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zt]《那三届》:中国高考的记忆

2016-09-25 王辉耀 新三届

     

    中国“文革”结束、恢复高考后的前三届大学生即77、78、79级通常被统一看做一个群体,那三届集聚了“文革”十年被耽误的人才,那三届以平均不足5%的超低录取率成为中国当代史上难以复制的一代。2013年恰逢77、78、79级大学生毕业30周年。30年前,80万大学生完成学业,应社会百废待举之亟需走上工作岗位。


        从此,掀开了个体生命开始新的旅程,并深刻影响中国当代历史发展轨迹的一页。30年后,在政、商、学诸领域,他们中的大多数成为了当代中国社会的精英分子和中坚力量。

    

    在历史的长河里,个体与时代是相遇的关系,或擦肩而过,或无意邂逅,或正逢其时--77、78、79级的遭遇似乎显得格外奇妙。作为1977级大学生、那三届毕业生中的一员,我以为,历史上鲜有哪个群体,像那三届一样,个体经验与国家时代命运如此高度重合,看其中某些人的个案便能勾勒出一部中国当代史;也鲜有哪个群体,能有机会如此深刻地影响一个国家,集体重塑社会的重要方面。


        那三届的人多因从属于此群体而自豪,记得1977级毕业生、现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履职后首次答记者问中,深情回忆自己当年在田间地头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以及随后考上大学的经历,言谈间属于那三届的振奋与豪迈依旧写在脸上。

    

        如今,对77、78、79级中许多人来说,个体的梦想已经基本实现,而集体的、国家的梦在哪里?需要如何进一步实现?反思、追问、探索,是应有的历史态度。于是早在2012年6月30日,我在欧美同学会与北大陈平原、美国康奈尔大学颜海平两位教授发起并组织了“中国梦:回顾与展望--77、78级毕业三十周年”研讨会。


        我们最早选择了“中国梦”为主题,邀请不同领域的百余名77、78、79级优秀代表,就“新时期的转型升级与中国教育发展”、“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大国崛起”、“中国走向世界和国际认同”、“人才强国和中国梦”等专题展开讨论,共同回顾了伴随我们成长和发展的中国改革变迁30年审视当前的社会发展。研讨会得到了各方很不错的反响,很多人鼓励我,要为属于这个群体的朋友编辑一本纪念毕业30年的纪念文集。


        于是,在大家的帮助和支持下有了这本《那三届--77、78、79级大学生的中国记忆》文集的呈现。书中集结了38位77、78、79级代表的回忆与追述文字,让这些知命之年的“过来人”亲自讲述关于个人的、中国的、那三届的记忆,用历史映照个体的生命经验,用个体建构历史的发展轨迹,无论对于我们的下一代,还是对于中国当代史都是有意义的事情。

    

        书中77、78、79级学人在毕业30年之际回忆过往、反思自我、重整理想,从这些字里行间,我们更能感受到这批人之所以能被划归为一个特殊群体,不仅因为那三届聚合了历经文革十年被压抑、被耽误的一代人,更由于那三届拥有诸多共同而特有的精神气质。

    

        77、78、79级普遍经历丰富、视野宽广、包容性强。他们大多数人上大学前在农村、厂矿、部队经受过磨炼,历经了社会大学的风雨,拥有丰富的中国各阶层经验。同时,他们的成长跨越十年“文化大革命”,沐浴数十载改革开放的春风,全程参与了当代中国的众多大事件,是经风雨见世面的一代人。


        倒置的成长经历和特殊的生活经验增加了他们理解事物的多样视角和包容性;他们多注重实践,善于把握社会生活整体情况。其中很多人后来功成名就却依然为人随和、能屈能伸,即使做学问者也较少有迂腐气而多沉稳练达。那三届既经历过“文革”前后理想的幻灭与反思,也有基层现实生活的历练,这代人既葆有理想主义情怀又不忘积极入世,既超越又世俗。

    

        77、78、79级们比较勤奋、坚韧和执着。回忆起当年在大学海绵吸水般如饥似渴的学习状态,半夜集体在路灯下看书学习的情形,他们自身多有万千感慨。“文革”后,77、78、79级以平均不足5%的历史最低录取率获得上大学的机会,精英意识从被录取的那一刻便被社会和自我设定。在全民期待的目光和高度的自我期许中,那三届加倍找回“被耽误的十年”。重获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从社会最底层瞬间成为天之骄子,经历过大起大伏、生活磨难的人更易生发一种生命的紧迫感,并始终伴随这个群体。


        于是,在大学学习的时候如饥似渴、争分夺秒,事业中坚韧执着、全力以赴把握机会。特殊的经历锻造出了一种百折不挠的毅力与韧劲,铸就了一种勇于追求、不甘沉沦的精神气质。只要时代给予一个机会或碰上新的机遇,就会马上迸发出特殊的能量。

    

        我认为77、78、79级学人最应该始终珍惜的集体精神气质当是独立思考、反思精神和批判意识。“文革”中,独立人格和自由思想受到全面打压,但很多77、78、79级却通过博览群书在时代缝隙中寻找到思考的乐土。因为教育系统几乎瘫痪,没有标准答案、固定教材和应试考试,侥幸没有遭遇后辈所受应试教育的束缚。“逮到什么书读什么书”,因为博览群书,封闭的时代却造就了独立思考的一代人,如今想来,无意间成就了类似于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自学成果。


        越是独立思考者越具有反思和批判的勇气。“文革”刚结束,社会意识形态剧变,全民笼罩在反思的大氛围中,身处社会剧变风头浪尖的 77、78、79级身上带有浓烈的伤痕印记和反思动力。这代人本就得益于一个时代的被否定和另一个时代的重新开启,敢于否定曾经的“真理”、反思精神以及批判意识天然地从属于这代人的精神基因。

   

         77、78、79级身上还富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这些来自于全民共识的投射加上自我期许的共同催化。从当年入学开始,这代人身上即承载和被投射了太多国家民族的时代使命。人们希望,一批既有丰富的中国生活经验,又经历过高等教育的77、78、79级,能够为“文革”后的中国贡献大政治家、大思想家、大科学家,能够引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从恢复高考到改革开放,毕业后的30年里,因为个体发展总与国家命运高度重合,这批人生发出强烈的历史整体意识,历史使命感油然而生。无论从事何种行业或身处世界哪个角落,这个群体普遍热衷于关注中国社会宏观的国计民生、人文精神建设,渴望参与社会的整体发展,拥有超出专业范围以外的终极关怀精神。

    

        77、78、79级的人生轨迹恰处在中国社会从“文革”到改革开放,从封闭走向世界的历史拐点,这批人普遍思想解放,不少人拥有国际化视野。77、78、79级直接受益于“文革”终结以及参与了思想解放运动,他们多警惕极端意识形态,倾向追寻、探讨人类发展的普遍规律,也热切推动全社会的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中国开始大规模地融入全球化的浪潮之中,译介海外思潮经典的《走向未来丛书》曾是这批人中最流行的读物,中外思想的碰撞和现实的差距也最早被他们体察。


        衔接“文革”与改革开放两个历史时段,77、78、79级最早感知和历经了中国重新全面走向世界的过程。他们中的很多人在大学毕业后成为改革开放后首批选派的留学生,接受了西方教育。对部分77、78、79级而言,“中国是世界的中国,国际是我们舞台”,他们活跃在世界各地,成为中国为世界贡献的国际化精英。正如书中有77、78、79级提及“空前的历史机遇,使得这一代人在成长过程中无意间上了三所大学--社会大学、校园大学和国际大学”。


        “国际大学”在这里不仅是实际的留学海外,还有开眼看世界后获得的国际化理念和人类发展普遍规律的知识。因为有过最基层最现实的中国体验,又敞开视野比较过西方社会,这批人多思想开放、具有国际化视野,往往是改革开放最坚定的捍卫者,是中国国际化重要的推动力量。

    

        30年弹指一挥间,作为一个77级的毕业生,在总结自己这一代精神特质时未免有自吹自擂的嫌疑,然而作为77、78、79级的一员,过了知天命的年纪,总需要明白自己这一代在历史和现实中的位置,才算真正知晓了天命。不能否认,77、78、79级今日的成绩既有自身的努力,更得益于时代和社会机遇的特殊眷顾。


        既然反思精神、批判意识是77、78、79级集体精神特质中最重要的一点,就免不了自我反思与批判。因为时代局限,77、78、79级大多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外语基础不好,与后来的大学生们无法比拟;也因为经历“文革”的思想洗礼,我们中很多人依然残存了特定时代的思想底色,并在各种思想论争中暴露出来。

    

        毕业30年后盘点,77、78、79级的“成功者”们集合起来是一份华丽而闪亮的名单;如果反思和批判是这代人最应葆有的精神品质,那么在历史面前,我们究竟能交出怎样的答卷?到底我们还有怎样的承担?也许人们会认为,既然77、78、79级是时代的受益者和成功者,那么今天中国社会成功的、不成功的,似乎都与我们这30年的作为密切相关。77、78、79级曾面对史无前例的历史机遇与责任,如今是否真正履现了同学少年时候的理想?我们做过什么,还能更好地推动什么?这些值得我们在纪念的节点上反复自我追问。

    

        在中国当前面临新的历史转折关口,在77、78、79级毕业30周年之际,本书既是一种集体的追忆与纪念,也力图唤醒当年的梦想、激情和社会责任感,总结和反思我们30年的成就与不足,并展望未来的路径,探讨新的趋势与选择。纪念的目的在于重整出发,从这个角度上说,本书的出  版意义非凡。

   

         77、78、79级的子女们也都到了我们当年读大学和毕业后的阶段,听父辈讲述属于那三届的高考和人生经历,是一件有意思也有意义的事情。有意思的是那三届的故事如此特别而丰富,有意义的是在娓娓道来之间,融入了诸多的感触和反思,抚今追昔之际有彰往察来之效。对于今日之高考、大学扩招、高等教育的变革、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机制乃至于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也是可资借鉴的好素材。

    

        总结是为了更好地重新出发,希望我们77、78、79级切勿自满与懈怠,葆有独立思想、反思精神和批判意识,进一步成为改革开放、思想解放的重

    

        要推动力量。忝为77级毕业生的一员,我愿与所有77、78、79级一起共勉,继续前行!


(本文为《那三届——77、78、79级大学生的中国记忆》一书序言,该书主编王辉耀,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附:

《那三届——77、78、79级大学生的中国记忆》

  目录

  序言


  上篇:如歌岁月


  王邵光:大学梦,不期而至

  王德禄:梦想与反思

  李子实:伸向远方的清华台阶

  陈平原:我们和我们的时代

  张亚勤:从“少年班”到微软

  陈建功:如歌的岁月

  张隆溪:学者,行走中西

  罗志田:不可复制的一代

  俞吾金:我的哲学人生

  饶   毅:你可以为中国做什么?

  徐小平:把人生经历“设计”成人生财富

  陶景洲:务实为国  律师人生

  曹   莉:北外,剑桥,清华

  熊晓鸽:在早晨第一缕阳光中起飞

  薛澜:我的大学三部曲


  中篇  奋斗求索


  王伯庆:我的教育情结

  王辉耀:人生是一个不断开放的过程

  叶舒宪:我的“石头记”

  宁   滨: 人才为中国提速

  刘   宏: 我的1978:回忆与思考

  刘海峰:我与高考的不解之缘

  许跃生:我们的大学为何难出人才?

  陈圣来:把国际舞台搬到中国

  葛   明:中国梦,正当时

  蒋述卓:一个学者的中国梦

  韩清源:中国梦  美国梦

  颜海平:再启程:77的路


  下篇  建言中国


  王振耀:要尊重普通大众的一般需求

  朱苏力:满足老百姓的需要是我们的根

  关爱和:“李约瑟之问”与“钱学森之问”

  刘震云:中国教育的本身需要教育

  张   杰:继往开来的一代

  陈春声:中国教育的反思

  汪晓来:规划是面向所有民众的服务

  周   斌:文化自觉的缺乏

  段培君:中国的发展需要梦

  童世骏:从“中国问题”到“中国贡献”

  谢思敏:中国走向世界的途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