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国殇丨搜证南京大屠杀:“以为是国史,原来也是家史”

2017-12-13 新华社记者蒋芳 新三届


        老编的话:今天是南京大屠杀80周年祭奠日。我们编辑一组新旧稿件,以志不忘。





搜证南京大屠杀:

“以为是国史,原来也是家史”


在舆论叙事中,美籍华人鲁照宁所有付出与执着,都源于对家乡对国家血浓于水的深情,源于维护南京大屠杀史实的正义感。


但鲜为人知的是,随着对历史的了解,原本自认为与“历史”毫无关系的鲁照宁,却从中打捞出越来越多的家族过往。


2016年5月12日,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鲁照宁在整理捐赠的史料。李响摄


 几乎每年的12月,鲁照宁都会从美国飞回家乡南京,随行的行李中,衣物不多,塞满了他一年来搜集、竞拍、整理的跟南京相关的抗战“记忆”。13年来,他陆续无偿捐献了各类与南京大屠杀相关的文物史料2000余件,其中164件被评为国家珍贵文物,60余件成为国家一级文物。


不容青史尽成灰,冥冥之中有天意。令鲁照宁意想不到的是,随着对这段历史的了解逐步深入,鲁家人与抗战之间剪不断的前尘往事一个个浮出水面。


最铁杆的“搜证人”


“他的眼光非常好,很多东西都是极为罕见的一手史料,填补了纪念馆馆藏文物中欧美等西方国家有关南京大屠杀史料的空白,为浩劫的存在给出了不可辩驳的第三方铁证”


  “这是一本1937年12月美国发行的《亚洲》(ASIA)杂志,里面刊登了日军轰炸南京时,中国军队用高射机枪反击并击落日本飞机的照片,同时在这本杂志里还有抗战时期中国飞行员在美国接受培训的照片。


  “这是1938年美国发行的11张反战宣传卡片,目的是为了让民众了解战争的黑暗,宣传和平,其中一张编号为223的卡片上讲述了中国飞机远渡日本,进行人道远征(Chinese Bombers Drop Leaflets on Japan)的故事。


  “这一件是DC-2飞机模型。”

  ……


  今年12月5日,在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内的史料捐赠仪式上,个子不高的鲁照宁被媒体层层叠叠包围着,一件件介绍他这次带来捐赠的100余件文物史料。


  他的好友,也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副馆长王伟民,在参加仪式的空档发了一条“朋友圈”:


  1937年12月5日的《拉贝日记》中记录:从7:30,空袭警报一个接一个,停泊在船坞的“塔克沃号”(怡和洋行)和“大同号”(太古洋行)两艘轮船遭到了轰炸,浦口铁路设施遭到轰炸……80年后的这一天,美籍华人鲁照宁携父母又一次从美国飞到南京捐赠文物。与善同行、心存至善,历史会记住他。


  王伟民和鲁照宁已相识13年,“他一直是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最铁杆的搜证人。”王伟民说。


  鲁照宁有个口头禅,“我给你看样东西”。王伟民第一次在纪念馆接待鲁照宁是2004年。当时鲁照宁慕名而来,先是捐赠了两本英文版南京大屠杀的书籍。后来就每年都来,每次都带很多他在网上竞拍和搜集到的史料,比如1937年12月13日美国媒体刊载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的原版报纸等。


  “他的眼光非常好,很多东西都是极为罕见的一手史料,填补了纪念馆馆藏文物中欧美等西方国家有关南京大屠杀史料的空白,为浩劫的存在给出了不可辩驳的第三方铁证。” 


  在纪念馆的史料展陈中,有张“头颅抽烟照”常常吸引参观者驻足,它记录的是一个中国男子的头颅被挂在了铁丝网上,额头上依稀可见斑斑血迹,嘴中却被恶作剧般地塞进一支香烟。


  这张图片正是2007年鲁照宁从美国1938年1月10日发行的《生活》杂志中搜集来的,如今已经成为揭露日军暴行的著名照片。而在今年7月6日的一次捐赠仪式上,鲁照宁又捐赠了这张图片的原版照片,系刚刚从一位比利时藏家手中拍得。


  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到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利济巷慰安妇纪念馆……越来越多的抗战主题的展览中,都能觅到鲁照宁捐赠的踪迹。


  实物史料的特别之处就在 29 54383 29 16193 0 0 6205 0 0:00:08 0:00:02 0:00:06 6204,哪怕只是一张地图、一条丝巾,甚至一枚小小的邮票,也是活生生的历史。


  例如,一套美国国会所藏的日本在环太平洋各地投降的原版胶片,由美国城堡影片公司1945年发行。还有一套1945年9月9日受降仪式的邮票,拼成“V”胜利的姿势,上面盖了当时的邮戳。“这就是历史的见证,中国人胜利了,人类胜利了。”鲁照宁说。


  在历年捐献的2000多件文物中,鲁照宁最珍爱的永远是最近搜罗到的“心头好”。


  “这套是我刚拍到的,上海《中国周刊》发行的日本侵华日记半年期刊,五本合订本。从1937/7/7至1939/12/31,记载了日军侵华每一天的实录。我看到这个标出来的时候,因为截止日期是午夜,但我又太想要,于是就出了封顶价再去睡觉。醒过来打开电脑看到拍到手了,特别高兴。”


12月5日,鲁照宁的父母在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的英烈墙上寻找“鲁美音”的姓名。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供图


离开南京时,

他不知道“南京大屠杀”


有人很关心,十几年来收藏究竟花了多少钱?鲁照宁说自己“从来不算账”。“这是一笔他不愿意算的账,怕一心疼就坚持不下去了。”鲁照宁的父亲鲁振国说


  尽管如今频繁造访家乡,但在1980年跟随父母离开南京移民美国时,鲁照宁对生活了不到16年的这座城市知之甚少。


  到了美国,每年到了抗战胜利日,华文报纸总会刊登一些专辑纪念,在这些纪念文章中,“南京”“南京大屠杀”是出现频率比较高的两个词。


  “距离上隔得远了,心理上反而拉近了许多。每次看到南京两个字,我总是不由自主地会多看两眼。”鲁照宁说。


  1997年,一位美籍华人张纯如的作品《南京大屠杀:被二战遗忘的浩劫》火遍了美国。这本书占据《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十几周,在全世界造成轰动,先后再版了15次,印量达50万册,首次让西方国家全面了解二战期间日本在中国的屠杀真相。


  这本书对浩劫大量史实的铺陈与细节描述,让鲁照宁重新审视起自己的家乡——南京。他没有想到家乡的灾难如此深重,更没有想到日本竟然一直在否认南京大屠杀。


  2002年,他第一次来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参观中一张张史料照片和万人坑中的白骨,给他带来了难以言表的悲痛与耻辱,那天晚上,他彻夜难眠。


  “我很愤怒,很震惊,很痛苦,也很悲观。我能做些什么?我过去热爱收藏航模,从那时开始有意识地搜集南京大屠杀方面的资料,想要证明这个惨剧是实实在在发生了的。搜集了不少之后,就开始想要捐赠出去。”


  2002年那次参观后,鲁照宁回到美国就正式开始了他的搜集工作,他几乎每天要花一定的时间泡在网上,一次次尝试用不同的关键词来筛选有价值的文物史料,然后通过竞拍竞价购买。


  少则一年一趟,多则一年三趟。从那时开始,鲁照宁不断地往返中美之间,满箱子来,空箱子走。


  很多人对鲁照宁的工作不理解,既不是专业的历史工作者,为何纠结于历史?


  “因为我是南京人,我有一颗心。”旅居海外多年,中文已经讲得不太溜的鲁照宁用很短的一句话解释。


  还有人很关心,十几年来究竟花了多少钱?鲁照宁说自己“从来不算账”。


  那最贵的是贵到什么程度?鲁照宁用“天价”作答。记者问遍了鲁照宁的亲戚朋友,都没有找到答案。


  “这是一笔他不愿意算的账,怕一心疼就坚持不下去了。”鲁照宁的父亲鲁振国说。


  鲁照宁一直在美国纽约的一家电力公司任项目督查,天生乐观外向的他朋友很多。说起收藏,他以前最爱的是各种飞机,靠着性格中那种总要“做到极致”的拼劲,他曾被美国华文杂志《世界周刊》报道:《超级飞机迷——鲁照宁》。但自从爱上历史,他削减了个人爱好。用他自己的话说,“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


  回忆起儿子这些年的作为,鲁振国与老伴经历了反对—无语—默认—支持。


  “他付出了很多,除了上班就是到处找文物,拍文物,经常为了没盯住错失一个东西就耿耿于怀,睡眠也很少。作为父亲,我一直劝他不要再继续了,或者少做一些。但他从来也不反驳,因为我的话没有错,但是他一直没变。我也慢慢就不再讲了,我不讲就是支持。”


  除了收藏,鲁照宁还是美国红十字会应急救援志愿者。鲁照宁说,他微信的“签名”其实也是他的座右铭:The   best never rests. When he rests, he will R. I. P. (Rest in peace),意为:一个优秀的人是不会停下来的,当他停下来的时候,他已经长眠。


  他甚至为自己退休后的“奉献”也做好了规划:“我应该会回国待更长的时间,当一名抗战博物馆的志愿服务者,讲解、研究什么都可以做。”


鲁照宁的姑奶奶鲁美音,是4296名中外抗日航空英烈中唯一一位女烈士。受访者供图


纵使青史成灰,

你用名字刻下不朽


1940年10月29日,鲁美音所在的民航客机在云南一带遭到日本战机袭击。机长紧急迫降,鲁美音最后一个离开机舱,本有机会逃生,突听见婴儿啼哭,她不顾危险折回去救人,不幸被日机扫射中弹身亡,年仅26岁,且怀有身孕


  在舆论叙事中,这位美籍华人所有付出与执着,都源于对家乡对国家血浓于水的深情,源于维护南京大屠杀史实的正义感。


  但鲜为人知的是,随着对历史的了解,原本自认为与“历史”毫无关系的鲁照宁,却从中打捞出越来越多的家族过往。


  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位于南京市紫金山北麓,1932年原国民政府为安葬170余名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牺牲的中国和援华的苏联、美国、韩国航空人员,修建了该处烈士公墓。如今,该馆已列入了首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用于展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美、苏等国空军在中国大地上联合抗击侵华日军的英勇历史。


  2015年,已经51岁的鲁照宁第一次来到这个地方,并且在墙上找到了姑奶奶的姓名——鲁美音,是4296名中外抗日航空英烈中唯一一位女烈士。


  “我父亲之前回国探亲的时候来了一次纪念馆,拍下了一个叫‘鲁美音’的名字传给我看,说这很可能是你的姑奶奶。”至此,鲁照宁从此才知道了家族中那个发生空难的空姐,竟然是抗日英烈。


  据考证,鲁美音1914年出生在南京,曾就读于南京金陵大学、北平燕京大学、协和医学院护士科。1940年成为中国航空公司的一名女空乘员。


  1940年10月29日,鲁美音所在的民航客机从重庆飞往昆明,在云南一带遭到日本战机袭击。机长肯特紧急迫降,日机追着逃生者扫射。鲁美音最后一个离开机舱,本有机会逃生,突然听见婴儿啼哭,她不顾危险折回去救人,不幸被日机扫射中弹身亡,年仅26岁,而且怀有身孕。


  鲁振国的记忆深处,还有小时候曾被家人提起过的小姑妈。他读过一本为纪念小姑妈鲁美音出版的文集《空游》。杂志社的编辑在悼念鲁美音的文章中称:“鲁美音女士的意外殉难,是一个无法补偿的损失。”


  鲁美音的父亲鲁士清在《忆亡女美音》一文中说:“为人而死,重于泰山,为己而死,轻于鸿毛。余女美音之死,虽不重于泰山,总算死得其所了。”


  “我在出国之前,大约是1956年来过这个烈士墓,当时荒无人烟,整个山头上只有我跟陪我来的同学。前几年我再来的时候,就有了纪念馆,很多人参观,还找到了小姑妈的名字。我拍了照片发给鲁照宁和我姐姐,很感慨,虽然她牺牲了遇难了,祖国没忘记她,仍然还在纪念她。”鲁振国说。


  纪念馆工作人员程薇薇说,2015年鲁照宁的到来让这段历史更加清晰地浮出水面。“纪念馆先有墓后有碑,名录都是后来航协和史料研究者一点点整理出来的,难免有疏漏。家人补充的这些历史细节让这段历史变得更加完整和鲜活了。”


  更令纪念馆感到惊喜的是,鲁照宁从2015年了解姑奶奶的故事后,围绕鲁美音的一切也就成为他新的史料搜集目标。陈纳德信封、援华美军的徽章、美国陆军航空队飞行员逃生丝巾地图、《美国陆军航空队必备手册》……


  “他一次捐赠就捐了100多件跟抗日航空烈士相关的文物,其中有一件DC-2飞机模型,就是仿照鲁美音牺牲时所乘的飞机制作。”纪念馆副馆长武齐全说,馆方将对此次捐赠的藏品做进一步的考证和史料挖掘,并在今后的陈列展览中逐一公开展示。


原以为只是国史,

没想到也是家史


在漫长的日本侵华期间,鲁振国的父亲、二叔、祖母、大姑妈、小姑妈、三叔叔的儿子先后死于日军之手。家里的房子都被烧了拆了,家破人亡


  一层窗户纸捅破之后,越来越多的光透了进来。当父亲开始“默许”儿子对历史的执着,也将越来越多尘封记忆中的家族往事讲了出来。


  “1937年沦陷前,我们一家父母、外婆、兄弟姐妹一共9口人逃难到了溧水,经历了溧水大轰炸。大火烧了3天3夜,但是没有人敢去救火。日本兵到处烧杀掳掠,所有能抢的东西都被抢光了,连狗都被拖走当了军需。我父亲鲁葆如被日本人抓了当挑夫,因为力气小身体弱,沿着窄窄的田埂运送物资时数次摔倒,滑进泥水里,就挨了当兵的一脚让他滚回家,幸运逃过一劫。”


  鲁振国说,他自己出生于1937年12月,逃难时还是个襁褓中的婴儿,但也差点死于战争。“我那时太小,听见枪声炮声就会哭,很多乡亲怕引来日本人,就警告我父母要把我丢到粪池里淹死,外婆很坚定,保护了我,我才活了下来。”


  近年来的史学研究表明,溧水大轰炸,正是侵华日军攻打南京的前奏。从目前掌握的档案来看,1937年11月29日下午,溧水遭遇了三轮轰炸,分别发生于14时、14时7分和14时15分。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日志》记载,轰炸持续达一个半小时左右,事后,约有十二三人参加了义务掩埋工作,共掩埋无主尸体786具,认定运走的尸体约200具,埋在废墟中、尸体粉碎、烧毁不可辨认者难以计数。


  轰炸中的鲁家人活了下来,但在漫长的日本侵华期间,鲁振国的父亲、二叔、祖母、大姑妈、小姑妈、三叔叔的儿子先后死于日军之手。家里的房子都被烧了拆了,家破人亡。


  “整个南京,全中国,因为这场战争家破人亡的人太多太多了。”鲁振国伤感地说。


  “哭墙”上二叔鲁葆寅的名字,英烈墙上姑奶奶鲁美音的名字,父亲鲁振国记忆中的南京沦陷……鲁照宁说,没想到自己所执着付出的事业,原来与家族有着这样深刻的牵绊。“原以为这是国史,没想到竟然是家史。我跟这段历史有缘。”


  从1937年到2017年,80年过去了。今年这个年份对鲁家人来说不同寻常,鲁照宁带着父亲鲁振国和母亲王素英一起回到了南京,先去祭拜了姑奶奶,又去“哭墙”前献上了一束鲜花。12月13日,父子俩将第一次向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共同捐赠史料。


原载《新华每日电讯》2017-12-11 记者蒋芳

版权事务请与后台编辑联络


背景资料


南京大屠杀之来龙去脉



南京大屠杀指1937至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国在南京保卫战中失利、首都南京于1937年12月13日沦陷后,日军于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数月的大规模屠杀。


其中日军战争罪行包括抢掠、强奸、对大量平民及战俘进行屠杀等。屠杀的规模、死伤人数等没有世界共同认可的数字,但一般认为死亡人数超过30万。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展开全面侵略中国的大规模战争。7月17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 蒋介石在庐山声明中表示:“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  日军进入南京城责任。”全国上下掀起全民抗战的浪潮。  


同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在上海及周边地区展开淞沪会战。战役初期,日军于上海久攻不下,但日军进行战役侧翼机动,11月5日在杭州湾的全公亭、金山卫间登陆,中国军队陷入腹背受敌的形势,战局急转直下;11月8日蒋中正下令全线撤退;11月12日上海失守,淞沪会战结束。



淞沪会战结束后,中国军队向南京方向溃退,中国当时的首都南京处于日军的直接威胁之下。由于从上海的撤退组织的极其混乱,中国军队在上海至南京沿途未能组织起有效抵抗。中国将领唐生智力主死守南京,主动请缨指挥南京保卫战。11月20日国民政府宣布迁都重庆。  


经过淞沪会战三个月鏖战,日军也损失甚巨。日本参谋本部原计划让上海日军“凯旋归国”,并没有进攻南京的计划。11月7日,日本参谋本部给上海派遣军和第十军的命令是:“扫荡上海附近之敌,追击的战线为苏州、嘉兴以东”。 然而日军中下级军官不愿就此罢休,11月15日的第十军军团扩大会议达成决议:“全军独断敢行,全力向南京方向追击。”


11月22日,松井石根致电多田骏:“为了尽快解决事变,要求军部批准向南京进军和占领南京。”12月1日,日本参谋本部正式下达占领南京的命令。日军经过数月连续作战,此时进攻上海以西数百公里的南京,几乎没有后勤支持。日军军官称:“粮草不足就现地解决,弹药不足就打白刃战。”在西进途中,日军抢劫、杀害平民、强暴妇女的暴行已经开始。  



自从命令下达后,罪恶感就消失了,军人们变成了到处偷袭抢夺谷物、家畜来充饥的匪徒。这个就地征收的命令,使下级军官发狂,不但抢夺粮食,并且强暴了中国妇女……对于 反抗的人就以武力解决。(曾根一夫,《南京大屠杀亲历记》)  


12月4日,日军逼近南京外围。8日,日军占领南京外围阵地,已从北、东、南三面包围南京,此时南京守军只剩西面的长江一条退路,然而唐生智做出“背水一战”的姿态,一方面下令集中力量固守复廓阵地,另一方面命令销毁长江上全部渡船,并令宋希濂三十六师看守城内通向下关的唯一通道挹江门,严禁部队从此处退出。


自此,南京城内守军和平民的退路被全部切断。10日,日军发动全线进攻,但直到12日仍未能突破南京城防。12日晚7时,唐生智突然下令突围撤退,自己乘保留的汽艇出逃。南京守军瓦解,大部向下关溃退,在挹江门与三十六师发生激烈冲突,最终击破城门逃至下关。


由于渡船已经销毁,许多难民与士兵仅试图依靠木板渡江,最终大多冻溺江中。其他人见渡江无望,返回城内。许多士兵脱下军装躲入南京安全区。



1937年12月13日,日军进占南京城,在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师 团长谷寿夫等法西斯分子的指挥下,对手无寸铁的南京民众进行了长达6周惨绝人寰的大规模屠杀。  


日军占领上海后,直逼南京。国民党军队在南京外围与日军多次进行激战,但未能阻挡日军的多路攻击。1937年12月13日,南京在一片混乱中被日军占领。日军在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指挥下,在南京地区烧杀淫掠无所不为。  


12月15日,日军将中国军警人员2000余名,解赴汉中门外,用机枪扫射,焚尸灭迹。同日夜,又有市民和士兵9000余人,被日军押往海军鱼雷营,除9人逃出外,其余全部被杀害。  


16日傍晚,中国士兵和难民5000余人,被日军押往中山码头江边,先用机枪射死,抛尸江中,只有数人幸免。  


17日,日军将从各处搜捕来的军民和南京电厂工人3000余人,在煤岸港至上元门江边用机枪射毙,一部分用木柴烧死。

  

18日,日军将从南京逃出被拘囚于幕府山下的难民和被俘军人5.7万余人,以铅丝捆绑,驱至下关草鞋峡,先用机枪扫射,复用刺刀乱戳,最后浇以煤油,纵火焚烧,残余骸骨投入长江。令人发指者,是日军少尉向井和野田在紫金山下进行“杀人比赛”。他们分别杀了106和105名中国人后,“比赛又在进行”。  


在日军进入南京后的一个月中,全城发生2万起强奸、轮奸事件,无论少女或老妇,都难以幸免。许多妇女在被强奸之后又遭枪杀、毁尸,惨不忍睹。与此同时,日军遇屋即烧,从中华门到内桥,从太平路到新街口以及夫子庙一带繁华区域,大火连天,几天不息。全市约有三分之一的建筑物和财产化为灰烬。无数住宅、商店、机关、仓库被抢劫一空。“劫后的南京,满目荒凉”。  


后来发表的《远东国际法庭判决书》中写道:“日本兵完全像一群被放纵的野蛮人似的来污辱这个城市”,他们“单独的或者二、三人为一小集团在全市游荡,实行杀人、强奸、抢劫、放火”,终至在大街小巷都横陈被害者的尸体。“江边流水尽为之赤,城内外所有河渠、沟壑无不填满尸体”。  



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照片据1946年2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查证:日军集体大屠杀28案,19万人,零散屠杀858案,15万人。日军在南京进行了长达6个星期的大屠杀,中国军民被枪杀和活埋者达30多万人。  


中华民族在经历这场血泪劫难的同时,中国文化珍品也遭到了大掠夺。据查,日本侵略者占领南京以后,派出特工人员330人、士兵367人、苦工830人,从1938年3月起,花费一个月的时间,每天搬走图书文献十几卡车,共抢去图书文献88万册,超过当时日本最大的图书馆东京上野帝国图书馆85万册的藏书量。  


在南京审判(1946年1月至1948年11月)时,亲历“南京大屠杀” ,曾任“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委员”的梅奇牧师(返美后任耶鲁大学驻校牧师)、贝德士教授(金陵大学历史教授,后任该校副校长,返美后任纽约联合神学院教授) 及南京红十字会副会长等出庭作证。贝德士说∶“南京失陷后在两礼拜半到三礼拜的期间恐怖达于极点,从第六礼拜到第七礼拜的期间恐怖是严重的。”


另外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司库和秘书金陵大学社会学教授史迈士也对南京审判法庭说∶“在最初的六个礼拜中,曾每天提出两次抗议。”于是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才有“在日军占领后最初六个星期内,南京及其附近被屠杀的平民和俘虏,总数20万人以上” 的裁定。



据此,学者及一般人多沿用“南京大屠杀”只为期六个星期。“南京大屠杀”不只是六个星期,虽然这六个星期的屠杀最为严重。  


如果我们需要确切说明“南京大屠杀”的最严重阶段,那应该是从1937年12月13日 南京沦陷至1938年2月5日,新任日本南京守备司令官天谷直次郎到任。两天后,日本上海派遣军总司令松井石根曾下令恢复南京秩序。尽管有松井上将和天谷少将的允诺,日军在南京的屠杀、奸淫、掠夺、放火并没有显著的改善。


当时纳粹德国驻华大使馆政务秘书乔治·罗森于1938年2月10日自南京发往柏林外交部的电报还说∶“日本人在南京的恐怖统治已达无以复加的程度。”他于3月4日的电报更清楚地分析日本人暴行的情形∶“二月份及本月近几天南京及其周围的形势已有些稳定……日本人的暴行在数量上已有减少,但在性质上没有变化。”罗森还提到直到他动笔写信那一天(3月4日),南京还看不到一家中国商店 。


史迈士教授在其1938年出版的《南京战祸写真》中说,南京市区在1938年3月份,有许多大门还是封着的。再有蒋介石的德国顾问团团长法尔肯豪森,当时留在南京在德国大使馆工作,其遗稿中记有“一个日本兵于三月十九日在美国教会院内强奸一女孩”。上述留在南京的西洋人所报道的南京二三月的恐怖情形完全符合很多留京的中 国人所作之记述。


南京失陷后未及逃出的野战救护处处长金诵盘及其科长蒋公谷两 位医生于1938年2月15日搭美侨李格斯的汽车作南京陷后对市区的首次巡示 ,蒋氏于其《陷京三月记》有如下之记载∶“出新街口,经太平路,夫子庙,转中山路,沿途房舍,百不存一……行人 除敌兵外,绝对看不到另外的人,一片荒凉凄惨的景象,令我们不忍再看。”  


蒋介石的卫队中央军官学校教导总队的郭岐营长于南京沦陷后三个月逃出,著有《陷都血泪录》,连载于1938年8月之《西京平报》。战后,郭在中国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出庭作证,对质日军第六师团长谷寿夫为“南京大屠杀”的疯狂刽子手。郭写到∶“有人说兽兵刚进来头三天总是放枪奸淫烧杀的……结果过了一礼拜不见停止,过了三个月仍不见停止!”


另一位教导总队的士兵营长钮先铭,系日本士官学校毕业,抗战开始时,正肄业法国军校,当即遄返报国。南京陷敌后,钮落发为僧,潜居八个月始逃出南京,现仍健在并息影于美国洛杉矶。在其所著之《还俗记》中,描述他化装和尚搭京沪 火车脱险,在车厢内的情景∶“当时京沪沦陷已半载有余了,日军为了确保他们的统治权,宪兵当然已不便在公共场所明目张胆地杀人,……在鬼子宪兵监视下,我不敢过分地东张西望;因此我又收回了我的视线,闭上眼帘,一只手搓着颈项上所挂的佛珠子,以作念佛状 。”



一位文化人李克痕于南京城西乡村躲避两个多月后,于1938年3月初入南京城,6月3日逃离南京,著有《沦京五月记》,连载于1938年7月的汉口《大公报》。李描述其在南京所见∶“近来日兵奸淫妇女的事,在白天虽少有见到,但在晚间仍多得很。我女同胞行大街上,日兵见之即趋前阻拦,籍检查为名,遍摸全身,百般调戏,任意玩弄,但也只好忍辱含羞,听其胡为,否则,刺刀举起,立刻戳死,故在白天,大街上没有一个妇女的影子。”  


南京的恐怖局面一直持续到1938年的夏天,虽然明显的在3月中旬以后,屠杀和奸淫的程度逐渐减少。可以说三月中旬到5月底是“小屠杀”时期。最有力的证明就是两个慈善机关(世界红十字会南京分会及中国红十字会南京分会)于1938年5月份埋葬806人的记载。


林娜在其《血泪话金陵》中道出其缘由∶“从日本兵进城起,到我离开止——五月二十日——掩埋尸骸的工作从未停止 ,其实埋也埋不了,一批被埋掉,马上又有一批新的来补充。”


南京虽早在1938年元月一日即有汉奸自治委员会的成立,以陶宝庆及孙淑荣为正副会长,但未能使日军的烧、杀、奸、掠稍搁,以致“小屠杀”继续到1938年的夏天。南京的秩序直到1938年11月梁鸿志的“维新政府”(3月成立于上海)还都南京时,始得恢复。客观地判断,“南京大屠杀”的期限应该说是“半年”,或者说三个月的“大屠杀”和三个月的“小屠杀”,才与事实符合。


中国旅美画家李自健的油画 《南京大屠杀》


“东京审判”的判决说∶“在日军占领后最初六个星期内,南京及其附近被屠杀的平民和俘虏,总数达20万以上。”又说∶“在城外的人比在城内的人稍稍好一点。在南京四周200华里(66英里)以内的所有村庄,大体上都处于同样的状态。”“南京四周200华里”应即为上述之“南京及其附近”。这正好是东起于南京城东北,长江南岸之乌龙山,经尧化门、仙鹤门、麒麟门、马群、苍波门、 高桥门、上方镇越秦淮河而西向花神庙、吉家凹,再越江南(即京赣)铁路,再东北上直趋江心洲对面之上河镇。


实际上,这也就是保卫南京的防线,主要是南京之东南两方,也是人烟稠密的区域。同时,这一区域是南京防御的战场,村民多在日军未到前远走逃避。或入南京城避难,所留者多为老弱和妇孺。日军所至,未及逃避者,几乎极少幸免。


抗战胜利后,指挥南京大屠杀的刽子手松井石根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处以绞刑,谷寿夫被引渡给中国政府处死。

东京审判中的松井石根


南京大屠杀主犯谷寿夫接受审判


文图选自网络



百年潮

杨奎松说西安事变:张学良

要拿蒋介石当投名状"参加"革命

夏衍谈周扬:有些事,他得告诉毛主席

冯印谱:陈布雷墓前的遐想

黄永胜没料到毛泽东下手这么狠

刘家驹:我写林彪传的遭遇

刘家驹:在安徽制止武斗的回忆

张聿温:林豆豆在空军报社的十年

吴李邱王笔下的“七二O”事件

袁晞:毛泽东时代的常委们

潘松庆:武汉文革拾忆

平庸之恶:老兵王更印

黄健:我做村民口述史

韦君宜:延安整风之女特务怪事

王康:十月革命:救赎、悲剧与启示

袁晞:有多少人非正常死亡在斯大林时代?

袁晞:如影随形的档案

岱峻:考古学大师李济1960年被劝归内情

文一:工业革命,中国做对了什么?

齐心:与丈夫习仲勋相伴58年

习仲勋生前琐忆:一辈子未整过人

毛泽东赞习仲勋:你比诸葛亮还厉害

李辉:北京大学,你不应该这样做

袁晞:“毛主席走遍祖国大地”?

胡庄子:“陈毅是个好同志”来源考

何方:亲历中国外交政策的历史转折

何方:老革命,大学者——我所知道的李一氓

俞邃:思念一氓恩师

李世培:十七年间我和父亲李一氓的两次会面

王永魁:“文化革命五人小组”的来龙去脉

庞松:厘清高岗、饶漱石事件政治迷雾

贺越明:胡均鹤的多重角色

陈景仲:我所了解的华岗冤案始末

揭秘红色延安十大美女的人生结局

胡德平:回忆母亲李昭

季如迅:寻访张学良西安事变手谕始末

庞松:追忆胡绳同志的治学精神

庞松:跟随龚育之写党史忆往

刘建生:从王海容图片的一段公案说起

刘冰在清华“渣滓洞”十个月

陆伟国: 郭影秋的文革往事

陈梦家:我不能再让别人把我当猴耍

李榕:舅舅的故事

她一直生活在邓稼先的世界里

徐建:如果不是海外爆料,

深圳也许已经有一个立法会了

吴同:追忆钱锺书伯伯的点滴往事

张宝林:黄苗子郁风和“二流堂”的老友们

潘公凯:血墨春秋——寻找林昭的灵魂

顾土:母亲长达30年的交代史

斯雄:那一辈革命者如何做父母?

陆伟国:人民大学文革大事记

梅长钊:大法官梅汝璈家人的两岸际遇

容国团活到今天就80岁了

李南央:我有这样一个母亲

李南央:母亲她终于解脱了

就《我有这样一个母亲》答读者问

老鬼其人与《血色黄昏》

顾晓阳:老革命詹富光

被诬要杀党人的大"右派"葛佩琦上访记

上书毛泽东状告迟群的刘冰老人逝世

陈原: 鲁迅投笔怒怼的“三一八”,

究竟谁是主使?

陈原:从铁狮子胡同到张自忠路,

五百年卧虎藏龙

陈原:我与冯其庸先生的半世纪交往

陈原:与于是之交往的岁月

陈原:"辱母杀人"等公共事件,

可以转化为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

侯振华:一座让人思绪万千的院落

李大兴:东四六条里的人民大学

李大兴:七号大院的青梅竹马



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永远的新三届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

征 稿


新三届公号向新三届朋友征集稿件

主题一:新三届人的高考之路

主题二:新三届人的大学时光

主题三:新三届人的文革经历

主题四:新三届人的上山下乡

主题五:新三届人的当兵岁月

主题六:新三届人的爱情故事

主题七:新三届中的菁英人物

主题八 新三届人的职业生涯

主题九:新三届人关注的话题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
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