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留在“版面”里的北化故事……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在风雨兼程中,我们告别2020年,迎来2021年。刚刚过去的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一个“极”字,道出了其中太多的艰辛与辉煌:“疫情防控”“居家抗疫”“云端课堂”“返校复课”“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科学家精神”……回顾过去的一年,似乎无法用某一个“关键词”来精准概括,那些充满善意的人、那些温暖感动的事,还有那些留在“版面”上的北化故事……
2月17日,本应是重逢的日子,但学校空无一人。
7时30分,一阵孤独又响亮的脚步声刺破清晨的宁静。没有护旗手、没有学生观众,出旗、升旗、奏唱国歌的环节都由提前返校的辅导员、“退役”6年的国旗护卫队成员葛靖阳独自完成。
这是“一个人的升旗仪式”,但也不是——通过网络直播,五湖四海的北化人聚在一起。那一刻,他们都是这场升旗仪式的护旗手。
似乎从来没有哪个春天,让我们如此期待。而为了“春天”的到来,有无数人 “顶风冒雪”“逆行出征”,这里也少不了北化人的身影。
弦诵不辍,云端问道“不掉线”
那场一个人的升旗仪式后,8点30分,新学期第一课如约而至。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纵相隔万里,虽隔着屏幕,但仍如在校园,倍感亲切,师长们的教诲如沐春风。
校党委书记袁自煌,中国工程院院士、校长谭天伟通过跨越空间的网络平台为身在大江南北、五湖四海的北化师生员工讲授“开学第一课”。数万名北化师生共同在线学习,同期网络浏览量最高达69.4万人次。特殊时期,信心比黄金重要。在特殊的战“疫”时期,更需要充分发挥思政课在凝聚共识、坚定信心、统一行动方面的重要作用,进一步筑牢了全体师生“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共同思想基础,在战“疫”中书写思政大文章。
党委书记袁自煌在《中国教育报》发表署名文章《四个维度打造高校战“疫”思政金课》,介绍了疫情期间,北京化工大学党委聚焦“有政治高度”“有情感温度”“有内容广度”“有创新力度”4个维度,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起来,同疫情防控现实背景结合起来,凝聚爱国正能量,传递战“疫”好声音,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实践,自觉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学校按照“停课不停育”,将思想引领贯穿“云端”。充分发挥在线“云端”主渠道作用,把战“疫”过程中的先进典型优秀榜样变成在线教学中的“好案例”“活教材”。积极推进在线“课程思政”,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疫情防控紧密结合,把立德树人贯穿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在线”育人实践之中。
图为周小儒老师接受中国教育电视台采访,讲述北化“以艺抗疫”的故事
“我是党员”,冲锋在前显担当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疫情防控,吹响了党员集结号;哪有困难,哪就有党员的身影。2月3日下午——立春的前一天,一笔2000元的“特殊党费”转到了北京化工大学党委党费账户上。缴纳党费的党员为这笔党费说明了用途:用于支援防控新型冠状病毒的肺炎疫情。
这位有着二十多年党龄的党员,对这笔党费没有其他过多的说明,甚至连姓名也不愿意透漏,他只是平静地说道:“这没什么,应该做的。”图为《中国教育报》报道我校老党员缴纳“匿名党费”的故事
还有数理学院辅导员惠永强,除夕夜的他,穿梭在甘肃省的一个小村庄里,焦急地从村头跑到村尾“寻找”网络讯号;餐饮服务中心的邢鹏举大年三十依旧坚守在岗位,妻子也在医院值班,一家人直到大年初七才吃上那顿“迟到的”年夜饭……
他们用行动温暖了初春,让料峭的春寒不再刺骨,也为其他党员同志,尤其是青年学生党员树起了榜样,激励他们坚守在家乡的战“疫”一线,从南方到北国,为当地的疫情防控工作奉献着北化青年的青春力量。图为《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报道我校辅导员积极投身疫情防控的故事
家在湖北黄冈的研究生徐杰主动请缨参加村部防控工作,在村口的劝导点值守,挨家挨户进行防疫宣传,他说:“我是徐家坳村人,我是党员,我没有理由袖手旁观。”经管学院学生李程浩在父母写下“请战书”后,也加入到了志愿者的队伍中,他说:“哪里有疫情,哪里就是党员干部守初心、担使命的战场。”
从南到北,从铮铮誓言到身体力行,在那些我们叫得上名和叫不上名的街道、村庄、社区,一个个北化青年学子同那位“匿名”的老党员一样,用实际行动践行使命、回报乡里,也缴纳了一笔笔特殊的“党费”。科技战“疫”,北化速度有作为
病毒突袭而至,疫情来势汹汹。面对复杂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要坚持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用好科技这个有力武器,才能看清病毒的“样子”,走对防治的“路子”,凝聚起举国上下科技战“疫”的强大力量。
1月底,学校就发出号召,号召科研人员积极投身科技抗疫工作,坚持结果导向,加速成果落地,把实用的研究成果应用到战胜疫情的实践中。
只有“跑”的比病毒还快,看清它的“面目”,才能战胜消灭它们,“病毒溯源”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与国内其他科学家“并肩奔跑”的,就有我校生命学院院长童贻刚——一位多次直面病毒、曾赴西非塞拉利昂参与埃博拉疫情防控的老将。
他带领团队在国内首先发现与新冠病毒高度同源的穿山甲冠状病毒,为新冠病毒的溯源提供了重要信息。并创建了新冠病毒药物筛选的替代模。5月,出席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的新闻发布会,与其他专家一同介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情况,并回答媒体提问。图为《科技日报》《北京日报》报道我校童贻刚教授团队科技战“疫”事迹
在解决“病毒是什么”的同时,北化的科技工作者也在为缓解“群众戴什么”的现实需求提出北化方案。
张立群教授团队聚焦解决我国医用和民用口罩在疫情期间突出的供需矛盾,与校内外多个科研团队联合攻关,在可重复使用民用口罩材料关键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受到北京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
为了评价新材料口罩的可重复使用性能,实验室师生齐上阵,志愿参加真人佩戴口罩实验,每人每天佩戴口罩达8小时,然后按规定进行处理和检测,前后持续一个多月。
这项技术及产业化为打赢 “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两大“战役”提供了战略物资储备保障,既面向解决口罩危机,又着力解决口罩垃圾,为更好的应对未来公共卫生风险提供保障。
图为北京卫视等媒体报道我校突破可重复使用民用口罩材料关键技术
我校陈建峰院士团队“口罩荷电再生重复使用技术”得到中央领导同志充分肯定,“口罩荷电再生重复使用”技术方案,得到人民网、新华网等新闻媒体以及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联合会等学术团体的广泛关注和转载
北京卫视、《中国科学报》等媒体报道我校采用3D复印智能塑化制造技术生产防疫护目镜产品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在北京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我校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获评“北京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童贻刚获评“北京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
返校复课,线上线下多保障
“美丽的中国啊,一定要保持坚强!等待春天的来到,还有温暖的阳光!”疫情期间,我校一位学生谱的新曲,唱出了北化人期待春暖花开、疫病散去的心声。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国上下和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卓绝努力并付出牺牲,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
图为新华社报道我校开展返校演练活动
图为中央电视台等媒体报道我校开展返校演练活动
有同学说,多年以后,他一定不会忘记这个在“线上学习”的春天。从家乡顺利回到校园,经历一段“高铁——地铁——北化摆渡车”的奇妙旅程,然后在校门口依次通过消杀区、测温区,并通过身份核验、查验健康码……眼前的人物和风景逐渐熟悉起来。
而这样的场景在几天前也曾“上演”,那是学校为了保障秋季学期开学学生返校进行的全流程演练。“万事俱备,只为返校的你。”安静的校园逐渐热闹了起来,恢复了往日的欢声笑语声。清风习习的操场上,大二年级的学生穿着迷彩服、戴着口罩,在操场上集结,间距超过1.5米,学生可摘掉口罩;教学楼里,教室窗户敞开着,老师正在讲课,同学们分散就座,未返校的同学也能在线听讲……
在学校智慧教学可视化运行平台中心,校内130间教室实况一目了然。所有教室可以实现“互动”。无法及时返校报到的学生,可通过 “智慧教学云平台”“在线教学综合平台”等渠道线上学习。经受住这场疫情“大考”的北化人,也变得更加勇毅坚强、成熟担当。返校后的我们经历了国庆中秋的“双份”欢乐,以更加从容自信的步伐踏上新征程。
除了疫情防控,这些事我们同样值得记忆
一件大事,倾全校之力,战“疫”脱贫两不误
图为中国青年网等媒体报道我校“脱贫攻坚+助力抗疫”“两促进”工作模式
一种精神,激创新活力,科研报国正当时
《人民日报》“新语”专栏刊发中国工程院院士、校长谭天伟《以科学家精神引领高校科技创新》一文
一份期待,启崭新序章,凯歌以行再出发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新年贺词中指出:“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我们通过奋斗,披荆斩棘,走过了万水千山。我们还要继续奋斗,勇往直前,创造更加灿烂的辉煌!”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同样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序章开启,砥砺奋进,让我们不忘初心再出发,以优异的成绩向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献礼,以北化奋进之笔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绚丽篇章。
责编|王靖跃
美编|马睿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