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上海
2
习近平
3
新疆
4
鄂州父女瓜
5
乌鲁木齐
6
疫情
7
H工口小学生赛高
8
习明泽
9
芊川一笑图包
10
印尼排华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百度
2
今日热点
3
微信公众平台
4
贴吧
5
opgg
6
dnf私服
7
百度贴吧
8
知乎
9
dnf公益服
10
百度傻逼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警察殴打打人学生,舆论撕裂的背后
妹子穿小一号的牛仔裤,老司机看完也收不住
商场里,卖不掉的“衣服”都去哪了?导购员不会说,内行人却都懂.
人到30+,为什么都开始偏爱鸟家软壳?因为真的太好穿!
从齐白石到黄永玉,集齐33位巨匠,中国邮政的瓜大了……
生成图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查看原文
其他
辛小湘丨新闻作品“转文风”应注意“四个避免”
王薪棋
指点
2024-11-22
前不久,全省优秀新闻作品优秀新闻工作者表彰会议召开,会议表彰了第三十二、第三十三届中国新闻奖湖南获奖作品和2022年度湖南新闻奖获奖作品。这些获奖作品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体现了新闻工作者关注社会热点和民生民情、深入基层扎实采访调研、不断增强“四力”、锤炼精品力作的优良作风。
近年来,广大新闻工作者深入践行“走转改”,作风文风都有很大的改进。但揆诸现实,仍然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比如,“叫得响”的作品还不够多、文风还不够平实务实、“千文一面”的问题还比较突出等。
文风体现作风,改进作风必须改进文风。
下笔前聚焦问题调查研究,避免无病呻吟
对于宣传工作者而言,如何让嘴巴里讲出与发展共振的新话语,如何让笔杆下写出与群众共鸣的新文字,关键还在“调查研究”。
近来,媒体普遍反映“好报道是靠‘蹲’”出来的,这个“蹲”就是调查研究。调查研究就要围绕问题进行,没有提出问题,自然也谈不上深入分析问题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马克思有一句名言:“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如果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那破题就是我们的使命。这句话再明确不过地指出了调查研究的根本任务,就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是一篇文章有价值的标志。
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之后,就要通过文章分析问题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这里首先要搞清楚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要写文章?二是受众为什么要看你的文章?真正发自内心要写一篇文章,是发现了问题,并有了解决问题的思路,这应该成为写一篇文章的内在动力;第二个问题更重要,时间就是金钱,受众为什么要花时间看你的文章?这两个问题是每一位新闻宣传工作者都要搞清楚的。
现在我们看到的很多文章,从头到尾看不出作者提出的问题和观点,看不到作者究竟想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而是盲目追求表达上的对仗工整、浮夸辞藻。皆因没有真正发现问题,或者没有深入分析问题,也提不出解决问题的思路,这类文章有个鲜明的特点,大部分都是并列式的罗列和堆砌,没有层次,没有递进,没有逻辑,用他们自己的话说——“为了编辑删的时候方便,一段一段删就可以,不会影响文章整体感”。说到底,文章写出来是为受众服务的,受众都“不买单”,我们的劳动和付出还有什么意义?
选题时破除一篇稿子“打天下”心态,避免贪大求全
当年笔者在写毕业论文时,导师曾反复叮嘱“论文选题要抽丝剥茧,切小点、再切小点”,这个方法在策划新闻宣传文章选题上同样适用,要力避大和全,具体再具体,越具体越好,也就是小切口。
在媒体调研的时候,有编辑反映说,“现在每天大量的来稿,从标题到内容,都是自说自话,大得不得了,全得不能再全,生怕落下了什么,大有一篇稿子‘打天下’的感觉,看来看去就是看不出来说的啥”。殊不知,轻声细语的宣传文章更能够滋润心田。动辄就高高在上,面面俱到,标题大而全,内容无新意,如同摊煎饼,一圈一圈往外摊,越摊越大,越大越抓不住重点,文章写完自己都把不准“究竟要表达啥”,受众就更加看得云里雾里。
究其原因,就是没抓到“点”,这个“点”是什么?就是文眼。
有的文章是没有抓住“文眼”,通篇下来都是人云亦云,“东扯葫芦西扯瓢”,没有自己深入的思考和论证,到最终就落得“不知所云”。有的文章是“点”太多,“点”连成“面”了,导致一篇文章主题不集中,没有中心,没有重点。
这里有两个误区必须走出来。一个误区是写文章不是领导布置工作,方方面面都要照顾到,写文章只有围绕某个“点”进行论述,讲清楚,写透彻,才具有可读性。还有一个误区就是一篇模板到处套,总想一招鲜吃遍天,完全忽略实际,下去调研的时候也是带着观点和“框架”去的,眼睛里只看到能够证明自己观点的事情,只筛选已定框架范围内的素材,其他一律过滤掉,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写文章先定观点,再到处搜罗论据,最终就是“按图索骥”“削足适履”,文章脱离实际,漏洞百出,经不起推敲。
表达中突出“个性化”,避免“千文一面”
俗话说文如其人,人是一人一面、千人千面,但是为什么写出来的文章却千文一面呢?原因就在于没有突出
“个性化”
。曾经有一个编辑提出要改作者的稿子,作者说,这不能改,那不能改。为什么不能改?因为都是领导讲话和文件的原话。编辑说:“你告诉我哪句不是原话?”于是,把文章中用的领导讲话和文件原话删掉,一半就没有了。一些新闻报道,你照着我写,我照着你写,怎能不千文一面?
当前,很多新闻宣传工作者反映“现在是谁写谁看,写谁谁看”,分析原因的时候大家“不约而同”地说“群众都玩抖音、玩微信去了,信息过剩,谁还看新闻”,这个分析不能说不对,但实在是要为受众讲一句“公道话”,受众不是不喜欢我们的文章,而是我们的文章满足不了受众需求。为什么这么说,稍加关注就知道,真正“出彩”的文章,还是能够“出圈”,受众还是乐意阅读点赞。一些媒体和作者绞尽脑汁生产出来的文章,并不是受众需要的、满怀期待的,这是当前推进“转变文风”过程中非常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事实上,要在碎片化时代壮大主流声音,要在泥沙俱下中传播主流价值,还是需要新闻宣传。从这个角度看,新时代受众对优质新闻产品需求仍然很旺盛,这就给新闻宣传提供了创造的契机,
新闻宣传工作者只有聚焦“需求侧”,优化“供给侧”,不断丰富新闻宣传产品供给,才能不负这个新时代。
新闻宣传应该是生动的,新闻宣传文章写作也应该是生动的。要避免千文一面,最紧要的是“转变文风”,要改变现在的写作习惯。2022年,浙江省委宣传部主办的微信公众号“浙江宣传”提出了“说人话、切热点、有态度”的宣传理念,公众号上的很多文章都“火爆出圈”,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新闻宣传战线的工作者理论水平都很高,驾驭文字的能力都很强,只要把文风变得更加平实务实,把“个性化”彰显出来,新闻宣传的文章就会更加生动。
立意上倡导“短实新”,避免“长假空”
言之有物的清新文风是架通宣传文章与受众的连心桥。
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文风问题,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指出了一些文章“空话连篇、言之无物;装腔作势,借以吓人;语言无味,像个瘪三”等现象。他还做了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这些文章就像懒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2010年5月12日,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习近平同志也专门强调了改文风的问题,他提出了克服“假长空”的不良文风,弘扬“短实新”的优良文风。
然而“懒婆娘的裹脚布”痼疾犹在,还形成了“新八股”。比如,时政新闻中不绝于耳的文山会海官话套话;理论文章中穿靴戴帽、堆砌材料、空话连篇、套话成串等等。人民网曾发微博征集最让人厌烦的官话套话,“高度重视”就高居榜首。可见,改文风的任务依然任重道远。怎么办?这就要求倡导“短实新”的文风。
所谓“短”,并不完全机械地看文字多少,
关键看是不是一针见血、开门见山,是不是观点鲜明、重点突出,
有没有没完没了、拖泥带水。所谓“实”,从内容上讲,就是要有问题、有分析、有观点、有启示,不能热衷于跑机关、泡会议、抄材料,写一些空洞浮夸的官样文章;从论述上讲,不能是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从逻辑到逻辑,总端着学者的架子,装腔作势;从风格上讲,就是要平等、平实、平常、务实。所谓“新”,就是要有新意,多用鲜活的内容,生动活泼的语言,打破固定的写作公式,提出的问题是新的,提出的观点是新的,给人以新的启示,或提问题的角度是新的,或用了新的论述材料,或用了新的研究方法,至少语言文字表达上是新的,总不能没有一个方面是“新”的。
谁都愿意看“短实新”的文章,但改文风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靠一个作者、一家媒体之力,从上到下都要搭把手、使使劲,要形成一种合力,传递一种导向,形成一种势头,营造一种氛围,让“假长空”的不良文风失去“野蛮生长”的土壤。只有这样,持续推进“转变文风”才能行稳致远,才能更好地服务群众,回应群众期待。
本文由指点原创,转载请注明。
欢迎分享转发至朋友圈。
本周热文:
海报 | 2023年中国科技的“十件大事”
辛小湘 | 致敬伟人!永远学不尽的毛泽东
辛小湘 | 中华老字号“上新”,该如何书写“不老传奇”
点分享
点收藏
点在看
点点赞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轻触阅读原文
指点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title}}}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