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使命|她,甘做学生“旧竹枝”
清代的郑燮曾写过:“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郭青老师从1998年留校工作以来,在教师的岗位上兢兢业业走过了数十载,期间连续担任多届本科班主任,看着一届又一届的学生走进大学,又离开校园。
“我可以看到我的学生慢慢地成长起来,变成熟,是一个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郭青老师给人的感觉总是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比起做科研时的严谨,当班主任时的她更多了几分亲和。上课时的一丝不苟和平日里对学生的尽心尽力,让她的学生一提起她都会说:“郭青老师她人特别好!”
郭青老师在提起她的学生时总会说,其实她也有很多不懂的地方,虽然教学工作干了很久,但是她始终认为她是在和她的学生一起成长。
守初心,为成长播下种子
大学对于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意义,或许是一个全新的开始,或许是要勇敢踏上的征途。郭青老师认为,如果从老师的角度出发,大学最重要的是两个方面,一个是为师者立德树人,一个是为学者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大学是学生一个非常重要的成长阶段,在大学期间让很多学生为之困扰的就是——我将来要做什么。郭青老师说,不管学生将来的目标是什么,学好专业知识是为未来的选择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因素。除此之外,在大学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充实自己的生活,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大学的各个关键节点时,郭青老师一般都会通过班会的形式去关注学生的情况。自己班的学生刚入学时,她来来回回地往返两个校区,给学生开班会、介绍新校区的生活学习设施,详细讲授大学不同阶段中会遇到哪些学习和生活问题,甚至在如何平衡学习、生活、交友这些方面都给予了尽可能的回答和帮助。凡有所虑,皆倾囊相授。面对有特殊情况的学生,郭青老师也会针对性地提出建议,为他们解决问题。“虽然我很难对每个学生都事无巨细,但是我希望对那些有需要的同学,我尽量能为他们去做些事情。”
很多人都会习惯把一代一代的年轻人划分为“80后”“90后”“00后”……而郭青老师认为对于学生来说其实没有很特别的时代印记,在学生时代大家面临的问题都差不多,比如怎么学到知识,如何顺利毕业,怎么建立好自己的人生目标。人们常说的“有教无类”就是希望老师不要在自己心里去给学生区别化对待。她这么想,也这样做。在带班的过程中郭青老师慢慢意识到,学生将来未必从事本专业,大学对于他们来说更多是一个摸索成长的过程。作为班主任,她四年来做得最多的功课是给他们提供不同的建议,推己及人,理解他们的不同的想法。
“所以,我只能说是一个引路人。”
有人说,教师的最大幸福就是把一群群的孩子送往理想的彼岸,而教师便是他们的“摆渡人”。或许,对于郭青和同她一样的班主任们来说,就是这份职业最好的注脚。
担使命,“因材施教”灌溉新芽
当有人夸赞郭青老师带的班级学风好,学生面貌都很积极向上的时候,她总是谦虚地说,这些都是我的学生们自己的追求,他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往上走,我只是给了一些引导。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自己成长的速度,不能揠苗助长,也不能强迫塑造学生的道路,郭青老师会告诉她的学生大学可以给他们提供什么环境,能从哪些方面达到自己的目标,她希望学生可以自己找到想要的东西,完成自己的想法。
郭青老师曾经教过一个各方面条件都很优秀的学生,但是他偏偏不喜欢学英语。那个时候,有人宣传“只要你有本事,可以不需要学英语。”郭青老师和学生谈心时,一五一十地和学生说了学习英语的重要性,英语是否优秀其实在工作中可以给到你的机会也是不一样。后来,这位同学把英语四、六级都过了,最终凭借过硬的综合素质保送到清华大学。“这一件事情还让我挺有成就感的,虽然不见得是我的作用,但在我的影响下看到学生突破了自我,这点还是很高兴的。”
所谓“因材施教” 实际上是一个很广泛话题,郭青老师认为,给不同的学生创造适合他们各自学习、成长环境是很重要的。
对于想深造或者在科研训练上感兴趣的同学,郭青老师会给他们重点指导,及时给予他们想要的资讯。在保研和考研的那段时间里,郭青老师的耐心和细心蔓延到了学校选择、导师推荐、初试复试的各个阶段。
对于学习上存在困难的学生,郭青老师觉得又需要有不同的教育方式。有些学生对于学习不自信,就要注意建立他的自信心。有些学生对于自己的专业不了解或者不太适合,要引导他们去增加对专业的了解并积极发现兴趣点:“我会告诉他们,你不要觉得这样就是自己失败了,我们可以通过大学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东西。”
孔子说“因材施教”,是希望老师在教授学业的过程考虑每个学生的特殊性,而郭青老师在带领学生的过程中所领悟到的就是要“因人而异”地尊重他们,“因材施教”地教育他们。一把标尺无法统一一个班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性格和风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路。”
育良才,引路科研为报国
郭青老师时常要在科研人和班主任两个角色之间转换,做科研的时候,郭青老师更多要考虑创新性,而做班主任的时候更多需要的是细心和耐心。
“实际上科研也是一个吸收的过程,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教学,可以把自己学习到的东西转化,继而分享给学生。”
要平衡班主任和科研人的角色,郭青老师除了合理安排时间,还别出心裁地让科研和班级活动结合起来,让两者相辅相成。郭青老师时常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科研训练项目,培养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郭青老师也亲力亲为,亲自指导学生的“萌芽杯”科技创新及学术论文大赛、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创业计划等学科活动。
在郭青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她所指导的学生也收获颇丰,获得了多项“萌芽杯”校级、院级奖励,多项大学生科技创新校级重点项目和一项国家级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
谈及为什么要把科研的思想和态度带给学生,带入学生的学习思维中,郭青老师认为学以致用是把知识吃透很必要的方法,尤其像理工科专业,如果不通过科研的实践或者学科竞赛的打磨,很难把书本上的“死知识”转化成可以真正使用的“活学识”。“我们的学生在学习这个阶段里,很难实现每个人能够去实习锻炼自己,同时很多实习工作实际上是辅助性工作,很少涉及到技术性,但是往往技术性工作才是最为重要经历。”
我们总说,“大学老师,一在研究学术,二在培养人。”把科研思想渗透到自己的工作当中,郭青老师也探索出来自己独特的教育之道,这不仅仅是给了学生们一次实地演练的机会,更为重要的是教会了他们一种严谨和创新的态度,而这种态度也恰恰是大学生应当拥有的。
谈到未来,郭青老师想要送给学生十二个字——“努力学习,认真工作,享受生活”。她的想法很简单,“在自己的人生中、工作中、生活上,都能找到感到幸福的事情就很好。”她做的事情也很简单,讲好课,育好人。习近平总书记说,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她牢牢记着这份光荣和责任,也一直尽最大努力,同北京化工大学的数千名教育工作者一起,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奋斗。
她是郭青,北京化工大学的一名普通教师,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她笑起来像五月的风,又温柔,又坚定。
她说,看到学生们从对未来充满期望的小小少年成长为向着目标坚定前行的大人,就是我的幸福。
精彩回顾
文字|徐姝敏
责编|李 斌
美编|赵璐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