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青年新思考丨科技人才:10位青年学者2022年热切关注的10大问题

三思派/编 三思派 2022-05-05
"2021年9月27日至28日,党中央时隔11年再次召开人才工作会议,提出我国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战略目标,这是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和更高目标上对科技和人才事业的战略谋划。科技人才作为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战略力量,在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要求下,亟需推动全社会、全领域力量共同探讨人才发展规律和发展议题,以更强的人才工作意识和方法回应时代关切,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科技人才发展理论体系,回答好推动科技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践命题。

 
千里人才一线牵,青年学者共向前。在本期策划中,“三思派”诚挚邀请蒋玉宏、林成华、吕科伟、孙玉涛、肖尤丹、玄兆辉、曾婧婧、张端鸿、张华、赵宁10位青年学者,从不同角度介绍他们在2022年关注的研究议题,既包括“高水平人才高地、人才发展雁阵格局、人才国际竞争力、人才法治保障”等宏观视角,又有“战略科学家梯队、高被引科学家、国际顶尖人才、研究型大学与科技领军企业、科研组织机制”等领域的人才发展研究。希望借此观点分享,汇聚更多青年学者深入交流,引发更多思考,启发更多智慧,共同写就新时代的人才篇章。

"——常静


(按姓氏首字母排序)




蒋玉宏

科技部人才中心研究员



研究借鉴国际经验 推动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起,美国硅谷、日本筑波、韩国大德等远郊科技园区兴起,快速集聚顶尖科技人才,发展成推动世界科技创新的人才高地。二十一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出现科技人才和创新活动回归都市中心的浪潮。纽约、旧金山、西雅图、波士顿、伦敦、柏林等城市的老城区,通过更新存量空间、打造“第三空间”,涌现出面貌一新的创新街区,改变了人才高地的发展模式与格局。我们需要总结分析人才高地建设的国际经验与发展趋势,从科技人才流动和集聚的内在规律出发,深入研究人才高地形成的机制机理,为我国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提供支撑。




林成华

浙江大学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科技管理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打造更具全球吸引力的国际顶尖科技人才生态环境


当前,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重塑世界创新版图和政治经济格局,国际顶尖科技人才效能的发挥在大国综合国力与全球科技竞争中的优势愈发突出。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层面出台了系列政策,在营造更具吸引力的国际顶尖科技人才生态环境上取得了积极成效。然而,面向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重大战略需求,如何打造更具全球竞争力的引才聚才机制,如何建立更加多元的顶尖科技人才遴选和评聘标准,如何建立完善以人才为中心的培养发展和科技资源配置机制,如何建立完善与国际接轨的人才管理、长期保障和激励机制等关键问题亟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和破题。




吕科伟

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创新人才所博士、副研究员



关注战略科学家培养使用


战略科学家在世界和中国科技发展历程中都起到了关键作用。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迫切需要一批战略科学家把握世界科技大势、研判科技发展方向,在事关国家安全和卡脖子关键核心领域挂帅攻关。阐释战略科学家的内涵,探析其独特能力和品质,依托“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探究战略科学家成长的影响因素,探索完善战略科学家梯队的培养激励机制,为弘扬科学家精神、深化科技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提供借鉴。




孙玉涛

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大连理工大学科技创新创业与产业转型研究中心主任



科技领军企业的科技人才管理


科技领军企业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其科技人才是国家科技创新的核心竞争力,尚没有引起学界的关注,一些基础性的问题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一是国家科技人才在国家实验室、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的宏观布局结构、微观能力结构问题。二是科技领军企业的科技人才的学科结构、知识结构与国家需求匹配问题,领军企业与学术机构之间科技人才的流动机制和竞合机制。三是科技领军企业科技人才的成长规律、管理模式和激励机制问题,明星科技人才在科技领军企业中功能等议题研究。这些方面都是值得深入思考的基础性问题。




肖尤丹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



科技人才法治保障


2022年1月1日起生效施行的新《科学技术进步法》,首次将“人才第一资源”“人才强国战略”写入法律,从维护社会地位、构筑关键制度、保护合法权益、提高创新激励、完善减负免责等方面全面更新了我国科技人才法律制度,并开创性增设了违反人才保护义务的法律责任。这为下一步做好科技人才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但“徒法不能以自行”。如何利用法治手段更好的解决科技人才政策中存在的“相对剥夺感”问题,如何更为刚性地落实“公正平等、竞争择优”的人才制度法律要求,必然成为新法律实施成效的试金石。




玄兆辉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技术预测与统计分析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提高人才国际竞争力需要系统设计


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我国的人才竞争力明显落后于科技竞争力。INSEAD公布的《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2021》显示,中国人才竞争力在世界134个经济体中排名第37位,远低于《全球创新指数2021》中的中国排名(第12位)。其原因在于中国在技能人才培养、吸引国际人才、人才生活质量等方面排名落后。提升我国的人才竞争力需系统设计、多方发力。要深化教育制度改革,打造高质量研究型人才与职业技能型人才队伍。要聚天下英才,吸引世界优秀人才来华学习工作、创新创业,促进人才国际流动。要统筹人才培养和使用区域布局,为人才合理流动和柔性利用人才资源提供良好环境。要完善人才评价体系,让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全力创新。要营造良好的政策和社会环境,形成“重视人才有决心、依靠人才有信心、尊重人才有爱心、信任人才有耐心”的良好氛围。




曾婧婧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导



揭榜挂帅与柔性引才


“揭榜挂帅”制度不仅是一种新型科研组织模式,更能通过为揭榜项目选拔“帅才”发挥柔性引才作用。“揭榜挂帅”柔性引才实质上是一种“项目引才”“以赛引才”,对人才不限国籍、地域、单位属性,人才无需刚性落户,以灵活的身份和形式参与揭榜项目攻关。“揭榜挂帅”柔性引才有诸多优势:一是能实现精准引才,以具体领域的榜单和项目成果的考核识别人才专长和质量;二是能实现持续引才,以稳定的制度设计和影响力持续推进引才工作;三是能实现人才集聚,通过多方竞争揭榜、合作揭榜汇聚一批“同道中人”,实现人才集聚效果。




张端鸿

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与科技人才培养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一个国家生产力水平和科技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不仅要培养高水平人才,也要发挥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在新时代,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进一步树立科教融合的思想和理念,教师在科研活动中培养学生,学生直接参与高水平科技活动,尊重高等教育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活动自身规律,努力培育出一大批勇担时代大任的自主创新型人才。




张华

江苏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 副院长、研究员



人才雁阵格局:科技与产业体系的韧性构建之道


应变局、开新局,关键在依托耦合性强、层次性优的人才雁阵格局,形成创新合力,构建更具韧性的科技与产业体系。战略科学家的培育体系如何构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如何顶天立地,基础工艺人才如何用好留住,人才国际科技合作如何应对科技议题的泛政治化和泛意识形态化,这些都是需要持续研究的选题。我们将立足江苏省乃至长三角地区丰富的创新实践,对基础研究、成果验证、平台联动、技术攻关、人才良性流动以及评价使用等方面掣肘科技人才效能发挥的关键因素和影响机制开展探索性研究。




赵宁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国家战略人才的重要源泉


国家战略人才是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撬动支点。国家战略人才的发现、培养和使用要扩大视野、聚焦群体、前瞻培养、大胆使用、信任赋能。我国的“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是我国国家战略人才的重要来源,用好用活这支队伍是加快建立我国全球人才资源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一是前瞻优化国家战略人才发现培养机制,大胆使用、赋权赋能,系统加强和提升我国战略科技力量;二是精准绘制“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分布地图,提升国家战略人才引进和使用效能;三是加强国家战略人才前瞻培养,避免在各领域特别是基础学科领域的“木桶效应”。



虎年新春之际,“三思派”特别策划“青年学者对中国科技的思考”系列,邀请科学学、科技战略政策相关领域青年学者,畅谈新的一年中热切关注并将投入热情进行研究的问题。


欢迎读者粉丝在文末发表评论,既可以对文中各位专家的内容进行评论,也可以畅谈自己对科技人才领域的新年新思考(字数不限)。


本系列“青年学者对中国科技的思考”每篇文末都欢迎评论,并将及时开放。



本文由“三思派”特邀常静(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创新政策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牵头组织和编辑。文章观点不代表主办机构立场。


◆ ◆ 

编辑邮箱:sciencepie@126.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