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发《Nature》,拿校长奖,这个“青椒”不一般

新媒体工作室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9-01

点击上方“北京化工大学” 可以关注!


2013年上半年,即将博士毕业的冯越正和现在忙着投递简历、参加春招的很多学生一样,面临着人生中的一个重大抉择:出国或国内做博士后?进企业?还是其他?

面对各式各样的选择,权衡之下,冯越老师发现自己更喜欢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环境中工作,他希望能够独立带领一个团队,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于是,从高考时就选择了生物方向的他,来到了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继续探索这门奇妙的学科。

“很多学校是不愿意让一个刚毕业的博士独立带领一个实验室的——我没有出过国也没做博士后,但化工大学看中我的能力和潜力,愿意给我独立工作的机会,所以我就来了这里。”

2018年新年音乐会的舞台上,冯越从谭天伟校长手中接过校长奖,在手模上留下手印、留下名字。

毕业五年后,他仍在做自己最喜欢的事,并且做得不错。



“我感兴趣”


有人说,“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物是一个直接与人类健康、与医学相关的专业,很多人被其广阔的前景所吸引。从高中就对生物这门课程有着浓厚兴趣的冯越老师说,他做研究,主要是因为“兴趣”二字。

冯越老师主要开展的是以X射线晶体学和冷冻电镜为手段的生物大分子结构生物学研究,具体是蛋白质结构生物学。生物学的范畴很广,结构生物学是通过解析蛋白质的结构来了解蛋白质从事生命活动的机理的分支学科。

冯越老师去年发表的论文主题是致病菌嗜肺军团菌一种致病蛋白的结构生物学研究。军团菌肺炎是一种呼吸系统疾病,由嗜肺军团菌感染而引起,属于非典型肺炎中病情最为严重的一种,严重情况下可能致死。如果研究者了解该致病菌的关键蛋白结构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能够抑制其活性的药物分子,从而抑制病原菌在人体内的正常生长,达到减少病菌感染的目的。

基础研究就像一颗种子,一旦破土而出便能延展出许许多多的枝桠,往更远更广阔的天地生长。在冯越老师研究的基础上,人们能够进一步设计抑制军团菌蛋白活性的小分子药物,可以说,迈出这一步,为军团菌肺炎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冯越老师谈到:“生命科学包罗万象,结构生物学研究的是生命活动在分子、甚至是原子层面的呈现,一旦钻进去的话会看到一些非常有意思的东西,很吸引人”。

对于那些希望选他做导师、跟他一起做研究的同学,冯越老师最先问的是:“你感不感兴趣?能不能坚持?愿不愿意通过科研做出一些有意义的东西?”结构生物学的实验本身有时会相对重复,如果有了兴趣和目标做为支撑,就可以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同时它领域宽广,未知繁多,挫折和失败是家常便饭,唯有坚持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我有责任”


除了埋头实验室专注于自己的科研事业,冯越老师也开设了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专业课程,主讲结构生物学与生物化学。

“工作压力是有的,但是教学也不能放下,一个大学老师本身就是要去教学的,这是一种责任。”冯越看来,开展教学不仅是教师这个身份的职责所在,也会对自己的科研有促进作用,二者相辅相成。“要讲课给学生的话,自己就必须要对这门课程了解得更深入才行。我在备课过程中会不断去查看这个领域的最新进展,自己也受益。”

上课对于冯越老师来说,还是一个温故而知新的过程,“自己讲过的东西印象会比较深。一些经典的知识点经常讲的话就会在脑海里一直记着,自己做研究时有时突然想到这个东西自己讲过,这对实验很有帮助。”

每天清晨,化学工程楼B504的门基本都会开着,冯越老师已经开始了他一整天的工作。为了抽出时间陪伴家人,他一般在晚上吃饭的时候回家,晚饭过后再匆匆赶往学校继续工作,一直到很晚的时候才回家休息。

不累吗?

也累。

“但是一方面有兴趣,另外我们这个领域竞争激烈,松懈一点的话之前的辛苦可能就都白费了。也不想让自己和学生的努力付之东流吧。”

现在的学生们面临着比过去要多的机会和选择,很多硕士研究生毕业之后不再继续读博士、做科研了。在冯越老师看来,既然选择了成为一名研究生,那在硕士阶段就还是要以做研究为主,这样以后不论做什么工作都有更多选择的余地。“做一件事就要尽量把它给做好,不然还不如不做,优秀也是一种习惯。”

有时看到实验进展得很慢,冯越老师着急得恨不得自己动手去做,但是他手里繁重的工作不允许他花大量的时间与学生一起做实验。“工作以后不能像之前读博士时候一样心无旁骛地做实验了,总是有这样那样的事情,所以大家在读研究生时一定要珍惜时间!”

专注认真,珍惜当下,做对人生有意义的事。这是作为老师,他最想教给学生的东西。



“我不服输”


“我身上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凭着这股劲头,高考发挥失常与清华失之交臂的冯越老师在本科期间发奋读书,最终保送到清华直博。得偿所愿,却发现身边高手如云,加上科研的难度和压力,他一度“觉得自己能毕业就不错了”,但是从不服输的他又怎会甘愿碌碌无为?博士五年一头扎进实验室,心里憋着一股劲儿,在临近毕业的时候他发表了一篇Nature文章,成为了同届第一个发表Nature论文的毕业生。同时,他也获得了2013年清华大学优秀博士论文一等奖、清华大学优秀毕业生以及北京市优秀毕业生。

冯越老师说,他喜欢遇到问题就想办法去解决的过程。在读博期间,他曾经做过一个偏物理方面的实验,新的知识体系需要他从头开始学习,一连几周都没有做出任何的结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冯越老师每天都在实验室留到很晚才回去,回到寝室之后也要翻看实验记录本、浏览当天的实验、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每天改进一点,慢慢就把这个事情给解决了。”

研究进展到如今,冯越老师碰到的实验难题也是逐步升级,有时甚至几个月都毫无头绪,但在他看来,只要有强大的动力支撑,有愚公移山的精神,最终破解难题是一种新奇有趣的体验,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在做去年的Nature文章的课题时,由于他的实验加办公空间只有不到40平米、资源极其有限,实验仪器不能满足所有学生同时进行实验,迫于无奈,他只得连续两周停了其他人的实验,只让做这个课题的学生开展实验。“大家都很有热情,但是都做实验的话难以保证做这个课题的学生有资源,所以只能采取这种方法。”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咬紧牙关、坚持不懈,于2018年5月24日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在线发表了题为《Structural basis of ubiquitin modification by the Legionella effector SdeA》的研究长文(Article)。

现在实验室条件改善之后,所有学生都能有相对比较充裕的资源和条件专注于自己课题的研究,这让冯越老师更有动力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他的工作量,“每天都有很多新的结果和数据,时时刻刻都有事情”,但他乐在其中,也愿意向更高难度的挑战发起冲击。

提到未来几年的计划,冯越老师说,他希望团队能在一两年内再出新的成果,如果有机会的话更想出国学习一段时间、继续深造。



前路长,天地广,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永不服输的“青椒”,会在他的人生里,书写更多精彩。


精彩回顾

校园网服务升级,访问这些在线学习平台,不费流量!超贴心!

她,GPA4.06!“学霸”是怎样炼成的?

高考将至,我们在这里等你!



来源|北京化工大学校记者团

责编|刘哲菡

美编|孟令潇

如果觉得不错记得为我们点“在看”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