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于繁荣数字文化的几点思考

于新东 三思派 2022-05-04


数字化具有泛在性、颠覆性和复杂性等特性,而数字化转型着眼于全覆盖、广渗透和强应用。这意味着,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既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还要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如何全面系统、扎实有效地体系化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是这项工作的核心和关键。从体系化角度来看,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极为依赖“企业主体充分担当、数学教育创新发展、数字人才广泛涌现、社会氛围良好活跃”这四个方面强有力的牵引与支撑。这四方面的基础就是数字文化建设。


一、引导企业数字文化,铸就数字化转型主体


企业在数字化转型发展进程中起到运转与活跃整个数字化有机体的重要作用。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快而强,则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快而强。因此,确立并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


一方面,引导企业自觉接轨数字化,自发推进数字化。数字化转型与每个企业都息息相关。客观上并不存在和数字化转型不相关的企业。愈是走在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前列,愈是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因此,企业不仅要在思想上考虑走数字化转型发展之路,更要积极主动、坚定有力地在行动上快走。企业必须日积月累地培养并逐步提高数字化应用,且服务于企业生产、管理、研发、技改等各环节全流程的能力与水平。当企业积极主动地树立起数字化经营制造的思维,提高数字化转型发展的能力,并担当起数字化转型发展的主体使命时,就会夯实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企业基础。


另一方面,积极发挥企业身处数字化转型一线的出题者作用,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重点项目协同和研发活动一体化。加快构建领军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数字化转型发展主体相互协同的数字化转型联合体,打造高效强大的共性数字化技术供给体系,提高数字化转型发展成效。同时,全面推动数字化转型示范工厂建设,鼓励领军企业打造有影响力的行业平台,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升级改造,推动重点行业整体实现数字化转型。


二、深化数学教育改革,夯实数字化转型基础


“数”是数字化之核心。数学教育当仁不让是决定数字化转型发展状况的基石性因素。不断创新发展数学有关的教育理念、方法手段和模式,是占据与赢得数字化发展先机的关键支撑所在。


一方面,数学教育要树立起重思维训练和重实际应用的理念。只有当数学教育更多是强调思维与应用时,学生才会在课后继续以数学为友,与数学形影不离。另一方面,要摒弃“只要抓好在校数学教育”的短视。数学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让数学学习者在其一生中拥有并掌握数学这一思维工具,或者说思维利器,特别体现在他们进入社会后在数学应用的能力高低上。最后,数学教育要具有着眼数字化未来的胸怀与担当。数学教育不是更多地培养“解题者”,而是要把全民培养成数学、数据、数字的“终极爱好者”与“终身应用者”。为此,必须加大数字化应用的教育普及力度,通过一代又一代人数学思维与应用习惯的养成,数字化转型发展才能拥有最为广阔、活跃、持续的源头活水,进而不断释放数字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的强大作用。


三、厚植数字人才培养,抢占数字化转型未来


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教育竞争。因而,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归根到底要靠一大批的数字人才。为此,必须积极面向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与塑造上海竞争新优势之急需,努力厚植数字人才发展优势。


首先,应当更加重视数字人才的自主培养,以加快建立数字人才资源的竞争优势。数字化作为一项复杂性、系统性、综合性工程,涉及范围广、覆盖学科多,交叉、融合和边缘特点极为明显,这就要求我们在数字人才的自主培养上,既要在思想认识上树立起宽广系统的数字人才观,又要在培养路径上多方协同、广开“才”路、梯队发展。依托企业、大学、科研院所等不同主体,培养大量数字技术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综合性管理人才,并努力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顶尖数字人才。


其次,建立健全更加开放包容的数字人才体制机制,构建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数字人才治理体系,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数字人才制度优势。建立健全分类科学、层级清晰、有机衔接的数字人才培养支持机制,促进人才、项目、基地一体化发展。完善相关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等体制机制,在履行国家使命中成就人才、激发活力。


再者,以国民科学素养提高为基础不断提升全民数字应用能力。不断提高国民科学素养及能力是数字化转型发展战略得以成功的关键性基础与先决性条件。衡量国民科学素养高低主要有三项标志:国民受教育程度、理解科学知识与方法的能力、专利发明数量。这三项标志本身就同数字化转型发展状况具有完全的正相关性。因此,通过更基础、更广泛的国民科学素养的提高,能够使人们更好适应职业结构变迁和生活方式变化带来的新要求、新挑战与新机遇,最终不断提高人们运用与开发数字技术的能力水平。


四、营造社会良好氛围,丰富数字化转型土壤


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社会氛围营造主要应当做好三个层面工作,一是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相关体制机制建立健全,三是数字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第一,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以数字底座、数据中枢、赋能平台为关键支撑的数字化转型基础,具体包括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等。通过夯实城市数字底座,进一步提升网络能级、算力能级和数字设施联通水平,从而极大推动数字技术创新、丰富智慧化应用场景。


第二,数字化转型必须加强制度供给,奋力探索适应数字化转型的法治规范、监管机制、安全标准。当前,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进程中当务之急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工作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开放共享体制机制,主要针对全域性数据信息的处理利用。为此,必须加快推动数据交换交易,大力发展数据要素市场,探索建立数字交易平台,建立数据确权、交易、登记和清算等基础性制度。二是权益保护体制机制,既保护并规范使用数据开发应用的知识产权,也保护个人权益及隐私。三是风险预警体制机制,重点着眼于大数据本身的整体性安全和伦理道德层面的风险防范。


第三,大力培育数字文化,因其对数字化转型之意义如同“鱼水关系”。数字文化的最高层面就是倡导形成支持数字化转型的社会价值观。各级党委政府在这方面应大有作为。一是创新数字化科普教育的形式、内容与载体,广泛宣传数字化知识、数字化精神和数字化转型工作的典型经验,全面提高公众数字化意识,夯实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社会基础。二是加强相关新闻舆论宣传工作,努力营造生动、活跃的数字化转型氛围,鼓励开展群众性数字技术革新活动。三是充分发挥工青妇等人民团体的积极作用,动员广大人民群众投身到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时代潮流中来。当数字化成为一种价值判断标准,成为一种价值取舍导向,成为一种价值追求目标,即当数字化深入人心而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时,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自然水到渠成。


于新东,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基地执行主任、教授。文章观点不代表主办机构立场。


◆ ◆ 

编辑邮箱:sciencepie@126.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