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旅京华,志合化工!他是博士生校长奖学金获得者张一栋!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北化校园里,也有一群青年学子,他们或刻苦学习、钻研学术,或投身实践、志愿奉献,让奋斗成为青春最亮丽的底色。学校官微特开设“青语青询”专栏,旨在引导广大青年学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今天,官微北小化专访博士生校长奖学金获得者张一栋,一起来听听他的故事吧。
人物介绍
张一栋,中共党员,本硕博就读于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导师为陈建峰教授和张亮亮教授,研究方向为超重力反应过程强化。
博士期间,围绕液液非均相反应过程强化研究和超重力液液非均相反应过程强化新技术开发中关键科学问题,开展研究工作。独立创建了液液非均相反应器效率量化评价的新方法,独立构建了超重力反应器液液非均相反应过程模型,为工业化放大提供理论基础,并全面参与了超重力强化偏氯乙烯、环氧氯丙烷合成两套新工艺的开发,为企业新增经济效益千万元以上。以第一作者或与导师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北京化工大学高质量期刊名录(自然科学类)》的期刊上发表/录用论文4篇(含美国化工学会会刊3篇),申请发明专利10项,已授权6项。
曾获博士生国家奖学金、北京化工大学研究生党员标兵、博士生闰土一等奖学金、博士生学业奖学金、全国化工设计大赛一等奖等荣誉。担任中国化工学会北京化工大学学生分会副主席、浙江省嵊州市诗词楹联学会会员等社会职务。
舍文学工,实业报国
张一栋出生于如诗如画的江南,自小便对文学和历史有浓厚兴趣,梦想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文学家。在高中时,他写的诗就已经被当地电视台报道。
但是,一次高中母校院士校友的报告,让他萌生了实业兴邦,工业报国的梦想。在高考填报志愿时,他深刻认识到化学工程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而北京化工大学的化工专业更是王牌专业,英才班又有本硕博一贯制培养的招生计划,于是他舍文学工,坚定其钻研理工,报效祖国的选择,毅然将化工英才班作为第一志愿。
在上大学前,张一栋从没有出过江浙沪,新生报到结束后,看着父母离去的背影,他忍不住落泪。新环境、新饮食、新气候的适应对年轻的他是一个挑战,但工业报国的梦想敦促他很快调整了状态,鲜衣怒马,意气风发,他写下“求学不惧亲朋远,读史犹羞事业空”的诗句。
之后,他顺利进入到英才班快节奏的学习状态中。通过专业名师的讲解,他逐渐建立对化工学科的认识。在第一学期期末,陈建峰院士作为院长与化工英才班同学见面时,张一栋大胆地要了他的签名,命运的齿轮已然缓缓开始转动。
大学四年,张一栋专注专业学习,虽然成绩在高手如云的英才班不算出色,但他勤勤恳恳,力求学懂、会用。终于在大三时,他在化工设计大赛中获得全国一等奖。而在随后的保研面试中,凭借出色的表现、扎实的专业功底,成功成为陈建峰院士的直博生。
在找陈老师签完导师确认书之后,张一栋是飞奔着回宿舍的,他心中是难以抑制的兴奋。这条工业报国之路他走了很多年,从远远围观院士到鼓起勇气要签名,再到成为院士的博士生,离梦想的距离越来越近。
在本科四年中,除专业学习之外,他也在北化获得了全方面的成长。他是班级第一批党员、新校区启用后的第一批学生党支部书记、北化电视台的第一批记者、化工设计协会的第一任会长……敢为人先,勇于开拓的精神使他积累了自信和才干。在大四时,他荣幸地成为了学校60周年校庆唯一的学生代表上台发言。
张一栋获得化工设计协会特殊贡献奖
年份 | 最高奖项 |
2020 | 全国一等奖 |
2021 | 全国一等奖 |
2022 | 全国特等奖 |
2023 | 全国一等奖 |
协会成立后我校化工设计竞赛历年成绩
循道问器,志合化工
相比于本科生活的丰富多彩,进入陈建峰院士的团队读博后,张一栋开启了潜心科研的简单节奏。直博一年级的第一次组会,他还只是以旁听小师弟的身份坐在会议室的后排,看师兄师姐们分享展示详实的数据和高深的理论,陈老师就在眼前给大家讲解做研究和读博士的方法论。
张一栋所发表代表论文封面
(左右滑动查看)
陈老师谆谆教诲的“找到关键科学问题”、“要不上书架,要不上货架”、“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什么是博士,博者广也,要多读书,有理论功底才可以做研究时候有的放矢”等等方法论成为了他后面课题开展的指导思想和动力。
博二时,张一栋开始在张亮亮教授的具体指导下开展液液非均相反应强化方向的研究。张老师启发他从超重力反应器液液均相反应强化的研究迁移到液液非均相中,于是他短时间内集中学习了液液微观混合的相关文献和著作。
开题阶段,拜读陈甘棠教授和陈建峰教授的系列论文让他很快建立了对微观混合理论的系统性认识,导师和师祖博大精深的治学成果更加坚定了他要把科研做到实处,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信念。
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他很快建立了液液非均相混合效率量化评价的新方法。在其验证实验上,由于体系过于灵敏,实验失败率很高。但他并不焦虑,因为从理论上已经认定其可行,他耐心地排除各种操作变量的影响,最后形成了一套标准的实验流程。然后用这个方法,他严格证明了超重力反应器用于液液非均相反应的效果,并建立了反应器的数学模型。
科研照片
随后,水到渠成,超重力法制备偏氯乙烯、环氧氯丙烷等液液非均相新工艺在合作企业试车生产。而他的相关研究内容也被发表在美国化工学会会刊、化学工程科学等行业内的国际顶刊上,申请专利10项,获得了博士生国家奖学金和校长奖学金。
张一栋参加全球华人化工学者研讨会在优秀博士生论坛做口头报告(北化唯一)
博者广也,泛众亲仁
尽管选择了攻读工学博士,但张一栋牢记导师“博者广也”的教诲,并没有放弃对文史爱好的培养。在优秀传统文化和党性修养的感召下,他践行“泛爱众而亲仁”的理念,利用自身才学,积极帮助和感染周围人,服务社会。
在课题组,他是乐于助人的大师兄,其开发的实验体系和实验方法已经累计为2名博士生和10名硕士生所沿用,他总是耐心解答师弟师妹们在实验和课题思路上的问题;同时他还多次参与化工学院和宏德书院组织的经验分享会,与学弟学妹分享成长经验,为他们答疑解惑。
组内师弟师妹在张一栋研究基础上发表的研究论文
张一栋自2018年起连续三年参与到中国化工博物馆主持的《中国化学工业百年发展史》编写工作,承担了全书的资料校对、整理和科教章节的撰写工作,书出版后明确为编写组唯一学生成员。
编写的《中国化学工业百年发展史》封面及扉页
他利用自己的兴趣特长,积极帮助学校、学院完成军训板报、迎新对联等创作;还受中国化工报社邀请,为中国能源·化工30人论坛撰写多篇辞赋作品,均作为论坛开场白展示。
为能源化工30人论坛撰写开坛赋
他曾获北京市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二等奖,并与获奖队友一起开创了“北化人文”公众号(现名“化大人文”),公众号粉丝已达千人以上,为加强校园人文氛围建设做出贡献;此外他还创建个人公众号“山河诗旅”普及诗词鉴赏和写作,多篇文章阅读量上千。
“归去青山应有问,此心未改少年真”。张一栋用他自己的诗句总结在北化的八年时光,并感谢遇见的老师同学们让其无悔当初的选择。源于工业报国的梦想,终于工业应用的实践,他坚定对工业报国梦想的追求,钻研化工理论,挑战化工难题,同时怀揣对文学的热爱,用诗词记录下了过程中的点点滴滴。
张一栋的师弟师妹评价他是“谦谦君子,温润如玉”,这是群众对一名党员的高度评价。他时刻不忘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学为人所用,德为己所修,充分发挥了党员的引领作用。
最后,欣赏一首张一栋创作的词,表达了其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高远情怀。
独对燕山雪,煮我越州茶。高楼朝夕临目,竟海万千家。天外星升月隐,枝上光移色变,窗隙过流霞。往来风霜里,岁暮报寒鸦。
高岭树,山城雨,御苑花,四分光景,一分为客在京华。欲饮昆仑冰雪,更有天长海阔,路远不须嗟。轻拭来时履,犹带剡溪沙。
----《水调歌头 二十五岁生日》
导师寄语: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个道,就是科学,就是方法论。这个器,就是工程,就是造福人类的工具,希望同学们在科研和生活中,都能循道造器,掌握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创造有价值能解决工程问题的大器,才是读博学到的真本领。
陈建峰院士及团队简介
陈建峰院士是国际超重力化工技术开拓者之一,在国际上率先提出超重力反应器工程思想并实现了产业化。他以化工反应强化为主线,从理论-装备-工艺三个层面展开研究,提出跨尺度分子混合反应工程理论模型,创建超重力反应器技术及其反应与分离强化新工艺,为使我国成为国际超重力化工工业引领的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主持基金委重大和创新研究群体等国家及国际合作项目,以第一完成人,获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合作获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获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何梁何利创新奖、美国DOW化学基金奖、全国优秀教师等多项奖励和荣誉。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建峰院士团队现有具备化工、材料、机械等领域研究背景的中青年教师10余人,其中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2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团队在化工过程强化、材料制备等领域展开了各项研究工作,在化工、纳米材料、环境、海洋能源等领域实现了大规模工业应用,成效显著。
“燃料电池及氢源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我校挂牌
看!在BUCT拍到了课本封面!
“百花售卖机”启动啦,来开盲盒吧!
出品|党委宣传部
资料来源|党委研工部
责编|赵文垚 孙奇
美编|刘依坷
审核|韩悦 夏颖
记得为北小化点亮这里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