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Q&A | 何翔宇参加知美术馆展览“一把椅子,”
一把椅子,
A chair,
作为“椅(倚)子季”的第一幕大展,《一把椅子,》由策展人陈超、于海宁联合策展,呈现来自全球十个国家、二十位(组)重要艺术家、设计师、舞蹈艺术家以及实验音乐人的近三十件不同类型的作品,涵盖装置、绘画、雕塑、影像、摄影等多种形式。该展览将“椅子”作为核心中介物,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艺术史等多维度,折射椅子作为一种功能物品自诞生以来与人类社会的复杂关系。
知美术馆×何翔宇 问与答
Q1
听说您收藏了许多不同的椅子,在您的创作中也常常出现椅子,为什么会对“椅子”有着如此浓厚的兴趣,它引发了您怎样的思考?
何翔宇:谈不上收藏,看到有趣的椅子会格外留意一些,因为这个日常的物件除了它原始的功能性之外还呈现出另一种独特的开放性,一个有关假想的身体、地位、权力与阶级构成的空间,确切地说,我是对这个“空间”感兴趣。
Q2
作品《挂得比较低的果实》的介绍文字中提到了椅子的“义肢”和“硬腭”系列作品,这不同的作品之间有怎样的联系?您又为何在创作中赋予椅子各种不同的“义肢”?
何翔宇:“口腔”系列是我始终在保持思索和创作的一个持续项目。从2017和2018年开始,我尝试以更大的尺幅和克制的、以黑色为主的色彩来创作这一项目的绘画,关注的重点也从质感转向结构、光线与延展性。我一直认为绘画是非常贴近艺术家自身的媒介,所以延续这个项目的过程,也是我消化一些细微和抽象的内在想法的过程。椅子正是与口腔项目平行存在的项目之一,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是连接前者和我自身的纽带和土壤。口腔系列的绘画在某种意义上,正如“义肢”之于椅子,也是一种对于“异物”的内化、身体化和政治化的探索。
Q3
请您谈谈创作《家庭》和《挂得比较低的果实》两件作品的初衷和感受;在创作期间有哪些有意思的事情发生?
何翔宇:当人看到高与低、大与小这样视觉关系明显的组合时,几乎会本能地产生有关代际、阶级、庇护等等诸如此类的权力关系联想。这种权力关系联想往往充满张力、但又带着某种默认的温柔,这种温柔或许就来自权力关系的最小单位、也是每个人对权力关系认知的最早来源:家庭。这个观念所包含的身体性就和它包含的社会性一样深刻、一样广阔;而它的弹性也可小至伴侣、大至政体。这两件作品就和它们看起来一样开放、也一样脆弱,但只有这样才能承载得住那样的张力和柔情。
采访转载于“知美术馆”公众号,特此致谢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关于艺术家
Photo: Trever Good
何翔宇(1986年,中国)是⼀位⽣活、⼯作于柏林的艺术家和电影导演。作为经历中国社会、经济和国际关系巨变的艺术家群体的⼀员,何翔宇的创作从其⾃⾝的独特⽂化经验出发。他游刃于绘画、雕塑、装置、影像及出版等媒介,并以宽⼲的时间和项目体量,来省思与呼应地缘政治和历史格局的宏观动荡在特定个体⾝上宿命般的微观冲突。在其作品中,错位转换的物质材料、私密感知的⾝⼼体验与冷静抽离的历史视⾓在撕裂中共存,其动态平衡折射出属于历史断层⼀代的群体认知困境及为了突破困境的⽃争。通过⾮线性的结构,何翔宇解析与批判了上述⽃争中的⽂化碰撞、吞噬和消化。
他的作品曾在以下机构展出: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尤伦斯当代艺术中⼼;油罐艺术中⼼;⻰美术馆;OCAT研究中⼼;Para Site艺术空间;东京都写真美术馆;纽约绘画中⼼;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芝加哥⼤学斯⻢特美术馆;卡蒂斯特艺术基⾦会;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柏林KW当代艺术中⼼;巴黎蓬⽪杜艺术中⼼;都灵沃利城堡当代艺术博物馆。何翔宇的作品也曾参与第5届乌拉尔双年展(叶卡捷琳堡,2019);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2019);第13届⾥昂双年展(2015);第10届上海双年展(2014);第5届横滨三年展(2014);第8届釜⼭双年展(2014)。何翔宇于2021年⼊围第四届“Mario Merz奖项”;曾⼊围2014年“未来世代艺术奖”;并获得2016年第10届CCAA“最佳年轻艺术家奖”, 及2016年“ARTNET新锐艺术家奖”。他近期的跨学科研究型出版物《Yellow Book》(2019)在2020年荣获“德国最美图书奖”。何翔宇是柏林亚洲艺术家协会的创始⼈。
微信 Wechat :空白空间
Instagram:whitespacebeij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