难以撼动的,上海对此要有清晰认识。上海当然需要肩负国家使命推进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但同时要量力而行、顺势而为,在整体创新资源仍然有限的情况下,挖掘长期效率和综合效应最佳的知识创新能力提升路径。
图6 分城市SCI期刊地理布局图示
第四,上海要把国际化的城市特色在科技创新领域充分发挥
国际化是上海城市发展的鲜明特点,也是春燕博士在案例研究中东京在近些年着力提升的领域。从东京建设全球创新网络节点城市经验看,“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是其核心战略。从东京“亚洲总部特区”到东京“构造改革区”,东京借助积极政策吸引跨国公司设立地区综合和研发机构,这其中很多细节值得上海关注和总结。第一,从“质量”出发加强节点建设。首先是把研发体制建设作为研发中心建设动机之一,包括通过研发中心建设“需求”与上海当前面临的实际问题结合。其次是改善科研机构和企业创新投资评价标准,提升和加强节点建设质量。最后是改变过去过度强调超大企业的思维,重视拥有高端技术和产品开发能力的中小企业,作为吸引外资研发机构及给予政策扶持的重点之一。第二,低成本为创新研发创造良好的基础环境。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必须注重采取各种措施降低商务成本、生活成本,简化各种行政手续、确保各类国际化人才的有效需求得到满足等。第三,注重本土科研人员与人才的开发应用。集聚人才和培育人才应该成为常态的目标和任务,受益领域包括创新经济和高端商务经济,并可以进一步强化上海的国际声誉。
第五,上海在开放创新同时需要提高自主创新意识,防止跨国公司全球创新“价值链陷阱”
在实施开放创新和国际化战略的同时,上海应注意破解跨国公司全球创新“价值链陷阱”,坚持自主创新发展战略。尽管当前创新网络已经进入全球化的阶段,但基于垄断经济利益存在,跨国公司仍然会通过控制核心知识、核心技术、核心业务来实现对全球创新网络的垄断控制。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就意味着必须能够摆脱价值链低端环节地位,通过高端人才、前沿知识、核心技术、核心业务等要素的高度集聚,实现对全球创新网络中其他节点城市的影响,而这绝不能寄希望于作为外来力量的跨国公司,更多还需要本土科研机构、高校及企业的努力,坚持推进自主创新发展战略,破解跨国公司全球创新价值链陷阱。第一,在资金扶持、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服务等领域强化对本土企业重点支持,鼓励更多企业家从“经济人”到“创新人”转化,以创新立业、强业。第二,创新体制机制及资本技术支持,强化本土企业博弈能力,疏通跨国公司所主导的地方生产网络的学习渠道和知识转移通道,通过学习和融入实现创新能力的提升。第三,解放思想和创新体制机制建设,培育创新文化和改善创新环境,只有合适创新的城市土壤,才能建设强大的创新动力系统和辅助服务系统。第四,以创新制度建设完善大学和科研院所等公共科研结构的激励机制,让大学和科研院所各司其职,强化基础科学研究和共性技术的发展,为科技和产业创新提供强有力支撑。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主办机构立场。
◆ ◆ ◆
编辑邮箱:sciencepi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